 | (圖/常春月刊) | | 以成大心臟血管科為例,李貽�說成大使用的藥品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原廠藥,主因就是對於急性冠心症與中風來說,是較危急的疾病,可能引發猝死,因此需特別注意藥物品質。目前臨床上針對曾中風或心肌梗塞之患者,都需規律服用抗血小板劑,如Plavix、阿斯匹靈這類藥物為代表;預防中風與心肌梗塞之效果都非常顯著。而原廠藥相對來說,至少有10年以上的研究經過,也有較完整的臨床實驗數據;且原廠藥上市時間較久、服藥人數較多,等同在上市後,再進行一場全球大規模人體試驗,更可確保用藥品質及疾病控制的效力。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價差動輒數倍甚至10倍以上,因此,在健保給付制度下,藥品價格的確也會成為醫院選擇進藥的決定因素。臨床上就曾發生過一個案例一直受氣喘困擾,每到季節交替時就犯病,所以去醫院看診,但吃了醫師開的藥後,情況並未改善。後來朋友提及之前看氣喘是吃另一種藥,朋友還強調自己吃的是「原廠藥」,這才讓此案例懷疑醫院開的是否為原廠藥? 成大屬教學大型醫院,具有教學和實驗責任,因此有較多經費選購藥品,可在原廠藥採購上有所堅持;但私人診所就不見得能有如此作為,有些私人診所採學名藥比例高達8成甚至9成,若患者反應與之前服用原廠藥時的效果相較不彰,醫師還可能會加重藥劑量。這些雖然只是聽聞個案,但多少也反應出使用學名藥時,的確還有診療間的灰色地帶。 學名藥不是不能用,端看廠商合格與否和製作流程的嚴謹,除希望政府把關外,民眾也該嚴格檢視,為自己的藥物品質把關,以免服用品質不良之藥物,引發生命風險。在拿到藥品時,建議多用些心思,不管開口詢問醫師或藥師,多份注意自己即將服用的藥劑,到底是哪種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