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看病「三長兩短」,確實很難讓醫病好好溝通,徒增醫療糾紛的形成,「三長」即等掛號、等看診、等批價領藥的時間長,「兩短」則是看診時間短、醫生的話短。既然「三長兩短」難以馬上改善,病患就醫前的準備功課,即使是一張小小的紙條,病人簡潔的幾句話,都可幫助醫師在短時間內進行精確地診斷,病患也可以因此獲得更有效的治療。 46歲的曉芳已經感冒了2天,第3天一早起床梳洗,照鏡子時,赫然發現右眼眼屎多得讓她視力變得模糊,右眼白部位還有紅紅的發炎現象,她趕緊上醫院掛號,排到50號,,等到輪到她看診時,已經是中午1點了。眼科醫師問她平日是否有戴隱形眼鏡的習慣,曉芳點頭,但補充說明,最近有感冒的情況。眼科醫師指出,應該是使用隱形眼鏡不當引發的眼部感染。然而,曉芳心裡納悶,「難道不是感冒病毒跑到眼睛所引起的感染嗎?醫師是不是沒有聽到我說感冒這件事情啊?」整個看診時間花費不到10分鐘。 事實上,曉芳的等候時間長、醫師看診時間短,是台灣人民到醫學中心就醫時的普遍現象,說起來,初診的曉芳這一天的看診時間,和有些病人比較起來還算長一點。 35歲的雅玲去年曾陪同家中的長輩到醫學中心看心臟內科,在等候時,一位遠從南部到台北就醫的初診病患,因為等候時間過久,就在門診外的等候區大聲咆哮,表達他的不滿。當雅玲陪同家人進入診間看診時,她發現,戴著口罩的醫師說話聲很小,又很含糊,常讓她聽不清楚醫師到底在說什麼。雅玲感覺到,幾次陪同家人就醫的經驗是,除了病人多、等候時間長、醫師看診時間不夠長,當她在詢問醫師的意見時,有的醫師會以「這個問題你不用懂、不用知道」,來搪塞過去。甚至醫師在交代護理人員進行病人的醫療處置時,常使用一些讓病人及病人家屬完全聽不太懂的英文專業術語,讓病人及病人家屬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而感到非常的焦慮。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