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心跳停止5分鐘可器捐 仍有爭議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1/24 第41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心跳停止5分鐘可器捐 仍有爭議
葉克膜輔助器捐 看法兩極
無心跳器捐 跟時間賽跑
2年後 老人尿布銷量大於嬰兒
北榮主任陳亮恭:台灣老人看病 美加的6倍多
對抗伊波拉 奈及利亞專家經驗談
健康焦點 6大原因談背痛 超過兩周快就診
強化背肌 腰、背痛掰掰
「寶貝蛋」發炎沒照護 恐傷生育力
餐後手抖、心悸 糖尿病前兆

醫藥新知
 
心跳停止5分鐘可器捐 仍有爭議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無心跳器官捐贈在選前引發軒然大波,其實早在去年,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就曾兩度討論無心跳器捐指引,但當時對於心跳停止多久可摘除器官,及心跳停止前能否用藥維持器官的完整性,醫界仍有爭議。不過,器捐中心已允諾最快兩個月提出定案,並交由衛生福利部審理,作為器捐指引的參考依據。

根據去年二月及八月器捐中心的「無心跳捐贈作業討論會議記錄」指出,進行無心跳器捐前提是,需符合無法腦死判定,且無心跳至少五分鐘,才能摘取器官。撤除維生系統可適當給予鎮定、止痛藥物,但用藥目的並非讓對方提早死亡;撤除呼吸器、心跳停止前,並經家屬同意,為保存器官可用抗凝血劑及放置灌流導管,以維持肝臟及腎臟血流。

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說,當時與會者討論心跳停止的定義是,已持續搶救無效,放棄急救心臟停止跳動五分鐘。不過,心跳停止多久能摘除器官,目前並無學理依據,衛福部也擔心若公布指引,部分醫院可能將心跳停止五分鐘的患者全判定死亡。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認為,心跳停止五分鐘就器捐時間太短,透露前天收治一名女患者,接受心臟手術住院,期間突然心跳停止,搶救卅分鐘無效,但裝上葉克膜又活過來。他建議拉長無心跳器捐的等待時間,並裝置葉克膜以防止器官衰敗。

有患者因心臟傳導問題或電解質不平衡,暫時心跳停止,魏崢說,這種情形不常見,多數患者頂多維持半分鐘,心跳停止超過三分鐘又活過來的案例較少見。

另項爭議是,心跳未停就給予抗凝血劑及灌流導管,江仰仁說,因心跳停止會產生血栓,血液無法流到其他器官,給予抗凝血劑及灌流導管後,血液無須經過心臟仍可流動,以保持器官功能。一旦注射抗凝血劑,患者必死無疑,因此也有爭論。

江仰仁說,器捐中心會議紀錄僅是初步規畫,仍需更多討論;魏崢雖不反對無心跳器捐,但強調應有嚴謹明確指引。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說,年初已將人體器官條例草案送至立院,有立委提案增加無心跳器捐法源遭委員會保留;無心跳器捐修法仍待討論。

 
葉克膜輔助器捐 看法兩極
記者楊欣潔、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號稱續命利器的葉克膜,除急救中常被使用,國內醫院也常用於器官捐贈過程,幫助保存器官功能。不過,葉克膜是否應用在器捐上,醫界仍有爭議。

台北榮民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說,一般葉克膜在器捐過程中的運用,多在腦死判定後,因生命跡象不穩定,撐不過四小時之後的第二次腦死判定,或在二次腦死判定後,才用葉克膜保存器官,此作法較無爭議。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說,傷者在做腦死判定前裝置葉克膜,代替其心肺功能,等於為要取其器官,再恢復對方生命跡象,待腦死判定完成,移除葉克膜終結其呼吸、心跳,也有扮演上帝角色的疑慮。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周迺寬說,捐贈者發揮大愛,應受感激及尊重,用葉克膜造成的屍體創傷極小,對屍體的外觀影響不大,又能保存器官品質,讓大愛精神延續下去,並非是壞事。

