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英期刊:服阿斯匹靈可治癌


透過【談美電子報】,以輕鬆的短篇,分享美的訊息,讓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生命,連綴起美麗的每一天。 【一手車訊1.3.5電子報】包含最新、最即時的國內外新車訊息快遞,絕對能滿足車迷們全方位的需求!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3/22 第34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英期刊:服阿斯匹靈可治癌
阿斯匹靈抗癌 醫師:別本末倒置
食不停口 研究:貪食基因作祟
健康焦點 癱瘓女莊品瑄 重大傷病卡核准了
養刺蝟 腿爛…嚇!黴菌上身
保健優概念 「皮帶」養生法 護住健康臨界點
腰圍減1吋 罹病風險跟著降
醣類食物聰明吃 糖尿病免驚

醫藥新知
 
英期刊:服阿斯匹靈可治癌
編譯馮克芸、陳俐君/報導/聯合報
三項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上的研究,為阿斯匹靈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最新例證: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只要三到五年,不只可以防癌,甚至可以治療癌症、降低癌症轉移的可能性。

不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說,長期吃阿斯匹靈可能有胃潰瘍、腸胃出血等副作用,目前只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不建議健康民眾吃,以免防癌、抗癌或防心血管疾病不成,反倒先傷胃。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許多人已服用阿斯匹靈作為心臟藥,然而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魯斯威爾(Peter Rothwell)在最新研究中,已把「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和「服用阿斯匹靈」連結在一起,特別是腸癌。

魯斯威爾是國際知名的阿斯匹靈專家,他的團隊先前的研究顯示,人們得服用阿斯匹靈大約十年,才能有防癌效果,但現在他們認為,阿斯匹靈的保護作用會在三到五年之內發生。

而且,阿斯匹靈似乎不只降低許多不同種類癌症的發生風險,還可能阻止癌細胞在人體擴散。

魯斯威爾團隊的研究,根據的是五十一項試驗的資料,參與試驗的病患超過七萬七千人,這些試驗是設計用來比較兩種情況的預防心臟疾病效果:一是服用阿斯匹靈,二是不服用任何藥物。

當檢視這些病患中有多少人罹癌且死於癌症時,魯斯團隊發現,這項數據也與是否服用阿斯匹靈有關。

他們的具體發現是: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即七十五到三百毫克,只要三年,癌症病例就會減少約四分之一,五年內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百分之十五。若是劑量提高到每天服用三百毫克以上,不到三年即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百分之十五。

如果病患服用阿斯匹靈五年以上,則癌症死亡風險減幅更大,達百分之卅七。另外,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腸癌病患,五人就有一人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這三項最新研究中,有兩項發表在廿一日出刊的醫學期刊「刺胳針」,另一項發表在「刺胳針腫瘤學」。但有專家警告,目前的證據尚不足以建議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癌症,且阿斯匹靈會造成胃出血之類的危險副作用。

 
阿斯匹靈抗癌 醫師:別本末倒置
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聯合報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明星藥「阿斯匹靈」,最新研究發現,還能預防、治療癌症。但國內醫師指出,連續吃七十五至一百毫克低劑量阿斯匹靈一年,一成的人會出現胃部不適,胃潰瘍發生率也有百分之一,不建議健康民眾靠阿斯匹靈防癌。

國內核准上市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包括處方、指示用藥。不過,開業藥師柯明道說,絕大多數吃低劑量阿斯匹靈的患者,多是需長期服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考量到長期服藥的副作用,需醫師開立處方箋,才可到藥局拿藥。

阿斯匹靈為何能治癌?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說,從大腸直腸癌轉移機轉來看,癌細胞轉移與血小板活性較高有關,由於阿斯匹靈能抑制血小板作用,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吃阿斯匹靈,有助減少癌細胞轉移,降低癌症惡化機率,但對其他癌症,並無很明顯的治療效果。

台北榮總癌病中心藥物治療科主任趙毅表示,大腸直腸癌癌前病變,多以大腸瘜肉表現,曾有研究發現,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能預防瘜肉發生,降低罹癌機率。

