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母真的很可憐,每當我看到這些沒有錢的媽媽,辛苦把孩子帶大,都忍不住想哭。」出生臺南,今年高齡八十歲的陳楊麗蓉,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國語,輕訴自己走過喪夫陰霾,決定把單親媽媽堅忍不拔的力量,轉移到幫助寡母身上,成立「寒梅基金會」。陳楊麗蓉至今已捐出超過八百六十萬元,幫助四百多名單親媽媽。 早年臺灣傳統婦女「嫁機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也深植陳楊麗蓉心中,本以為嫁做人婦後,可以有先生厚實肩膀依靠,安穩度過一生,二十六歲時,先生卻因病過世。她形容,當時心情是「所有人生希望,在一夕間失去」,只能終日以淚洗面。陳楊麗蓉接受講義專訪時說,類似遭遇,換做是有穩定工作收入,或高學歷、就業容易的女性,或許還不會感到如此無助。然而只會織毛線衣、做家庭代工的她,在喪夫後,面對年僅四歲、七歲的兩名幼女,陳楊麗蓉告訴自己,只能咬牙撐下去。
先生過世半年後,陳楊麗蓉在母親提議下,開始到公司上班。或許是為母則強使然,沒有經商經驗的她,一肩挑起先生生前經營屋瓦的生意,好比摸著石頭過河般,慢慢把女兒拉拔長大。
「寡母每天面臨的生活壓力,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陳楊麗蓉回憶,當時自己還年輕,家中沒有男人依靠,三天兩頭就遭人欺負找麻煩,再多苦水也只能往肚�吞。
初接手屋瓦生意那年,正巧遇上臺南白河大地震,民間屋瓦需求量非常大。心地善良的她,不僅沒有跟隨同行腳步,趁機海撈一筆,反而主動降低售價,甚至提供免費屋瓦給貧困的受災戶重建家園。「或許是因為知道失去至親的痛,所以把金錢看成身外之物,」陳楊麗蓉說,屋瓦生意漸漸打穩基礎,在地方做出口碑,只要母女三餐溫飽,她便將多餘的金錢拿出來,幫助更需要的人。身旁親友一度看不下去,勸她多替小孩想,但她認為這樣做才能讓金錢產生更大的價值。
那段兼顧工廠和家庭的歲月,陳楊麗蓉不只母兼父職,還得兼木工、水泥工。有一次,陳楊麗蓉在工廠忙,聽說女兒掉進水溝,騎著腳踏車飛也似地抵達現場,才發現女兒是被同學欺負故意推下去,當下只能為自己打氣,「幸好女兒還有媽媽,我不能倒下。」當女兒逐漸長大、家境慢慢改善後,陳楊麗蓉發願在每年丈夫的忌日: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當天,捐贈十到十二名弱勢單親媽媽,每人一萬元急難生活救助金。四十多年來,一共累計捐出八百六十萬元,也讓陳楊麗蓉成為南臺灣寡母眼中的「活菩薩」。
陳楊麗蓉說,自從開始幫助寡母後,每年丈夫忌日,她不但沒有感覺寂寞,還可以和十多位單親媽媽聚在一起,互相打氣,也吐一吐平常無處宣洩的苦水。陳楊麗蓉也不好意思地說,每次活動大家分享個人遭遇時,自己往往是哭聲最大的那一個。
陳楊麗蓉剛開始發願幫助寡母時,是透過國民黨臺南縣黨部婦工組代為捐贈,當時她既不願曝光,更不願接受採訪,只想低調行善不欲人知。直到民國七十年,陳楊麗蓉才被社工員周明泉一封感謝信打動,正式公開與受助的單親媽媽們接觸。
年紀漸長,陳楊麗蓉難免擔心自己隨時可能離開人世。她欣慰地說,大女兒目前在金融業服務,小女兒則做建築師,從小受到媽媽影響,養成省吃儉用的習慣,遇到單親家庭也都會幫忙捐贈。
為了讓這份愛能夠永久流傳下去,陳楊麗蓉選擇在民國九十六年六月,捐出一千萬元成立「寒梅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希望拋磚引玉,帶動更多社會善心人士慷慨解囊,持續幫助單親婦女。女兒勸她:「捐錢做善事就好,何必成立基金會把自己搞得這麼累?」陳楊麗蓉強調,成立基金會不是為了追求名利或炫耀自己的功勞,而是希望能永續運作。
陳楊麗蓉說,曾有位單親媽媽,先生因工作意外觸電死亡,留下她和四名兒女。大女兒為減輕媽媽負擔,十七歲就休學,開始工作養弟妹,結果不幸發生交通意外過世。這個媽媽難過到想跳海,所幸及時被海巡署人員發現,最後因為孩子一句:「我已經沒有爸爸了,千萬不能再沒有媽媽。」讓她放棄輕生念頭,否則社會很可能因此多出三名孤兒。
陳楊麗蓉認為,單親路上的孤寂與坎坷,絕非一般人能夠想像,寡母不單只需要金錢資助,更需要心靈的陪伴。寒梅基金會每年選出十名受助媽媽,讓她們彼此認識、相互扶持,遇困難時還會主動引薦社工幫忙。期盼外界可以發揮愛心,替照顧寡母盡一份心力。寒梅基金會專線(06)63230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