 
無心跳器捐 跟時間賽跑
記者楊欣潔、吳佳珍、鄭涵文/台北/聯合報
「無心跳器捐(non-heart-beating donation, NHBD)」是指心臟停止跳動再進行器官移植。全球不少國家採此方式合法地從屍體上摘除器官,只是過程得跟時間賽跑,需短時間內進行移植手術,才能確保器官功能。

台大醫師柯文哲和李志元二○○八年發表「無心跳者器官捐贈的法律倫理」,文中曾爬梳器官移植發展歷史,指出世界上首例肝臟、肺臟、腎臟、胰臟移植,都是透過無心跳器捐。

但自一九六八年美國制定腦死定義,成為眾多國家的器捐主流;唯日本不接受腦死概念,仍以無心跳器捐作為來源。

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解釋,等待器捐者自然死亡再進行器官移植,易影響器官品質;研究也發現,相較接受腦死者的器官,獲得自然死亡器官的移植者的平均壽命較短。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也說,研究發現有百分之十的肝、腎移植到新的人體中會無法發揮功能,因器官在心臟停止跳動後,可能有部分損害,受贈者只能等待。

不過腦死患者的器捐來源有限,柯文哲及李志元在文中指出,一九八○年代開始,國際又重新討論無心跳器捐,並逐漸被接受,各國也試圖發展各種保存器官方法。

二○○三年國際訂定《馬斯垂克分類法》,目前無心跳器捐作法可分為「未控管」及「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後者需藉由維生系統保持身體循環,預後較好,但在倫理上爭議較大。

器捐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目前加拿大、美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多採用「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因預後較好。但這些國家過程中雖打藥、也灌流,卻未使用葉克膜。

「經控管」無心跳器捐雖是現今主流作法,但江仰仁說,近年也有轉向討論,認為最好用未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盡量別打藥或做額外處理,讓器官移植以更自然的方式進行。

 
2年後 老人尿布銷量大於嬰兒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聯合報

在昨天「後青春的安老學─二○一四高齡照護論壇」中,八十四歲的資深公益演員孫越說,他從四十一歲開始學習變老;老人家有義務教導年輕人怎麼面對安老,而對照護自己的後輩的辛勞也要多體諒。公益名人陳淑麗和知名作家吳若權也分享照護父母的心路歷程,既溫情又艱難,不少聽眾都同感落淚。

這場由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與聯合報、默沙東及昇恆昌合辦的論壇,與談者還有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鄧素文、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清大教授王國明、政大教授張士傑、元智大學教授徐業良、北市都發局長邊泰明、衛生局長林奇及健保署主任秘書蔡淑鈴等人。

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說,他去日本熱海溫泉度假時,看不到一個孩子;驚覺台灣即將步上日本老人國的後塵,要趕快尋求對策。聯合報社長項國寧也表示,二○一六年開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首度大於十四歲以下孩童,老人尿布銷售量將大於嬰兒尿布。

楊志良則說,現在他已經很少收到白色的訃聞,因大半是粉紅色甚至紅色(代表享壽逾八十歲);社會上已看到愈來愈多老人照護老人的現象。

孫越在論壇中分享安老學,人老也要尋找生活情趣,他曾在出國的飛機上自問,如果這時死了會否後悔,答案是不會,因為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像他既是肺癌又是慢性肺阻塞肺炎病人,旁人可能覺得很悲哀,但他仍樂在其中,還以吹口琴來作呼吸訓練。

他也提醒老人們,對照顧自己的人要心存體諒和感激,例如子女後輩,例如醫師。當年為他的開刀的台大外科教授李元麒因病過世,他花很大力氣找到李元麒的夫人,就為了說聲謝謝。他自己從四十一歲就開始學習變老,觀察家中或社區長輩怎麼生活,當自己步入老年時,就知道怎麼快樂生活。

陳淑麗表示,她和母親相處戲劇化,母親是沈靜青衣派,她是大嗓門花旦派,兩人用各自的方式吵架吼叫;經過多年的磨合溝通,調整到每天晚上二人要愛的抱抱後,母親才能安然入睡,主因是她發現面對老人,「耐心」和「尊重」最重要。