但趙毅強調,用阿斯匹靈預防癌症,背後機轉還不明確;加上引發肺癌、胃癌與攝護腺癌等危險因子多元,不維持正常、健康生活習慣,單靠吃阿斯匹靈就想預防各種癌症,恐怕是本末倒置。

台北榮總腸胃科主治醫師李重賓則指出,有學術研究發現,阿斯匹靈能藉由抑制引發胃癌與大腸直腸癌的某種酵素,降低這兩種癌症發生率,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

 
食不停口 研究:貪食基因作祟
台北21日電/中央社
科學家發現「貪食基因」,可能導致人們強迫性進食,嘴巴停不下來以致體重過重。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研究員對老鼠進行實驗,發現Bdnf基因突變,會使得大腦無法接收到飽足訊息。

研究員希望研究發現能幫助治療肥胖問題。這項發現刊登在線上版「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上。

「英國聯合社」(Press Association)援引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Georgetown UniversityMedical Centre)研究人員的話報導:「這項發現可能會開啟新策略,幫助大腦控制體重。」

肥胖荷爾蒙(Leptin)及胰島素這兩個至為重要的荷爾蒙會在人們有飽足感時,分泌化學訊號,刺激大腦下視丘(hypothalamus)的神經元。

Bdnf基因突變的老鼠,神經元沒有受到刺激,會不斷想進食,因此體型是Bdnf基因沒有突變老鼠的2倍。

研究基因與肥胖問題的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法魯奇(Sadaf Farooqi)教授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基因扮演角色之重令人感到訝異,其影響力通常被低估。兩個人在體重上的差異有4到7成都是受到基因影響。」

 
健康焦點
 
癱瘓女莊品瑄 重大傷病卡核准了
記者趙容萱、李奕昕/台中報導/聯合報
台中市16歲少女莊品瑄罹病全身癱瘓,至今查不出病因,難以申請重大傷病卡,經聯合報獨家報導,衛生局檢送病例,健保局昨核可通過,令家屬感謝不已。

健保局聘任醫師昨以莊品瑄符合重大傷病範圍第18類「脊髓損傷或病變引起之神經、肌肉、皮膚、骨骼…併發症,身心障礙等級在中度以上」,核可她的重大傷病卡。家屬昨得知很開心,認為是很棒的禮物。

莊品瑄面對不知名怪病仍樂觀以對,即使手指都無法動彈、敲鍵盤,她透過眼動控制系統寫下生命故事,鼓勵世人珍愛生命,宛如台版「潛水鐘與蝴蝶」,她的故事感動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前往探訪為她加油。

就讀台中女中的莊品瑄,因出現類似感冒症狀雙腿無力,去年二度住院,病情急轉直下,全身癱瘓,出院後上月又因呼吸窘迫病危插管治療,日前才返家休養。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傅慶雲說,榮總與沙鹿童綜合、台北榮總合作追查病因,並提供莊品瑄病例申辦重大傷病卡,至昨天為止尚未查出病因。

莊品瑄因沒有病名無法申辦重大傷病卡,免除掛號、住院等部份負擔,經聯合報獨家報導,台中市府衛生局檢送醫院病例向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經健保局審查獲准。

 
養刺蝟 腿爛…嚇!黴菌上身
記者陳惠惠、陳立儀/台北報導/聯合報
不少人養刺蝟當寵物,一名陳小姐朝夕與刺蝟相處,大腿出現紅腫、皮屑。她原以為是濕疹,擦藥膏不但沒效,原本銅板大的疹子,竟蔓延成一片。輾轉就醫才發現感染了人畜共通疾病「刺蝟毛癬菌」。

刺蝟曾經是熱門新興寵物,近來已經退燒,不少寵物店家表示最近一年鮮少有人詢問或購買,不過在網路上,仍有不少刺蝟送養、交配、飼養等話題。

在寵物店工作的陳小姐,覺得養狗養貓不稀奇,去年七月她買了一隻「掌上型寵物」刺蝟,才養一個月,大腿開始紅腫、搔癢。由於患部很像濕疹,她買藥膏擦了近兩個月,愈擦愈糟。醫師經黴菌培養,確認是刺蝟毛癬菌惹的禍。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孫培倫說,刺蝟毛癬菌是黴菌的一種,以往黴菌感染的飼主,往往是因飼養貓狗,近年來有人養刺蝟,陸續有飼主因皮膚病求診。患者的臉、手掌,及四肢等常和刺蝟接觸部位,出現紅色帶屑斑塊,嚴重時還會長膿疱,搔癢難耐。

