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血汗記者 脊肩胃眼一堆病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0/27 第410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血汗記者 脊肩胃眼一堆病
角膜塑型片未洗淨 男童險失明
罕見雷特氏症 家屬籲政府補助篩檢
反覆發燒精神差 竟然是肝癌
打嗝逾30分不止 應就醫檢查
高山症義診 北醫攻上嘉明湖
健康焦點 怕胖…老人日走7千步 青年1.2萬步
天轉涼 醫籲嚴防心肌梗塞
養生展/譚敦慈今分享開門七件事避毒
養生展/熱咳喝人參茶 呼吸道發炎

醫藥新知
 
血汗記者 脊肩胃眼一堆病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聯合報
媒體工作環境變差,一項抽樣一百五十多位記者的調查發現,四成六受訪者有身心狀況,脊椎、肩頸不舒服居冠,睡眠不正常很普遍,有人凌晨兩點、甚至四點還接到主管交辦工作的電話或簡訊,不少人出現焦慮、幻聽,甚至有女記者跑新聞跑到流產。

跨媒體記者組成的「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小組」昨天發表調查指出,記者外表光鮮亮麗,但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工時過長,每天超過十小時是常態,休假也無法脫離公事,根本就是血汗勞工。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指出,之前教的學生畢業後還有五分之一當記者或編輯,但去年班上卅位學生畢業後,只一、兩人到媒體工作。

調查顯示,媒體人身心問題,脊椎、肩頸及肌肉問題占一成五,心理問題居次,除了焦慮、沮喪,還有人出現人群恐懼症。一成的人表示睡眠不正常,也有百分之八的人有腸胃問題,有眼睛問題的也不少。

焦慮症、幻聽現象常是記者的惡夢。有記者表示,跑新聞怕漏接電話,不但常出現幻聽現象,以為手機響,甚至騎車停等紅綠燈時,還會誤以為放手機的「大腿震動」,頻頻拿起手機查看,就是怕漏接電話。

勞媒權指出,新型態的媒體工作讓記者一人身兼數職,變成八爪章魚,不但讓記者工作負擔加重,也壓縮新聞專業的品質。記者最怕的三件事包括很晚接到主管電話、長官頻繁對報導下指導棋、被要求發即時新聞。Line也讓記者隨時待命情形更嚴重。有記者表示,凌晨兩點接到主管交辦新聞電話、凌晨四時接到主管簡訊交辦新聞,也有電視台攝影記者卅六小時沒休息。

 
角膜塑型片未洗淨 男童險失明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十歲男童配戴角膜塑型片矯正近視,卻因清洗不乾淨,感染阿米巴原蟲,右眼角膜潰爛,差點失明。醫師表示,目前治療近視仍以點散瞳劑的效果最佳、最安全。

十歲男童因為眼睛不適,由家長陪同到奇美醫院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感染阿米巴原蟲,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數周後,右眼角膜竟然被吃光光,後經移植角膜,才免於失明。

奇美醫院眼科部醫師張昱欣說,阿米巴原蟲是一種很難治療的感染,有些情況甚至會經由眼睛跑到腦部與心臟,在治療時甚至必須挖除眼球,否則難以控制,不得不慎。還好男童在移植角膜後即控制病情。

 
罕見雷特氏症 家屬籲政府補助篩檢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聯合報
3歲女童「璘璘」與「真真」,1歲多都還不會坐或爬,家長以為生了自閉或遲緩兒,輾轉求醫才確認是基因變異的罕病雷特氏症;雷特氏症很容易被誤診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疾呼,政府應補助篩檢,讓罕病兒能及早對症下藥。

雷特氏症發生率約萬分之一,由於病例少、資訊有限,很多父母生了遲緩兒後,不知道也可能罹患雷特氏症,就醫、教養上多走好多冤枉路!

