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0萬糖尿病友 應打胰島素未施打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0/20 第410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20萬糖尿病友 應打胰島素未施打
李登輝每天記錄血糖 靠打胰島素「趴趴走」
登革熱嚴重 疾管署長:應研發疫苗、基因蚊
21萬健保費 救1罕病兒?還是其他5病患?
瘋穿戴 小心過敏上身
超音波探肩頸 精準除痠痛
乳癌切單邊 存活率同雙切
健康焦點 高雄聖功醫院推戒檳戒菸 行動劇逗趣
創傷症候群 中醫可疏肝清痰安神
保健優概念 運動促腸蠕動 少碰敏感食物

醫藥新知
 
20萬糖尿病友 應打胰島素未施打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研究推估,國內約有廿萬名成人型的糖尿病患應打胰島素而未施打,恐因貽誤病情而造成失明、洗腎等嚴重後果;醫師呼籲糖尿病友,「應把胰島素當朋友」,切勿逃避以注射胰島素的方式治療。

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國內約有一百七十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三成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療,但目前胰島素施打率僅一成五,推估至少有廿萬民患者未積極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只吃藥控制。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及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的治療指引,成人型糖尿病若經六至九個月的口服藥物治療,血糖仍無法達標,可一天施打一次基礎型胰島素,或採多針治療,來有效控制血糖。

游能俊說,糖尿病患若已經服用兩種藥物,但糖化血色素仍在八點五以上,或已服三種藥物、糖化血色素在八以上,這類病人即使加重藥量,降低血糖的效果也很有限,建議最好開始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

許多糖友誤以為打胰島素代表進入糖尿病末期,或因害怕打針而逃避注射胰島素,「但糖尿病患者打胰島素,並不等於病情加重。」游能俊表示,已有多篇研究證實,愈早開始施打胰島素,對血糖控制愈有幫助,甚至在糖尿病快要發病前施打,還可阻斷糖尿病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本身也是糖尿病友,他在十五歲就確診為幼年型糖尿病,當時難以接受且不願施打胰島素,曾試過偏方來取代胰島素,結果卻導致昏迷、酮酸中毒,直到正確治療,才穩定控制。

林嘉鴻說,有些病患擔心施打胰島素會併發失明、洗腎等問題,其實「恰好相反」,太晚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由於血壓控制不良或周邊血管病變,反而容易導致各種併發症。

為了推廣施打胰島素觀念,愛胰協會昨邀請三百二十位糖尿病患,在前總統李登輝的見證下,一齊施打胰島素,打破去年香港三百一十七人齊打胰島素紀錄,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李登輝每天記錄血糖 靠打胰島素「趴趴走」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前總統李登輝是資深的糖尿病友,他靠著血糖紀錄控制與施打胰島素,卅年來血糖均獲穩定控制,今年九十二歲了,出訪國外、到處「趴趴走」都不成問題。

李登輝昨出席愛胰協會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活動,見證三百二十人同時施打胰島素,也分享自己與糖尿病共處的經驗。他表示,早年看到故總統蔣經國吃藥控制糖尿病情況不佳,於是決定早早開始施打胰島素,並每天記錄血糖變化。

李登輝說,他家族沒有糖尿病的病史,但六十多歲任台北市長時發現罹患糖尿病,聽從醫師的指示,立刻接受胰島素治療,這樣一路到擔任省主席、副總統、總統,雖然工作非常忙碌,但直到現在,血糖還是控制得很好。李登輝昨並隨身拿出記錄血糖的小冊子,裡頭詳細記著規律注射胰島素的紀錄。

李登輝採用的是比較彈性的胰島素治療法,依計畫攝取的糖量,及每餐前後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劑量。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這種方式比較費工夫,需要學習調整劑量,而且打的次數也較多,但好處是可配合應酬等場合調控,他稱讚李前總統是「優良病友」。

李登輝鼓勵更多病友加入胰島素控糖的行列,他說:「注射胰島素的針頭都小小的,不用害怕,聽從醫師指示注射胰島素,才能打造自己的健康新紀錄。」

 
登革熱嚴重 疾管署長:應研發疫苗、基因蚊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聯合報
南台灣登革熱疫情嚴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郭旭崧昨表示,現在要達到「零病例」已不可能,過去常用防治方法如打掃、噴藥等不見得有效,當務之急應該好好思考疫苗、基因蚊的研發。