孫培倫說,由於患部很像濕疹,無法以肉眼分辨感染原因,需透過顯微鏡檢查,才能判定是否為黴菌感染。

獸醫師邱新育說,生病刺蝟除了抓癢,還會起紅疹、掉皮屑、掉刺、角質增厚,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飼主若發現刺蝟有異狀,應盡快帶到獸醫院檢查,「不要任意棄養,或轉送給不知情的人」。

邱新育說,不乾淨、太潮濕的環境,都可能讓黴菌找上刺蝟或貓狗、兔子;除了幫牠們清除糞便,居家應保持通風、乾燥,濕度降到百分之六十以下,減少感染機率。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弘提醒,除了要養成接觸寵物後洗手的習慣,若家中寵物感染黴菌,飼主和寵物都要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台灣寵物刺蝟飼養交流館Facebook


 
保健優概念
 
「皮帶」養生法 護住健康臨界點
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聯合報
靠一條皮帶可以養生?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遵循「一條皮帶養生法」。方法很簡單,他在自己每條皮帶的90公分處,都打一個洞,只要繫腰帶時,超過這個洞,就減少應酬、吃飯,結果變瘦了,也變得健康。

不少人的臉和四肢明明不肥,肚子卻有一圈「游泳圈」。所謂「皮帶愈長、壽命愈短」,腰圍已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指標之一,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就要小心。衛生署心臟相關醫學會也預估,腰圍多一吋,血壓可能上升1.75毫米汞柱;年輕時就有鮪魚肚的人,10年後有6成會罹患高血壓。

最近出版《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的黃瑞仁回想,他被調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第3年,46歲時擔任副院長,為了和調來雲林服務的年輕醫師博感情,應酬變多,腰圍就在35吋半上下徘徊,相當於90公分,始終沒有瘦下來。

直到他完成教授升等論文,探討冠狀動脈疾病與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的關係,他更清楚知道,代謝症候群也會影響發炎指標,造成冠狀動脈疾病,而非過去以為的披衣菌、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因病菌體等,引起發炎造成冠狀動脈疾病。

黃瑞仁為了健康,也為了身體力行,好對病患衛教,他找出自己所有皮帶,統統在90公分處打洞,以示警戒。

為了達到「腰圍不得超過90公分」,黃瑞仁先從清淡飲食著手。早餐時,太太將蘋果切丁,搭配熱水沖泡的原味燕麥粥,或烤番薯,供他選擇;中午,他常吃水果及沙拉,因應晚餐常有的應酬,這樣一整天下來,攝取的油膩食物不會太多。

一年下來,「我總覺得只吃七分飽!」黃瑞仁說,收穫是腰圍再也沒有超過90公分,體重也由76公斤減為73公斤,血壓和血糖值,一直保持正常。

黃瑞仁說,病人都知道要監控血壓、血脂或血糖,但往往得上醫院或診所抽血檢查,不然就是得在家用血壓計測量,常因為不方便而不去管它。黃瑞仁表示,現在既然知道腰圍也是一項指標,每天量腰圍,隨時保持不能超過標準值,再定期上醫院、診所檢查,對健康更好。

 
腰圍減1吋 罹病風險跟著降
記者 施靜茹/專題報導/聯合報
不管是男人的鮪魚肚或女人的水桶腰,現在已不是福態的象徵,反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身材中廣,代表腹部及內臟脂肪多,進而影響新陳代謝,三酸甘油脂或血糖都可能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

根據台灣醫學會發表研究,腰圍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但腰圍若能縮小1吋,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就能降低一成七。以女性為例,腰圍太粗者,罹病風險為25.82%,但腰圍減少1吋,罹病風險就降至21.9%,減幅達一成七。

