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專家教你這樣吃魚肉蛋


【階梯日文電子報】精選階梯日本語雜誌實用內容,讓喜愛日語的人士輕鬆瞭解日本文化,增進日語能力。 【數位出版電子報】全新改版,讓你掌握第一手的數位閱讀趨勢情報、了解全球數位出版的最新動態與行家觀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12 第25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話健康«談養生 專家教你這樣吃魚肉蛋
專題報導 門診常見胃病 Q&A 1
兩性親子 我要對孩子多引導少控制
專家教你這樣吃魚肉蛋
吳家誠

專家教你這樣吃魚肉蛋

★如何避免吃下病死豬?

  豬肉是台灣人吃肉的首選,不過近年來口蹄疫、病死豬、瘦肉精等問題,讓大家對豬肉的品質失去信心,有人甚至因此把豬肉列為拒絕往來戶。其實,只要藉由戳章和認證標誌,就能判別所購買的豬肉是否安全。

  每隔一陣子就可以聽到「查獲病死豬」、「查獲私宰場,但病死豬肉恐已流入市面」的相關新聞報導。如果剛好邊吃邊看新聞,感覺更奇怪,總是讓人忍不住聯想:眼前這一盤豬肉,該不會也是病死豬吧!

  其實,政府針對問題豬肉有一套管理系統,按照要求,病死豬應該全數焚化,或是處理後作為肥料。但是因為龐大利益的關係,有些人不遵守相關規定,這也是為什麼問題豬肉總是接二連三,在市場上輪番出現,無法消失的原因。

  正確來說,病死豬應該是「斃死豬」,指的是「非正常死亡的豬隻」,除了生病外,過冷、過熱、其他意外(被踩死、摔死)等,都有可能造成豬隻的死亡。病死豬到底會有什麼問題?

  病死豬肉的問題:體內有細菌、病毒,雖然大部分這些疾病不會傳染給人,不過少數還是會有相當危險。而且,生病的豬一定都會打針治療,體內會有大量的藥物殘留,此類豬肉並不適合食用。

  千萬別以為豬隻只要不是病死豬的就好,意外死亡的豬一樣問題多。一般豬肉屠宰一定會有放血的程序,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血液孳生病菌,使豬肉遭到污染。

  意外死亡豬肉的問題:體內的血液無法流出,淤積在體內,自然成為細菌的溫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和「金黃葡萄球菌」,如果不小心沒有處理好,吃下去很容易食物中毒。

  「問題豬肉」雖然令人擔心,大家也不需要因此拒絕食用豬肉。其實,不論是肉攤還是量販店,只要懂得挑選,還是可以買到安全無慮、品質優良的豬肉。

  選購豬肉小秘訣:習慣去傳統市場買豬肉的人,要選擇豬皮上印有合格的紅色戳章,或掛有「電宰衛生檢查證明單」的豬肉攤。習慣買冷凍豬肉的人,則記得要買包裝印有CAS認證標章的肉品。

★眼亮腮紅的魚一定新鮮?

  說到挑選魚貨,稍微有概念的人,大概都會說:「看眼睛和腮的顏色」。這答案在以前是正確的,不過現在恐怕無法完全沿用,需要更仔細的觀察。

  為了讓魚貨賣到好價錢,有些不肖廠商會幫魚「變身」,透過「神奇藥水」,原本凹陷的眼睛,可以瞬間變為清亮、凸出;原先暗淡無光的魚鰓,能夠馬上變得鮮紅。

  挑魚時如果只看眼睛和腮的顏色,還是可能挑到不新鮮的魚。該怎麼辦?

  如果自認為是挑選魚貨的外行者,有個非常簡單且安全的做法:買急速冷凍的魚。急速冷凍的魚,不會有藥水的問題。

  只要找一間有信譽的商家,固定光顧即可,即使是菜市場的魚攤,也找得到提供急速冷凍魚貨的攤販,只要多嘗試幾次,確定魚貨的品質穩定,就可以讓自己成為長期客戶。

  選購現宰魚方法:請把握「用眼睛觀看、用手觸摸、用鼻子嗅聞」的原則。以下是6個挑選小方法:

  1.魚鰓:除了看顏色以外,還要看是否有「黏稠感」,新鮮的魚,魚鰓部分會有一定的黏稠度。

  2.聞:將魚拿到鼻下聞一聞,如果有奇怪的藥水味,千萬不要買。

  3.摸魚肚:稍微施力壓壓看,新鮮的魚肚應該有彈性,如果手感軟軟的,代表魚貨不夠新鮮。

  4.摸魚背:新鮮的魚背應該有彈性,如果手壓下去後,回彈速度慢,就代表魚貨不新鮮。

  5.手拿魚:用手拿魚身中段,新鮮的魚,魚頭和魚尾應該會堅挺。

  6.請攤販幫忙殺魚:如果發現魚肚區塊的肉和骨頭分離,魚貨可能不太新鮮。

~以上資料摘自《食物安全吃健康》吳家誠◎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門診常見胃病 Q&A 1
莊福仁

門診常見胃病Q&A 1

★我的肚子不舒服,是罹患胃病了嗎?