「當時真的好累。」陳淑麗邊流淚邊說,母親因膝蓋痼疾選擇到花蓮就醫,她必須坐火車來往台北、花蓮,某日在火車上累到哭出來。直到母親跌倒多次不願再站起,她轉而了解母親需要,用「好起來就帶妳回日本」鼓勵母親,終於讓母親努力復健、坐上輪椅出國。

照顧中風母親十八年,期間父親猝逝,吳若權強調,「照顧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如何檢視自己與長輩是否已成知己,就是能否坦然討論生死。

吳若權說,母親看著訃聞感嘆逝世親友「怎麼才走沒多久就要被燒掉(火化)了?」他問母親想冰幾天?母親先說「誦完八小時的經就可以燒了」,但「冰四十九天又太久」,結果又改口「要再想想」。他說,若和長輩連身後事都能講清楚,未來的遺憾就會少很多。

 
北榮主任陳亮恭:台灣老人看病 美加的6倍多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昨天在「後青春的安老學─二○一四高齡照護論壇」發表調查指出,台灣老人看病多、用藥也多,六成高齡者的門診處方有潛在不當用藥,用藥後副作用大於優點,推估可能因此使住院風險提高百分之五十。

陳亮恭指出,美加老人平均一年就診四次,台灣老人卻高達廿六點七次,幾乎破世界紀錄;且國內老人潛在不當用藥比率遠高於國外的二成到四成。他根據健保二○一○年資料分析,國內老人一年住院九十萬餘次,其中約廿萬多次住院和不當用藥有關,增加醫療費用一百卅四億多元。

他曾診治一位七十歲老太太,健檢發現高血壓,先看心臟科用利尿劑控制血壓,但血壓起起伏伏,加藥後她又頭昏,去精神科拿止暈藥;服藥後口乾舌燥,她轉看耳鼻喉科,醫師說她胃食道逆流,最後一天吃七、八種藥。

老太太向陳亮恭求助。他發現,老太太的利尿劑與降壓藥重複,調整用藥後,病況改善,老太太滿臉笑容到診間向他道謝。

陳亮恭解釋,不當用藥並非是醫師開錯藥,可能因為老年人服藥後副作用大於優點。舉例來說,感冒流鼻水常用的抗組織胺,年輕人服用後會頭暈,但老人吃了可能意識混亂,萬一頭昏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就得要住院,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需長期照顧的老人經常有鼻胃管,但醫師不清楚老人接受長期照護的現況,開立了不宜磨粉的藥物,如膠囊、膜衣錠等,藥效因此不穩定。

陳亮恭建議,醫療院所應該主動管理,提供老人整合式門診服務,才能給予老人適當醫療,減少用藥風險。不過他也強調,生活大於健康,健康大於醫療,長者應以過「好生活」為目標,而非放大醫療,老得不快樂。

 
對抗伊波拉 奈及利亞專家經驗談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開始我也害怕,還不想死。」奈及利亞疾病管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Dr. Emmanuel Akinlawon Oyemakinde昨天來台分享伊波拉防疫經驗。他表示,一開始接觸病患時,的確擔心害怕,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派2名專家前往協助,加上有標準防護裝備,就不怕了。

伊波拉疫情在西非延燒,至上周已有1萬4千多人感染,其中5千1百餘例死亡,實際死亡率七成,疫情集中獅子山、賴比瑞亞及幾內亞,馬利也新增5例。奈及利亞伊波拉疫情始於7月23日,9月8日最後一位病人出院,WHO於10月20日宣布奈國伊波拉疫情結束。

Dr. Akin分享,現場的確有些難以認定傳染源的情況,如病患沒接觸紀錄卻被感染,推測可能因換手機SIM卡,手中的汗水接觸而傳染,也有在不同病房卻遭感染,推測是因為床單未洗淨,換到另間病房使用之故。

Dr. Akin分享第一手防疫經驗,奈及利亞的防疫成功是防治伊波拉的關鍵,他們迅速啟動國家層級、跨部會整合的的伊波拉緊急應變中心,由於過去有防治小兒麻痺的經驗,不是完全從零開始,且衛生部長每天舉行記者會報告進度,讓民眾安心。