臺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曾麗華說,早做篩檢,就能及早確診,籲政府能在設置篩檢機制並補助費用。

 
反覆發燒精神差 竟然是肝癌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聯合晚報
太太在打掃,新來的菲傭一直在旁邊觀看。

「下次你看到我在工作,要說:辛苦了,這個我來就可以!」菲傭點頭稱是。

有一天太太與老公炒飯,滿頭大汗,菲傭推門進來說:『太太辛苦了,這種事我來代勞就可以。』

同理可證,依樣畫葫蘆,正所謂東施效顰,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在看病上也有類似的道理,例如同樣是發燒,有很多原因,剛開始可能先吃個退燒藥,觀察有無特殊症狀,再對症下藥;但如果未受過醫學訓練,道聽塗說,凡是發燒,就一律吃退燒藥不去就醫,就可能會出亂子。

有一個60歲左右的老闆,做生意忙、常常發燒,以為感冒,就趕快去附近診所打點滴、打退燒針,燒退了舒服一點,又回去繼續工作;這樣反反覆覆看了近半年,感覺精神越來越差。

後來他去大醫院檢查,超音波一做,才發現肝臟有一顆10公分的腫瘤,很像肝膿瘍;又做了肝穿刺,才發現原來是肝癌,接受手術切除,發燒才退了。但因發現太晚, 一年後肝癌又復發,最後不幸往生了。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訊號,表示身體出了亂子,就好像紅綠燈的黃燈一樣,因此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發燒,就很重要。傷風感冒是發燒最常見的原因,但在有些抵抗力較弱的病人如老人家,發燒就不明顯,例如得了肺炎,年輕人可能是發燒不退、咳嗽來表現,但老人家可能以嗜睡、神精神萎靡,甚至意識障礙來表現。此外,人體長了癌症也會發燒,尤其像淋巴肉瘤,更常常以高燒來表現。

甚至令人心驚膽跳的血癌,初期也常以高燒不退來表現,因為體內的白血球缺乏消滅細菌的能力,一旦感染就會高燒不退。總之,依樣畫葫蘆,看似簡單,但箇中道理需要足夠正確的醫學常識與經驗,才不會出亂子。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最新68期好心肝會刊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本會最新著作「肝硬化治療全書」,請洽本會或各大書店購買。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goodliverclinic.org.tw,查詢免費肝病醫療諮詢門診。

 
打嗝逾30分不止 應就醫檢查
(記者陳麗婷整理)/聯合晚報
問:近來經常打嗝,連有時跟朋友講話都會一直打嗝、非常尷尬,請問要如何才能減少打嗝頻率?若是打嗝,喝水、吞飯有助停止打嗝嗎?

(新北市,上班族)

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姚建安答:

要分辨打嗝原因,可先觀察打嗝所產生的氣味,若打嗝氣味屬於酸酸的,可能是胃酸太多造成,例如胃發炎、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若氣味偏臭,則可能是腸胃道不通暢或蠕動不正常、便祕太久,有些很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類似糞便的氣味,這代表腸子已經塞得很嚴重,有上述情況均應先就醫檢查。

此外,若打嗝時出現食物的味道,且是在飯後一到三小時內打嗝,可能是喝了汽水,或是吃太多糯米、麵包、饅頭等容易脹氣的食物,因為腸道內積了太多氣體,壓迫到橫膈膜,橫膈膜上面的橫膈神經影響喉返神經,才會出現打嗝症狀。

若打嗝是因食物引起,建議可以先喝些水,另外,可以用湯匙前端包覆紗布或壓舌板,輕壓打嗝者的咽喉壁,這些方法主要是在壓制神經,大約幾秒後就不會再繼續打嗝。

如果30分鐘內不停打嗝,就要特別注意,趕緊就醫檢查;一般飯後產生的打嗝症狀,等消化、脹氣緩解後,就會慢慢好轉。

也提醒最好不要一下子吃太多的糯米、饅頭、麵包等發酵食物,平時吃飽飯後,不要一直坐著,可以起身或在室內走一走,有助於幫助食物消化,改善飯後打嗝問題。

「聯合門診」專欄幫您諮詢醫師解答各種疾病疑難,欲問診者請寫下姓名、居住地、病症、年齡和職業,用電子郵件寄到:

uen.money@udngroup.com電子信箱。

 
高山症義診 北醫攻上嘉明湖
記者潘俊偉/台東報導/聯合報
許多登山民眾,並不曉得自己有高山症,登山後才開始出現不適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王士豪醫師就率領醫療團隊,開拔到嘉明湖避難小屋,今天起至30日止,為登山民眾提供高山義診。

