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生活習慣不良 心肌梗塞「年輕化」


想提昇英語競爭力?想自修英語?快來訂閱【學生郵報電子報】,讓你增強英語溝通能力,並迅速掌握世界脈動! 【階梯日文電子報】精選階梯日本語雜誌實用內容,深入淺出,讓喜愛日語的人士瞭解日本文化,增進日語能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3/29 第34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心血管繞道 死亡風險較低
橡皮筋彈到 男童視力難恢復
生下他吧!先天心臟病有法子醫
糖尿病致病基因新發現 病患新希望
肺炎鏈球菌疫苗 3年後幼兒免費打
健康焦點 生活習慣不良 心肌梗塞「年輕化」
預防冠心病 別讓「壞膽固醇」找碴
遠離心臟病 先戒菸再減重
保健優概念 預防糖尿病 減重!減重!減重!
第2型糖尿病 動刀縮胃成為新治療方法

醫藥新知
 
心血管繞道 死亡風險較低
編譯組/綜合報導/聯合報
最新研究顯示,患心血管阻塞問題的老年病患,若接受心血管繞道手術,取代血管擴張與支架裝置(angioplasty and stents)手術,長期下來,死亡風險較低。

醫師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時,會由身體其他部位移植健康的替代血管,繞過供應心臟血液的阻塞動脈。而血管擴張術,則以心導管前端氣球打通阻塞的動脈,再植入一個網管狀結構的支架,撐開血管。

研究人員分析19萬名心臟血管阻塞2至3條患者的資料,結果發現,不論接受心血管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和血管支架手術,病患術後1年的死亡率相當。不過,4年後,接受血管擴張和血管支架手術病患的死亡率為21%,心臟繞道手術病患死亡率則為16%。

研究並非提供結論性證據,但醫師指出,這個結果提供了另一種看法,改變我們對習慣療法的印象。

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代理主任蘇珊•舒藍表示,美國每年進行逾100萬次手術,治療心血管阻塞問題,這項研究提供全面、大規模和全國性的資料,以協助醫師和病患決定治療方式。

 
橡皮筋彈到 男童視力難恢復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聯合報
玩橡皮筋、打羽球要留意,小撞擊也可能傷害視力。一名國小三年級男童不小心被橡皮筋射中眼球,因未立即就醫,三個月後檢查發現視網膜剝離,視力僅剩零點三,恐無法再恢復。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顏敏芳說,男童右眼近視五十度,戴眼鏡還是看不清楚,家長以為男童揉眼睛。檢查才發現,視網膜剝離且已纖維化,男童才透露,三個月前曾被橡皮筋射中眼球。

顏敏芳解釋,男童一開始僅視網膜破洞,因破洞位置較偏眼球下方,可能數天或一周後才覺視力受損,延誤治療,造成視網膜剝離。

一名四十多歲張先生左眼被羽球擊中,當下眼白泛紅,視力些微模糊,一周後,眼前常有飛蚊繚繞,視力變差。醫師檢查發現,男子眼睛玻璃體出血,有局部視網膜剝離,治療後眼壓仍未穩定。

「愈小物品撞擊,眼球受傷愈嚴重。」顏敏芳說,門診常見BB彈、乒乓球、陀螺或漆彈擊中眼球個案,因無眉骨、顴骨保護,分散撞擊力道,反易造成角膜缺損或眼白瘀血、前房發炎、水晶體脫位等,嚴重時還會玻璃體出血、水化,或拉扯視網膜,造成破洞、剝離,若黃斑部受傷又未立即治療,恐怕會失明。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一名上市企業主管,眼鏡不慎被高爾夫球球擊中,破裂鏡片刺破眼球。他形容「就像輪胎破胎」,最後一眼瞎掉。還有患者被羽球強勁殺球擊中眼,造成水晶體位移,視網膜、玻璃體滿是血水,視力不到零點一,且眼眶凹陷,只能裝義眼片。