奈國有四間實驗室可診斷伊波拉病毒,並有150位調查人員追蹤伊波拉接觸者,對於不配合的接觸者,採取軍事化強制手段;對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政府依照接觸程度,提供獎金和保險金;同時,第一時間制止謠言,避免民眾誤信謠言傷身。

Dr. Akin表示,雖然奈及利亞已從疫區除名,還是得高度警覺,包含海港、機場、陸路入境旅客都做發燒篩檢。談到對台灣的建議,他表示「做好準備」,根據日前參訪經驗,他對台灣的隔離病房設備感到佩服。

 
健康焦點
 
6大原因談背痛 超過兩周快就診
李文吉/書田診所骨科主任/聯合報
是什麼原因讓你背痛?你的體重、工作、姿勢、勞動、運動,甚至的鞋子或生活壓力等,都可能使你背痛。

粗估骨科門診中,近三成因背痛而來;這些人,都急著想知道:是出了甚麼毛病,背會痛?他們擔心的是:我是不是長了「骨刺」?在許多人認知裡,長「骨刺」就表示可能要開刀,要開刀就怕像某歌后變癱瘓。(據悉某歌后的背痛因脊髓瘤而發生,是極少見的背痛病因)。

背痛真的是那麼令人害怕嗎?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毛病?背痛通常是因以下原因而來:

1.肌肉、肌腱或韌帶受傷:背(脊椎)後方的肌肉、肌鍵、韌帶受傷、如拉傷、扭傷、挫傷、姿勢不對閃了腰等,是背痛最常見的原因,通常幾天、一兩周就會好起來。姿勢、動作、勞動、運動所引起的背痛,多半是慢性長期的肌腱炎所致。

2.脊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也像膝關節一樣,是身體負重的關節,也會退化;通常是椎間盤變乾癟、萎縮或破裂了,有些則是椎體後方的小面關節磨損退化,小面關節退化,會使脊椎節與節間,動作磨擦變大,造成晨起僵硬,走路走久、站久就背痛。

3.椎間盤:椎間盤一節、一節,是脊椎椎體間的避震器。過度負重、彎腰或外力,它也會受傷、破裂爆(凸)出,造成發炎或脊椎神經根的壓迫,此即大家口中的坐骨神經痛,但很多時候,坐骨神經痛並沒有真正神經的壓迫。

4.脊髓腔狹窄症:人體有32節脊椎,一節一節相疊連結的椎體,中央空洞部份構成一隧道式的管路,給從腦部延伸而下的脊髓通過,是即脊髓腔。

受脊椎退化波及,脊髓腔會因贅骨(一般稱骨刺)增生而變窄,這會擠壓局部或一小段脊髓神經;症狀除背痛外,還有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路,下肢就痠麻,非得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上路。

5.脊椎滑脫症:一節節脊椎,前後都有很強的韌帶撐住,維持整個脊柱排列。有些情況,譬如韌帶退化鬆弛了、小面關節退化磨損了,或脊椎椎腳缺陷,會讓上下節脊椎產動脫位,造成神經壓迫,引起背痛。

6.骨質疏鬆:常見停經後婦女,不是真正背痛,比較確切的形容是:撐不住與痠。通常在要起床時或站久、走久最顯著,骨質疏鬆還容易發生脊椎的骨鬆壓迫性骨折。

以上列舉的都是背痛常見原因,其它還有脊椎側彎、扁平足、拇趾外翻等,有時也會引起背痛,長期穿高跟鞋更是背痛的好發族群。

若你背痛超過2周,因外力受傷背痛、背痛合併下肢刺痛麻木或大小便問題、不明原因體重變輕,或你已知有癌症、骨質疏鬆或免疫方面的問題,或你已年過70,不該把背痛等閒視之,應好好就診,找醫師把病因弄清楚。

(作者亦為康寧醫院骨科醫師)

 
強化背肌 腰、背痛掰掰
王彩鸝/聯合晚報
電腦族、低頭族常常彎腰駝背,因為姿勢不正確,容易腰痠背痛。瑜伽老師示範的背脊運動,有助加強背部肌耐力,減少腰痠背痛;但這套動作最好在瑜伽墊上做,不要趴在床上做。