談到登革熱疫情嚴重,郭旭崧說,天氣是一個問題,高雄遇到氣爆,之後又是豪雨,「這怎麼可能會不嚴重」,幸好中央動作很快,行政院長立即撥3千萬元準備金,補助地方做登革熱防治。

「既然蚊子不能一下子就滅絕,至少要顧好醫療端,要想辦法減少重症及死亡病例。」郭旭崧說,之前發現病例及轉診的速度確實慢了點,現在改用健保資料庫來加強登革熱個案通報及篩檢,例如每天約有100多名住院資料,再從這些資料中去盯,他認為用這種「人盯人」的方法是有用的,希望能降低登革熱的死亡率。

他說,一直在注意高峰期何時會過,只要搭高鐵一到高雄,就會觀察天氣是否轉涼,因為天氣不轉涼,蚊子依然還是很多。

過去幾年來因全球暖化,他也已認知到,登革熱病媒蚊一直在往北傳,過去觀念總以為登革熱是夏天、高雄才會有的季節性短暫疾病,但現今情勢已慢慢轉變,現在要達到「零病例」,已不太可能。

郭旭崧說,打掃、噴藥已不足以打贏這場戰,尤其噴藥效果有限,現在該好好思考疫苗、基因蚊的研發,疾管署的研發團隊也會針對國內需求來「客製化」疫苗;至於國內今年登革熱病例是否會突破1萬例,郭不敢把話說死,強調「很難講,要看天氣」。

 
21萬健保費 救1罕病兒?還是其他5病患?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輛高速行駛中的火車剎車故障了,軌道盡頭有五位工人正在工作,右邊岔路只有一名工人,火車到底該不該轉彎?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的「正義論」辯論,也在台灣上演,地點就在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上。

決定藥物該不該納入健保給付的共同擬定會議,前天再度駁回罕見疾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申請,一名六歲罹患此罕病的男童,面臨沒有健保藥可醫的窘境。

治療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藥物昂貴,這個特殊藥劑一針要價廿一萬元,前年桃園葉小弟自費一針後,因家裡無力負擔,四個多月後病逝;今年五月又有一名出生僅廿八天的女童莉婕,同樣也是負擔不起巨額藥費而往生。

罕病基金會努力推動該藥納入健保給付,雖然健保署今年八月、九月與十月分別召開三次藥物擬定會議,最後還是決定不給付,理由是資源配置應考量公平正義,健保最後選擇了「火車轉彎」。

健保到底該花廿一萬元去救一名罕病兒?還是讓廿一萬元去救其他五名病患?昨天在「共同擬定會議的挑戰與因應之道研討會」中引起熱烈討論。

罕見疾病基金會研究企劃組組長洪瑜黛說,當初桃園葉小弟病逝,衛福部才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納為罕見疾病,直到莉婕離開人世,這款特殊針劑才納為罕病用藥,現在又有一名病童等待健保核價。洪瑜黛不忍苛責健保制度,但她也說,「這樣的個案不能用錢來衡量。」

「人命無價,但共同擬定會議一直在掙扎。」消基會前董事長蘇錦霞表示,這是台灣健保制度的困境,「我們要用一百萬去救一個人,還是用一百萬去救五個人。」

 
瘋穿戴 小心過敏上身
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穿戴式裝置大廠Fitbit今年2月因活動追蹤手環引發皮膚過敏而大規模下架後,上周表示新款產品將附加產品含有引發過敏成分的警語,避免消費者受害。不過醫界和消費者團體憂心,隨著穿戴式裝置流行,缺乏完善監管措施將使皮膚過敏反應問題日益嚴重。

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在調查後,已決定不會召回Fitbit Flex,條件是Fitbit做些調整,以確保消費者安全。Fitbit將在新款手環標示含有會引發過敏的鎳成分警語,並指示使用者穿戴時不要戴太緊。

Fitbit 2月時召回逾100萬只Fitbit Force手環。Fitbit發言人派克表示,使用者可能因產品裡的鎳成分和黏著劑所含甲基丙基酸酯,而引發過敏性皮膚炎。