「代謝症候群」被提出來,是因為研究發現,從血壓、血糖、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腹部腰圍等5個指標,可以大致預估一個人將來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兩成20歲以上國人有代謝症候群,年齡愈高,盛行率愈高。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中,若3項不符合標準,未來得到糖尿病風險,是正常人3倍;得心血管疾病風險,是正常人2到3倍。

「有代謝症候群,不代表已生病;而是有可能成為生病的人。」姚建安強調,以指標之一空腹血糖值來說,不可大於等於100;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代謝症候群數值較低。

「人種不一樣,腰圍標準也不同。」姚建安說,美國所訂的代謝症候群腰圍標準,男性為102公分,女性為88公分。

對於代謝症候群的5項危險指標,姚建安說,腰圍和高血壓,可每天在家測量,其他3項,必須上醫療院所測量。

姚建安指醒, 若5項中未超過3項不合格,可每2年做一次檢驗;3項不合格,1年做一次檢測;4項不合格,半年檢驗一次;若5項不合格,最好快到醫院求診。

 
醣類食物聰明吃 糖尿病免驚
李雅筑/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聯合報
我們進食後,胰臟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胰島素就像運送東西的「貨車」,攝取食物產生的血糖就是「貨物」,當我們攝取食物,貨車(胰島素)就帶著貨物(血糖)到各個細胞與器官,供給養分。

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導致血糖無法運送至需要之處,留滯血液,使血糖持續上升、細胞無法利用。所以,糖尿病患必須控制飲食,如澱粉、水果、奶類等,必要時使用代糖,使貨車(胰島素)不至彈性疲乏,避免腎臟負荷過多,必須洗腎。

以下是糖尿病患常見飲食迷思,您能答對幾題呢?

Q:糖尿病飲食很特別,一定要分開煮,不能跟家人一起吃?

錯。糖尿病飲食與一般飲食一樣,只要抓好醣類食物份量,依然可與家人一起用餐。

Q:怕血糖升高,不吃飯,改吃麵就好?

錯。飯與麵同屬澱粉類食物,都會使血糖上升。五穀飯、糙米飯纖維質較多,可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要注意的是,稀飯與乾飯相比,前者使血糖上升的速度較快,建議選擇乾飯。

Q:水果很甜,所以不能吃?

錯。水果是可以吃的,但一天以「兩份」為原則。一份到底有多少?如拳頭大的蘋果、芭樂1個,奇異果1.5個,柳丁1個,香蕉半根,櫻桃6個,葡萄13個。

Q:酪梨是水果嗎?

錯。酪梨牛奶順口又好喝,卻在不知不覺中喝了一肚子油。酪梨是植物性脂肪最高的水果,也被稱為「森林奶油」,食物分類上屬於油脂類,減重或糖尿病患應減少食用。

Q:大番茄與小番茄一樣嗎?

不一樣,大番茄屬於蔬菜類,小番茄屬於水果類。怕血糖升高又想吃點心時,可吃大番茄,纖維量足夠,既增加飽足感、又滿足口欲,一舉數得。

Q:山藥、芋頭、玉米是蔬菜,可以多吃?

錯。這些都是主食類,因為澱粉含量豐富,假若同一餐已攝取此類食物,就該減少飯的食用量。可以把飯與此類食物添成一碗,看自己如何調配,要飯多還是飯少,方便計算各種份量的選擇。

Q:皇帝豆、四季豆都屬於豆類嗎?

錯。皇帝豆澱粉含量多,與米飯同屬主食類;而四季豆纖維質較多,故為蔬菜類。其他的碗豆、紅豆、綠豆、薏仁等皆為主食類,應注意喲!

Q:牛奶沒加糖,可以當水喝嗎?

錯。因牛奶中含有乳糖,還是會造成血糖上升,建議一日以250C.C.為宜,最好選擇新鮮、低脂或脫脂牛奶最佳。

Q:有人說每天都要吃堅果,可以多吃嗎?

錯。堅果內含維生素B、E與亞麻油酸,而亞麻油酸為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但屬於油脂類,攝取過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一日建議攝取量為一份,例如南瓜子1.5匙(免洗湯匙),開心果1匙。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