醫師建議,運動時應戴合格護目鏡,一旦眼睛遭外力撞擊,應立即就醫,且兩周及兩個月後需回診,以免視網膜剝離、永久失明。

 
生下他吧!先天心臟病有法子醫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近年來兒童醫療進步,不管是罕見疾病、兒童癌症、先天性心臟病等,不僅健保可提供大部分相關補助,骨髓、幹細胞移植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兒童存活率大為提高。不過小兒科醫師感嘆,兒童癌症或心臟病仍被外界視為絕症,不少孕婦產檢發現異常,再怎麼苦口婆心勸說,即便周數再大也堅持拿掉小孩。

高雄榮總小兒心臟科醫師謝凱生說,大部分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可靠藥物、手術治癒,有病童現在都已健康長大讀大學了。以新生兒心臟中膈缺損為例,有3至4成會隨著長大好轉,但許多準媽媽在胎兒五個月大產檢時,一發現胎兒心臟超音波異常,就急著拿掉小孩,對於目前低迷的出生率,儼然雪上加霜。

高醫小兒科主任趙美琴表示,兒童癌症雖起因於基因變異,受環境因素影響也很大,很難在產檢時就發現,不過近年來健保對於兒童癌症及罕病給付增加,骨髓、幹細胞移植技術也大大提高存活期,只要配合醫師、堅持治療下去,病童大多能健康長大。

趙美琴說,有孕婦在懷孕第34周時,發現胎兒罹患罕病堅持引產,結果生命力強韌的胎兒存活,只好放在保溫箱,等到長足周數才讓媽媽帶回。趙美琴表示,生命無價,父母不如思考如何尋找資源,好好安排孩子未來的醫療及成長計畫。

 
糖尿病致病基因新發現 病患新希望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聯合晚報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垣崇及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蔡輔仁、台灣大學教授莊立民率領研究團隊所參與的「亞洲遺傳流行病學聯盟」 (AGEN),長期從事第二型糖尿病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東亞族群特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相關基因,提供未來醫藥研發一個重要的平台,也為愈來愈多的糖尿病患帶來一線新希望。

這項跨國研究的規模非常龐大,共採用1萬8817人的全基因體掃描資料,另以1萬417人的基因資料電腦驗證,最後再經2萬5456人的基因樣本進行全新驗證;最後進而找到8個東亞族群共有的第二型糖尿病相關基因,其中的GLIS3、PEPD、FITM2-R3HDML-HNF4A 這3個基因,是先前歐美研究團隊已發現的基因,至於KCNK16、MAEA、GCC1-PAX4、PSMD6及ZFAND3,則是全新發現的5個基因。

這些糖尿病相關基因中,GLIS3是一個與胰腺β細胞發育和胰島素表現有關的基因, KCNK16基因可能和調控血糖胰島素分泌有關,兩者對控制血糖濃度和胰島素的代謝平衡至關重要。

因為人體主要是經由胰腺β細胞來調控血糖濃度,用餐後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素分泌隨之升高,空腹時胰島素分泌則受抑制。透過對這兩種基因的了解,未來可進一步研發新藥,進而調整胰腺β細育和胰島素分泌,有助改善糖尿病。

「亞洲遺傳流行病學聯盟」是由多個亞洲研究團隊於2010年所共同發起,其目的是集合數萬人跨種族的全基因體掃描資料,利用大樣本的優勢,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遺傳病症,進行綜合個別研究數據的統合分析,期望找出更精確的致病基因。研究論文日前刊登在重量級的「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

 
肺炎鏈球菌疫苗 3年後幼兒免費打
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聯合報
我國幼兒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比率逐年增加,但政府目前僅提供弱勢、偏遠地區免費接種。國民黨立委江惠貞日前質詢,衛生署昨天函復指出,已規劃於2015年起納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屆時可望為廿萬新生兒家庭省下上萬元接種費。