過去兩年來穿戴式裝置因皮膚過敏反應導致召回的事件,已愈來愈常見,許多醫界人士認為隨著這類產品普及,問題只會更嚴重。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穿戴式裝置去年開始大行其道,全球銷售量達500萬只。Fitbit去年全球賣出230萬只手環,市占率44.7%。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估計,約10%到20%的人口對鎳過敏,反應會讓人不舒服,通常包括起水泡、紅腫和皮膚乾燥。

研究人員也說,不只是穿戴裝置,手表、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遊戲裝置都有引發過敏的例子。

 
超音波探肩頸 精準除痠痛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聯合報
上班族長時間用電腦、滑手機,容易造成頸椎退化或骨刺壓迫神經,導致肩頸及上肢痠麻痛。醫師指出,常見的治痛方式包括止痛藥、復健與手術等,像手術是透過阻斷或電燒來抑制神經傳遞疼痛訊息,或注射類固醇抗發炎;但一不小心就會誤觸頭頸部重要血管。現在有了超音波導引,就像擁有一雙透視眼,醫師就能準確命中目標神經。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炯年、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林至芃及復健部主治醫師吳爵宏等人,昨天在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發表超音波臨床進展研究報告,提到前述發現。

林至芃說,有人長時間用電腦造成肩頸僵硬疼痛,轉頭伸展時頸關節還會發出「喀喀」聲音。另有案例是到遊樂園坐雲霄飛車,因人在空中甩來甩去,脖子痛到必須求診,檢查發現是肌肉受損或關節退化。

頸椎疼痛患者求診時,部分醫師會施打類固醇;但林至芃表示,因相關神經細小,若扎針不小心偏離,可能會誤觸頸部大動脈或椎底動脈,容易有中風、癱瘓風險。越來越多醫師用超音波導引進行疼痛介入性治療,讓細如麵線的神經與血管在螢幕影像下一清二楚。

超音波學會總幹事謝豐舟表示,超音波就像能透視的眼睛,可代替人工觸摸,可有效提升治療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吳爵宏提醒,不少患者輕忽局部性疼痛,但這些問題若未即時治療,長期慢性疼痛可能影響中樞神經,恐致「全身都在痛」,治療將變得更棘手。

 
乳癌切單邊 存活率同雙切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分析近十九萬名乳癌女性的手術選擇發現,「只切除患側加放療」和「預防性切除雙乳」的十年存活率差不多。醫師表示,台灣做預防性雙乳切除的人不多,反而是患者逃避治療及乳癌篩率偏低較令人擔憂。

近年美國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後,不想活在另一側乳房也罹癌的恐懼中,選擇雙側預防性切除的人愈來愈多。但研究發現,只切除患側乳房癌細胞並搭配放療,相較做預防性雙乳切除的人,兩者術後十年存活率無顯著差異。

也就是說,除了帶有特定罹癌基因的高危險群,一般人不需要做預防性雙乳切除。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表示,一邊有乳癌,另一側乳房也罹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到九倍,但臨床上雙乳都罹癌的人不多。

他解釋,除非像是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帶有特殊基因BRCA1及BRCA2者,可能才需做預防性雙乳切除;不過,台灣帶此基因的人不多,低於百分之五,反而是逃避治療或未做乳癌篩檢較令人頭痛。

洪進昇曾收治一名卅八歲女性,篩檢發現是範圍較大的原位癌,也就是零期乳癌,治癒率很高;但女子得知需切除部分乳房,消失近九個月才來治療,切片竟是乳癌二期,須經歷更辛苦療程。

洪進昇說,乳癌篩檢能找到早期癌症,治癒率高,但國內乳癌患者經由篩檢發現才占兩成。目前乳癌手術已相當進步,即使切除也能做重建手術。

 
健康焦點
 
高雄聖功醫院推戒檳戒菸 行動劇逗趣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天主教聖功醫院昨天在長青中心旁的社區公園舉辦「珍惜生命、遠離菸酒」踩街活動,出動可愛玩偶在社區內宣導戒檳戒菸,高師大、高應大及育英護專學生設計、擺攤的健康闖關遊戲,醫院員工表演「賣火柴的小女孩」搞笑行動劇,對白讓觀眾哈哈大笑。

