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之道及最高境界? | 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天人相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就是養生極致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關鍵。所謂「春夏養陽」,即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冬養陰」即秋天養收、冬天養藏。 ★春夏秋冬,保養人體的「生長收藏」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重要精神,即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調養身心。一年四季也分陰陽,古人認為四季的陰陽變化,將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甚或夭折。 春天萬物開始生長,能量逐漸釋放,所以「養生」;夏天能量釋放的程度最大,要多出汗、多運動,所以「養長」;秋天能量開始漸漸收起,相對的,運動也要收斂些,且此時天氣轉涼,須多加衣服,收斂自己的能量,所以「養收」;冬天,萬物閉藏,更要注意防寒保暖,收斂陰氣,保護陽氣,所以「養藏」。懂得養生的人,春夏著重調養生、長之氣,使肝、心功能旺盛;秋冬注意調養收、藏之氣,使肺、腎精氣充足。如此一來就能符合四時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 ★如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保養身體的基本法則。春夏之所以養陽,在於春夏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轉暑,是陽長陰消的關鍵時期,此時順勢養陽,效果會比其他時候要好。反之,秋冬氣候逐漸轉涼,陰長陽消,適時養陰,也是相同的道理。 ◆春夏養陽-晚睡早起,飲食清淡 春夏可借助大自然的陽氣,解決體內因陰寒所導致的疾病,改善陽虛體質,體內陽氣應順應自然,向上、向外抒發。一方面保護體內陽氣,使它充沛旺盛,另一方面避免損傷陽氣。 養陽作法:春夏要晚睡早起,飲食清淡,以順應自然界的陰衰陽盛。適度參加娛樂活動,讓意志生發、精神愉快。 ◆秋冬養陰-早睡晚起,忌大喜大悲 秋冬之時,萬物收斂,可以養陰來改善陰虛體質,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潤養五臟。 養陰作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比春夏起得晚一點),以適應陰長;冬季要早臥晚起,以適應自然界的閉藏。情緒上也要收斂,不可大喜大悲,以免傷害五臟。 ★天地有晝夜晨昏,人體也有白天黑夜 <黃帝內經•靈樞>指出:「夫日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這是人體對白天黑夜的變化,也是「天人相應」最明顯的驗證。 白天陽氣旺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氣較昌盛,身體功能相對地受到壓制。因此,許多疾病在清晨、上午較輕微,到下午就逐漸加重,特別是夜晚更重,這是由於晝夜陰陽有所變化,人體陽氣也有所消長的緣故。 注意事項:提醒白天睡覺、加班到凌晨和熬夜的人,趕緊調整作息,因為違背自然的規律,身體是會提出抗議,小心疾病上身。 ★順四時,養五臟,每天健康一點點 「天人相應」不僅體現在一天之中,更體現在一年的變化裡。有句古話叫「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即四季相對應的臟器,都與這個季節的特點有關。不同季節,人的五臟功能盛衰程度不同,所以養生時應有所側重。 ◆春養肝,夏養心 春天新陳代謝加快,體內所需營養相對增加,這時要保持肝臟旺盛的生理機能。夏季是一年當中,新陳代謝最旺盛的季節,消耗大,食慾不佳,心臟負擔較其他季節明顯加重,外在環境越熱,心情越要保持平靜,即「常如冰雪在心」。 ◆長夏養脾 「長夏」指夏末秋初,從小暑到立秋,是一年終氣溫最高的時候,往往又伴隨著濕氣,要注意保養脾臟,避免消化道疾病。 ◆秋養肺,冬養腎 秋天氣候乾燥,有「秋燥」之說,所以秋天必須滋陰潤肺。冬天容易腎虛,補腎益氣是該季節最需要做的。 ~以上資料摘自《四季養生不生病秘訣》孔令謙◎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