示範:安運動中心瑜伽老師葉子

 
「寶貝蛋」發炎沒照護 恐傷生育力
記者李樹人整理/聯合晚報
問:最近睪丸隱隱作痛,說不上很痛,但就是不舒服,褲檔悶悶脹脹,有時突然一痛,還得動手喬一下蛋蛋位置。至泌尿科看病,醫師看了一下,確定是副睪丸炎。

確診之後,醫師突然問「最近是否有性行為?」只見陪同就診的女朋友臉色一沈,因為最近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已經很久沒有交「功課」;回家後另一半大吵,認為我在外面「偷吃」,讓人很受傷,請問這病與性行為有關嗎?(彰化、33歲、許先生)

書田泌尿科診所主治醫師洪峻澤答:

副睪丸炎是泌尿科門診常見的疾病,症狀為睪丸腫脹,從外表就可發現異狀,除了感覺疼痛、不舒服,陰囊表面會紅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恐傷及生育能力。

副睪丸炎屬於逆行性感染,細菌從尿道進入體內,引發副睪丸發炎,由於年輕人性行為較活躍,通常係因感染了淋病或是PE菌,而導致副睪丸發炎。

部分患者則是包皮過長,以致龜頭藏汙納垢,大腸桿菌沿著尿道進入體;老年男性則因攝護腺肥大,小便不順、尿液排不乾淨,而成為副睪丸炎的高危險群。

副睪丸炎症狀可輕可重,一般連續服用兩三周的口服抗生素就能夠殺死細菌,大約需要一個月才會恢復正長;但部分患者症狀嚴重,甚至會發燒,這代表口服抗生素已經壓制不住細菌,需考慮住院,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

提醒在治療期間,應避免再次感染細菌,除了盡量避免發生性行為,平常也要多喝水、勤上廁所。另外,晚上睡覺時應該注意姿勢,不少人側躺壓迫到睪丸,也會引起類似副睪丸炎症狀,引發疼痛痠脹。

「聯合門診」專欄幫您諮詢醫師解答各種疾病疑難,欲問診者請寫下姓名、居住地、病症、年齡和職業,用電子郵件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電子信箱。

 
餐後手抖、心悸 糖尿病前兆
記者彭宣雅整理/聯合晚報
問:過去常聽人說過,沒吃早餐血糖過低,會覺得頭暈不舒服,可是我吃早飯後也會出現手抖、心悸、冒冷汗等症狀。我的父母長輩都有糖尿病,但我目前沒有,請問醫師,這些症狀,可能是得了糖尿病嗎?

(45歲,台中,上班族)

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筆聳答:

糖尿病的前期包括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不耐症兩種,兩種都是血糖偏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程度。

一般都認為糖尿病是高血糖,但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會出現餐後低血糖的狀況,因為血糖低,會出現冒冷汗、手抖、心悸等症狀,嚴重的患者還會胡言亂語、嗜睡、癲癇或昏迷,早年這疾病好發在中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改變,因此有年輕化趨勢。

餐後低血糖症狀常發生在糖尿病前期,這類型低血糖症狀,常出現在餐後4到5小時左右;因為是糖尿病前期,仍可分泌足量胰島素,但對血糖的反應有些「延遲」,也就是吃東西後第一時間血糖快速上昇,之後身體趕工製造分泌過多胰島素,反而使血糖下降過度。

建議患者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糖試驗,有助醫師進行鑑別診斷;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需控制體重、飲食及生活作息,降低惡化為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同時也要減少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低血糖。

提醒平時應減少攝取高糖分或醣類食物,如西式糕點、糖果、含糖飲料等過度加工過的精緻食物要少吃,並少量多餐。若改變生活習慣後仍無法改善症狀,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由專科醫師開給藥物,有助於控制避免惡化為糖尿病。

「聯合門診」專欄幫您諮詢醫師解答各種疾病疑難,欲問診者請寫下姓名、居住地、病症、年齡和職業,用電子郵件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電子信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