戒檳戒菸踩街活動,透過闖關遊戲,讓民眾對自己的體適能及健康狀況有更深入了解。

 
創傷症候群 中醫可疏肝清痰安神
李容妙/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聯合報
近來國內發生許多意外事件,從北捷隨機殺人到澎湖空難、高雄氣爆等重大社會新聞,事件中的倖存者或近距離親眼目睹的人,短時間心境恐無法平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值得高度關注。

中醫觀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可能持續出現心悸、失眠、噩夢、恐懼、易驚醒及顫抖等反應。這些症狀隸屬中醫驚悸、怔忡、不寐、不得眠、不得臥、婦人臟躁等範疇,其發生有外界刺激及體質因素兩方面的原因。

依循傳統醫學理論,中醫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簡單分成下列六種常見證型,治療需由專業中醫師診斷、處方,才能達成滿意療效。

1.肝氣鬱結型:情緒不寧、精神抑鬱、痛無定處、腹脹、咽喉好像有哽阻感、舌淡紅、苔薄白。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方。

2.氣鬱化火型:心悸、失眠、煩躁急怒、口苦咽乾、小便黃赤、便秘、舌紅、苔黃。治療以疏肝瀉火,佐以安神,可用加味逍遙散加減方。

3.心神不寧型:善驚易怒、坐臥不安、心煩失眠、手震顫、舌紅、苔薄、脈細。治療以鎮靜安神,養心定志,用天王補心丹合安神定志丸加減方。

4.痰熱上擾型:心煩易怒、心悸、驚惕不安、痰多、少寐多夢、口苦、舌紅。治療以化痰清熱,和中安神,可用溫膽湯加減方。

5.心脾兩虛型:多思善慮、心悸膽怯、惴惴不安、健忘、多夢、頭暈神疲、食欲不振、舌紅脈細弱。治療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安神,歸脾湯加減。

6.陰虛火旺型:心悸不安、心煩少寐、頭暈耳鳴、健忘、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口乾少津。治療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用黃連阿膠湯加減。

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除應接受專業醫師診斷及治療外,尤其需要家人與親友的陪伴與同理心,希望更多民眾能了解此疾患的來龍去脈,若能獲得傳統醫學有效的協助,將可及早度過重重難關。

 
保健優概念
 
運動促腸蠕動 少碰敏感食物
黃玉芳/聯合晚報
反覆發作的腸躁症令不少人苦惱,醫師表示,腸躁症發生率約一成,臨床發現,患者常對乳製品、麵粉製品不適應;醫師建議,當確認為腸躁症不要急著用藥,可先從改變生活作息做起,多運動促進腸胃正常蠕動,並且記錄腸躁症發作時的症狀,替腸胃寫日記,少碰會讓腸胃敏感的食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藍鴻杰指出,腸躁症是一種反覆性的腹痛、腹部不適,合併改變大便習慣或狀態的症候群;這類病患的腸道往往是「功能」異常,而非「結構」病變,因此即使安排許多消化道檢查,卻找不出任何異常。

藍鴻杰指出,若過去的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發作超過3天,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或是出現上廁所時即使非常用力,大便仍有解不乾淨的感覺,且出現脹氣、大便帶著黏液、排便時非常緊急等,就可能是腸躁症。

引起腸躁症的原因,包括腸道蠕動不協調、內臟神經過度敏感、腸道內的「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大腦與腸道間的交互影響,治療起來格外需要耐心。

藍鴻杰說,腸躁症患者強烈建議要養成運動習慣,他觀察多數的腸躁症患者都沒有運動,適度運動可以幫助腸道回復正常功能,改善腸躁症症狀。

此外,腸躁症的患者腸胃常比較敏感,除了冰的、辣的很容易讓腸胃不適,藍鴻杰說,患者也常需避開乳製品或麵包、餅乾等麵粉製品。

他建議病患,可幫自己的腸子「寫日記」,記錄腸躁症發作日期、頻率、疼痛或不適程度、當時糞便狀態、吃過的東西,經由食物紀錄可讓自己發現哪些是適合的食物,哪些碰不得。

當這些方式仍然不能有效改善症狀時,就需要藥物治療,但可能需要多次就醫諮詢,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控制方式。腸躁症雖然很普遍,但藍鴻杰說,病患若出現體重減輕、血便、持續性的腹部疼痛或貧血等狀況,就可能有腫瘤或腸炎,一定要盡快就醫。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