  常聽到人說覺得「肚子不舒服」,旦細問不舒服的感受如何,卻又無法說清楚。

  其實一些內臟疾病發作時,症狀和胃病極類似,而胃病的症狀複雜,並非限於「肚子痛」,其他如:脹氣、噁心、嘔吐等症狀,都可能和胃病有關。

  以下是常見胃病主要的特徵和症狀,掌握這些症狀,可使醫師更能掌握患者病情。

  急性胃炎:發作快速而劇烈,會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打嗝、食慾減退等症狀。

  慢性胃炎: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病程長,時好時壞,疼痛感也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其中「表層性胃炎」幾乎沒有症狀。到「萎縮性胃炎」階段,會出現上腹隱痛、腹脹情形,尤其在進食後症狀會加重,常伴隨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打格等症狀。

  胃潰瘍:發生在進食後約30分鐘到2小時的上腹部疼痛。經常伴隨胃燒灼感、泛酸、腹脹、打嗝。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發生在進食後2~4小時,位置在上腹部和背部。不舒服的感覺和胃潰瘍相似。

  胃息肉:早期症狀類似一般胃炎。

  胃癌:早期多半無症狀,如有症狀,大多是消化不良、上腹部脹痛。

  神經性胃炎:發作時機和情緒變化較密切。症狀為食慾不振、灼熱感、嘔吐等,嚴重時會有吐血的症狀;有時會伴隨失眠、心悸、頭痛等症狀。

★哪些人容易罹患胃病?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的人,發生「慢性胃炎」的機率確實較高,因他們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和胃功能失調。

  此外,從事生活作息有別於一般行業的工作者,其生理時鐘長期紊亂,也易導致內分泌失調,罹患胃病。

  三餐不定時定量、飲食習慣不佳的人也容易罹患胃病;用餐的時間、分量突然改變,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而胃功能和胃液分泌一旦失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逐漸下降,胃炎和胃潰瘍發生的機率就會提高。

★胃不好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

  胃病患者再日常生活上,還是有應共同注意的事項:

  ●1.攝取足夠營養

  胃病患者宜多吃蔬菜,少吃澱粉,不吃刺激性強、生冷的食物。

  ●2.吃易消化食物、細嚼慢嚥

  胃病患者不宜吃過硬、難消化的食物。此外,人的唾液中含有酵素,可幫助食物消化、吸收,故胃病患者宜細嚼慢嚥,才能充分吸收食物養分。

  ●3.用餐時間規律、氣氛和諧

  空腹時間過長,易引發胃潰瘍;用餐時間間隔過短,體內累積食物過多,易消化不良;所以用餐間隔時間須一致,且宜控制在4、5小時。

  ●4.吃八分飽即可

  胃病患者空腹時進食大量食物,會導致胃部負擔加重,影響消化。

★外食族如何保護胃腸?

  胃病患者如果不得已,必須在外用餐,至少要掌握以下原則:

  ●1.在速食店的用餐原則

  1.漢堡肉脂肪含量高,胃病患者不宜食用,宜選擇蛋堡、蔬菜三明治等主食。

  2.飲料以新鮮的果汁、優酪乳為主,咖啡、紅茶、碳酸飲料皆不宜;牛奶會促進胃酸分泌,應視狀況酌量攝取,胃潰瘍患者不宜飲用。

  3.點餐時,可要求減少餐點中的醬料量。

  ●2.在餐廳用餐的注意事項

  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不適合胃病患者食用。

  2.吃便當時,只吃1/2~2/3分量,不吃油膩的油飯或炒飯。

  3.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食道上皮細胞和黏膜,所以吃滾燙的料理時,應放涼後再吃。

  4.清湯可促進胃液分泌,對胃下垂和胃酸過少的人來說,具有促進食慾的效果;但對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來說不適宜。

~以上資料摘自《胃病調理 就要這樣吃》莊福仁◎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我要對孩子多引導少控制
成墨初