根據疾病管制局的通報資料,近三年台灣地區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五歲以下嬰幼兒個案約占二至三成,比率逐年攀升,光是去年上半年就高達470例。

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主要發生在五歲以下幼童,其中又以二至五歲為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會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部分兒童如腦膜炎病患,在治癒後仍有痙攣、癲癇、智障、聽力障礙等後遺症。全球每年約有七十至一百萬名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感染此菌死亡,在有疫苗可預防疾病中排名第一。

目前衛生署提供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免費接種,僅限於五歲以下中低收入戶幼童,以及山地離島偏遠地區2010年以後出生幼兒;且因兩歲以下須接種四劑、一劑費用達三千二,接種率也有限。

衛生署昨天函復江惠貞表示,希望自2013年起二至五歲幼童全面接種一劑;2014年對兩歲以下幼兒實施接種,2015年起納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

 
健康焦點
 
生活習慣不良 心肌梗塞「年輕化」
記者劉惠敏/專題報導/聯合報
胸悶、胸痛、喘不過氣,恐怕要多小「心」!前總統陳水扁戒護外醫,證實罹患冠心症。過去,冠心症好發族群為55歲以上男性,但近年冠心症有年輕化趨勢,患者多有吸菸、過重、少動、常熬夜等不良習慣。

26歲年輕男士官,體重過重、每天抽半包菸,休假時天天熬夜打牌,一天突然胸痛、冒冷汗、喘不過氣,家人趕緊將他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功能室主任林維祥說,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臟供血不足,心肌可能因此缺血壞死,引發心肌梗塞,有致命危險。年輕心肌梗塞患者近年有增加趨勢,三總去年接受心導管手術患者中,40歲以下占6至7%,且年輕人往往自恃年輕、症狀不明顯,容易忽視心肌梗塞的危險。

林維祥說,排除特殊疾病、濫用藥物,年輕患者多生活型態不良,吸菸又最是關鍵。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研究顯示,吸菸者心肌梗塞風險是無吸菸者2至3倍,吸菸量愈大,罹患冠心病等風險更大。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一科主任郭啟泰說,除了吸菸,代謝症候群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國人飲食習慣西化、攝取熱量增加,但少動、生活壓力大,使代謝症候群患者增加。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李愛先提醒,年輕人常熬夜,但晚上12時至凌晨6時,受自律神經影響,若已有血管阻塞問題,更容易急性病發。

李愛先說,因為女性荷爾蒙,更年期前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相對比男性少,但臨床上年輕女性患者也有略微增加現象,恐怕也與生活習慣不良高度相關。

林維祥提醒,如果感覺胸悶、氣粗,體力降低,就該多留意,出現急性胸痛,必須要就醫檢查,及早診斷。

●蔬果5+5 輕鬆達成

●選擇不同口感蔬菜搭配,瓜類滑脆、菇蕈類柔軟多汁、根莖類Q軟、筍類有嚼勁 。
●蔬果可入飯,如彩蔬毛豆拌飯、三色腰果拌飯 。
●水果可入菜成菜餚,如芒果咖哩、鳳梨木耳。
●打成蔬果汁或加入牛奶成蔬菜牛奶、木瓜牛奶 。
●新鮮水果榨汁,但不加糖(每天不超過240C.C.)。
●用天然果乾代替少量水果,選購時以未加糖為佳,如葡萄乾 。
●多選用含鉀豐富蔬果,如莧菜、韭菜、菠菜、空心菜、金針菇、綠蘆筍、竹筍、芭樂、哈密瓜、桃子、香瓜、奇異果、椪柑、香蕉等 。
●蔬菜易受天候而影響產量,若價格上漲,可以改選。根莖類:如蘿蔔、洋蔥、竹筍、蘆筍、茭白筍、芋頭。菇蕈類:如金針菇、洋菇、香菇、草菇、木耳。其他:番茄、茄子、甜椒、辣椒、海帶、紫菜等。

