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少年因犯案入所留置,我一定會安排簡單的身家調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問及父母互動時,若父母已無婚姻關係,少年表情往往變得嚴肅,或低頭流露尷尬,抿一抿嘴,才輕聲告知「他們離婚了!」或「他們不在一起了!」。 防衛心重 社交受影響 若再進一步了解其想法,對個人是否造成影響時,有的馬上顯得防衛,接著輕描淡寫帶過,有的則是苦笑,後續顧左右而言他,嘗試轉移話題。對這些孩子來說,父母離婚似乎是難以啟齒的往事,甚至是想永遠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痛。 專家指出,子女是父母離異最直接的受害者,若未成年,打擊相對更大,創傷程度僅次死亡。 由於家庭結構重組,必須適應新的生活壓力,一旦未能妥善提供協助,孩子容易因而衍生行為、情緒、社交等多方面的問題。 以往研究即指出,和來自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起來,父母仳離者傾向有較多的暴力、攻擊與破壞等偏差行為,在校學業成績較不理想,人際交往常有摩擦發生,青少年階段濫用藥物與酗酒情況會較為嚴重,犯罪率也較其他人高出許多。 提早溝通 能減少傷害 話雖如此,但這並非是必然的結果。只要親子間提早溝通,彼此達成共識,並以孩子福祉為前提,擬好配套措施,相信夫妻雙方在解決婚姻痛苦的同時,也能將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小,使其順利走出陰霾,往後仍可以快樂成長。 夫妻一旦決定離婚,需找機會共同和孩子懇談,用其可理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說明真相。 鼓勵他們表達感受、提出疑問,在澄清的過程中要明確傳遞「不是你的錯」的訊息。討論內容要包括生活上可能的變遷,使其能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另外,為避免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給予愛的保證有其必要性,要清楚讓他們知道,父母雖離婚無法復合,但並不影響既有的關懷,藉以維持安全感。 而平時也要提高敏感度,體察與接納孩子的心情,允許其以自己的步調去適應新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監護權屬於誰,應讓孩子能規律地和分開的父親或母親聚會。特別是離婚初期,次數可以酌情增加,待過一段時間,孩子已能接受現實,再調整探視頻率。 八「不」原則 父母的責任 以下八「不」原則,雙方也應盡量遵守: 1.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企圖醜化其形象,引起嫌惡。 2.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指控缺失,藉以爭取同情與支持。 3.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或抱怨贍養費等事宜,使其有不當聯想。 4.不要強迫孩子要選邊站,逼他們表態誰對自己比較好。 5.不要利用孩子當傳聲筒,向對方表達本身的需求、意見。 6.不要把孩子當成刺探對方訊息的工具,每次見完面就盤問。 7.不要把孩子當成訴苦的對象,陳述遭遇的不順,徒增他們的心理負擔。 8.不要透過滿足孩子金錢或物質上的需要,藉以籠絡其感情。 對怨偶來說,離婚或許是一種解脫,各自可以重新追求美好人生,但對兩造當初愛的結晶,也就是孩子而言,何其無辜,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沒有選擇的餘地。 為了寶貝的健全發展,如何安撫與安頓子女,事先務必要有完善的規畫,必要時不妨諮詢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建議,以免輕忽,誤了他們未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