我要對孩子多引導少控制
你是個「揚棄高壓」的父母

  控制慾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算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隱藏在每個有思想的人體內。在家裡,父母永遠都想控制孩子,他們的出發點是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可以創造偉大的親情,也可以創造家庭的不幸,因為,很多父母喜歡以愛為名來控制孩子。孩子在百般呵護下,無法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別以「愛」為名左右孩子

  常見利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因而給孩子心靈成長帶來不良影響的現象如下:

  ●「你是我生的、養的,所以你該…」。像這種讓孩子背上還債負擔的言語,是最常見的控制慾。父母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孩子有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

  ●「你真的很不聽話,你以為我養你很容易嗎?真是後悔,早知道當初就不要你了…」,養育孩子相當辛苦,這種威脅是在逼迫孩子以自己的人生補償父母。威脅式的控制慾會讓孩子從小就沒有安全感。

  ●「我活得很辛苦,我的人生很悲慘…」,這是隱性的控制,也是負面效應很大的控制。這種動力會迫使孩子將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差,以尋求心靈的平衡。或者「你不聽我的話,我真命苦…」,父母有時以自己多麼「命苦」來要脅孩子聽話,孩子被迫要補償父母,往往造成孩子悲劇性的性格命運。

  ●「我養你很辛苦,所以你不應該對他(她)好…」,許多夫妻離異後,最容易發生這種情形,某一方會在孩子面前常說前夫(前妻)的不是,剝奪孩子對父(母)的認同。孩子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結果常造成心靈的扭曲。

  以上種種對孩子的控制,大多假借「愛」的名義。多數傳統父母總是認為什麼都要管,要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認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完整的愛。其實不然,在孩子年齡還小時,思想和經驗還不足以獨立處理自己的人生大事,這時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責任也有權力去要求、教導孩子,但有時候孩子其實並不情願去做,只是礙於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擺脫父母的控制。

  但是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慢慢能管理自己,並主動做好一些事情,這時父母的控制就會與孩子想自主的慾望產生衝突。

  當然不是說父母都不能管教孩子,但是控制過嚴有可能抑制孩子天真浪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作用。所以,只要對孩子多一些引導就可以,讓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自在。

★如何克制自己的控制慾

  ●原則一:保持平常心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比較強烈,建議父母應該把心態放平和。對孩子有期望是很好的,但不要在孩子面前時時表現出來,不要急躁,一時沒有看到成效也不要太著急,繼續做下去就行了。

  ●原則二:父母的控制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父母的控制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孩子會在心理上感覺到強勢父母的壓力。他雖然會聽話,在父母的眼裡看來可能是溫和的,但是實際上他並不高興。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孩子會更軟弱,父母會更強硬,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原則三: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

  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空間,站在離孩子稍遠的地方觀察。孩子的成長應該要順其自然,不要預先設定框框,總是認為孩子應該怎麼做,更不要強硬要求孩子改變,應該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些外部環境,以利孩子的發展。

  ●原則四: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有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言聽計從,不能有自己的觀點,也不能為自己爭取或是辯駁,否則就會對孩子大聲訓斥。這種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

  ●原則五: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

  獨立是一種習慣,是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的。不論孩子做任何事都會有步驟的問題,也會有效率和結果的不同,這就是邏輯。而且,更複雜的獨立思考與判斷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是從經驗和知識的累積中形成的。或許等孩子大一些,父母才會關心到這一點,但這種能力並不是說有就有,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養成。

  ●原則六: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孩子有沒有正確的生活態度?有沒有是非的意識?當然有,但可能不顯著。一旦孩子逐步具備了事物的簡單意識之後,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對外界事物和資訊進行判斷和選擇。父母可以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慢慢引導孩子,就可以逐步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價值觀。

~以上資料摘自《不打不罵 如何教好孩子》成墨初◎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食在不安心?超人媽媽30分鐘變出3菜一湯
惡劣企業的飼料油風暴一個接一個,大家都在問:「還有什麼能吃?」對外食不再信任,你也想試試親自下廚嗎?來看曾經每天台北和新竹通勤,但天天回家煮晚餐的黃麗娟,她有什麼秘訣。

想認識臺北,先認識大稻埕
大稻埕殷實的文化底蘊與產業生機,撐住一波波時代變遷的淘洗,更是文創新勢力亟欲立足的基地。傳統與現代的混合,激盪出全新創意與魅力,讓大稻埕風華再現,繼續訴說著美麗的傳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