圖片及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製表/記者劉惠敏

 
預防冠心病 別讓「壞膽固醇」找碴
殷偉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聯合報
近年來,已開發國家心血管病發生率逐漸下降,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占半數以上,四成與治療進步有關,六成歸功於冠心病致病危險因子有效預防,尤其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及戒菸。

在國內,腦中風發生率近年呈現下降趨勢,但包含冠心病在內的心臟病發生率,卻沒有明顯下降,顯示在冠心病預防及治療上,仍有努力空間。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強度視個人狀況而定。冠心病發病風險高或已有心血管病者,為了預防惡化,甚至要使用預防性藥物。最新歐洲血脂異常治療指引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數值,是預防冠心病的主要目標之一。

高危險群 少酒少鹽控體重

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包含已發病者及第二型糖尿病、中重度慢性腎病病人,或推算未來10年心血管病死亡率超過10%的病人,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70mg/dl以下。

未來10年心血管病死亡率5至10%者,應降到100mg/dl以下;未來10年心血管病死亡率5%者,應降到115mg/dl以下。

為了達到治療目標,必要時應持續使用足量降膽固醇藥物。就算低密度膽固醇已達治療目標,上述高危險群病人仍有很高的心血管病風險,主要來自代謝症候群和血脂異常,如三酸甘油脂太高、好膽固醇太少,以及其他同時存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糖等。

根據治療指引,這類高危險群病人,應選擇適當藥物降低三酸甘油脂,同時控制血壓和血糖等危險因子,加上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體重、增加體能活動、減少飲酒及鹽分攝取。

糖尿病患 血壓血糖勿過低

近年歐美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人血壓不應降得太低,尤其合併冠心病時,若收縮壓低於120mmHg,可能減少心臟供血量,增加死亡率。

血糖控制方面,一般建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於6.5至7%以下,但有低血糖風險族群,如老年人,血糖控制可以不要太嚴,以免低血糖發作而增加死亡率。

至於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在預防「已病之病」的次級預防,效果顯著,但在預防「未病之病」的初級預防上,需權衡用藥好處與出血風險,再決定是否使用。一般建議,10年內心血管病風險超過10%以上的病人,才使用阿斯匹靈進行初級預防。

控制多重危險因子,在次級預防上,有多大成效?2007年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內科治療與裝置支架加內科治療相比,兩者減少未來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和死亡率,一樣有效。完善的次級預防,是治療冠心病的基石。

 
遠離心臟病 先戒菸再減重
記者劉惠敏/專題報導/聯合報
心肌梗塞找上年輕人,多是生活習慣惹禍。預防心肌梗塞,從飲食、運動及戒菸開始。

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預防心臟病,最重要的是控制血壓、戒菸、降低血脂肪。薛光傑說,肥胖及飲食、作息不正常者,容易血壓、血脂不正常。研究顯示,只要戒菸,死於心臟病風險,第一年就降低50%,15年後風險可降至最低,「因此能不碰就不要碰(菸)」,請癮君子及早戒菸。

近年心肌梗塞患者多有吸菸加上過重、肥胖等問題。不少人擔心戒菸後,體重增加,薛光傑建議,可先戒菸、再減重,循序漸進地讓自己遠離心臟病。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一科主任郭啟泰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併糖尿病者,最難控制病情,若血糖異常,應該多留心,從飲食、運動積極控制體重及相關指數。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控制血壓、血脂及減重、預防心臟病,一定得改變多油、少纖維的飲食方式。許惠玉推薦,近年各界推崇、控制血壓佳的「得舒飲食」(DASH),蔬果、高蛋白食物多些,五榖雜糧以全穀類為主,喝脫脂或低脂奶,蛋白質攝取以豆製品、白肉為主,少吃紅肉,另外每天宜吃一小把核果類,少用油。

許惠玉提醒,最好的纖維來源是蔬果,不該迷信或僅依賴纖維素等保健食品,蔬果不僅有豐富的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植化素,可有效減少身體累積壞膽固醇。

※ 提醒您:抽菸 有礙健康
 
保健優概念
 
預防糖尿病 減重!減重!減重!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聯合晚報
「預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第一是減重,第二是減重,第三還是減重!」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國人罹患糖尿病的比率逐年增加,近年都名列十大死因。談到預防之道,專家學者強烈建議,現代人一定要控制理想體重是不二法門,除了減重,別無他途。

台灣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前台大院長戴東原表示,國內超過20歲成人的糖尿病盛行率已達8%。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則指出,台灣全人口的糖尿病盛行率為6%,以此推估出,國內目前約有13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第二型糖尿病患就超過97%,第一型糖尿病患則少於3%。

第一型糖尿病和多重基因遺傳有關,第二型糖尿病除了基因遺傳外,和日常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根據統計,父母及祖父母等一等親中有人曾罹患糖尿病,其子女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0∼40%,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其他的高危險群還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多發性卵巢囊腫及妊娠性糖尿病等族群。這些人通常都長得圓滾滾的,因此減重就成了預防及控制糖尿病的首要任務。

洪乙仁認為,高危險群如果又有肥胖身材,先減重10公斤。根據美國及芬蘭進行的「糖尿病預防實驗」 (DPP)結果顯示,只要減去10公斤體重,就可降低糖尿病罹患率高達58%。

洪乙仁表示,理想體重男女有別,男性是身高 (公分)減80 ,再乘以0.7。身高170公分的男性,理想體重就是63公斤。女性則是身高減70,再乘以0.6,160公分女性的理想體重為54公斤。

洪乙仁表示,糖尿病日增,一旦血糖控制不好,出現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失明及周邊神經病變等機率明顯增加,目前糖尿病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多少和理想體重控制不良有關。

戴東原指出,減重無非是「健康吃、多運動及持之以恆」,其實並不難。雖然澱粉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藥物有預防糖尿病效果,但洪乙仁並不建議高危險群服用,一來因健保不給付,二來效果並不突出,減重仍是預防及控制糖尿病的最佳選擇。

 
第2型糖尿病 動刀縮胃成為新治療方法
編譯組/綜合報導/聯合報
臨床證實,縮胃手術能有效控制肥胖病患的血糖。醫師認為,可將這種療法視為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之一。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6日公布兩項研究,把縮胃手術對肥胖型糖尿病的作用與藥物直接比較,顯示患者動手術後,血糖降到正常標準的可能性,大於接受藥物治療以及飲食和運動輔導者。

手術效果顯著,這些原是高度肥胖的嚴重糖尿病患,有人術後可停用胰島素,體內膽固醇數值和其他心臟病風險因子也獲得改善。不過,這些研究對象都是高度肥胖的嚴重長期糖尿病患。醫師不願輕言如此可「治癒」糖尿病,因為他們無法保證疾病不會復發。

研究結果顯示,開刀病患減掉的體重,平均比接受藥物治療者多達5倍。主持其中一項研究的克利夫蘭診所肥胖和新陳代謝研究所主任蕭爾(Philip Schauer)說,這些發現顯示,或許能把手術視為糖尿病的標準療法之一,尤其對用藥治療仍無法妥善控制的肥胖糖尿病患。

隨著民眾愈來愈胖,美國和全世界的糖尿病患急遽增加。這些患者身體無法充分製造或使用胰島素,以處理食物中含有的糖分。研究人員估計,美國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成年人達2300萬,約80%體重過重或肥胖。

專家也提醒,參加這兩項研究的人數有限,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調查,以確定手術效益能持續1、2年以上。此外,這類手術雖然大致安全,卻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脫水和其他併發症。克利夫蘭診所研究的100位手術病患,有4個人因併發症需要重新開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