王士豪醫師指出,高山症是人們進入海拔2500公尺以上山區,因氧氣不足而出現的不適現象;前往嘉明湖登山健行,出現急性高山病的機會大約是3分之1;發生可能致命的高海拔肺水腫、腦水腫機率大約是百分之一;但只要能在高山病剛發生、症狀輕微時,及早處置,就不會有死亡的威脅。

台東林管處處長張鐵柱表示,明年起與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合作,辦理一系列訓練授證課程,讓嘉明湖國家步道,即便登山民眾發生嚴重高山病,也能處置得宜,平安下山,成為全台最安全的高海拔登山健行步道。

 
健康焦點
 
怕胖…老人日走7千步 青年1.2萬步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研究發現,胖子和瘦子每天躺著的時間差不多,但胖子坐的時間明顯較多,走路的時間也明顯較瘦子少,醫師建議肥胖者多走樓梯、做家事、遛狗等,增加熱量消耗,遠離身體「橫向發展」。

美國醫學會期刊上月發表最新的「肥胖治療準則」,針對肥胖觀念有進一步釐清,包括:將肥胖視為身體慢性發炎,尤其常常坐著不運動,發炎指數會上升。

雙和醫院復健科主任劉燦宏引用英國衛生單位建議,一天走三千至六千步算是「坐式」生活型態;一天走七千至一萬步為中度活躍,而每天大於一萬一千步才算是「活躍」的生活型態,而越活躍對體重管理越有幫助。但以往常說的「每日一萬步」,其實也有年齡上的差異,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建議一日七千步為度,青春期年輕人則需每日一萬二千步才符標準。

「美國醫師主動提供給病患運動及營養處方者不到三成」,劉燦宏表示,台灣雖沒有做過相關調查,但相信比率也不會太高。劉燦宏說,醫師建議病患運動是高難度的事,因為病患順從度很低,加上看診時間短,就會變成例如高血壓病患來看診,通常直接給藥而非給運動處方。

「非運動的產熱活動」對體重管理也很重要。劉燦宏指出,非靜坐或躺下的其他活動,包括整理家務、散步等,也有助消耗熱量,建議肥胖者即使無法運動,也可多走路、洗碗、倒垃圾等。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蕭敦仁表示,肥胖者需使用減肥藥的標準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廿七,或大於廿四合併其他代謝症狀,治療時會搭配運動處方,例如上午快走十五分、下午快走十五分。他說,拜科技之賜,還可用計步器將資料隨時上傳,有助醫護人員監督病患運動狀況。

 
天轉涼 醫籲嚴防心肌梗塞
記者郭逸君/桃園報導/聯合報
天氣將轉涼,醫師提醒家中有中老年人要注意心血管疾病,因為秋冬氣溫驟降血管收縮,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肌梗塞,一發作可能就會奪走一條人命」。

敏盛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王牧群表示,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民眾,都是心肌梗塞發作的危險族群。此外生活作息也有影響,有吸菸習慣、BMI值顯示體重過重,或是缺乏運動,都有可能提高心肌梗塞發生機率。

民眾會有「只有中老年人才會有心肌梗塞的問題」的迷思,王牧群說,因為飲食精緻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現在心肌梗塞發生族群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也遇過30幾歲的年輕人因為心肌梗塞被緊急送來醫院就醫」。

心肌梗塞發生前,患者可能會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心肌梗塞會讓病患無預警,突然倒下,讓家屬措手不及。」王牧群也提醒民眾,家中有中老年人並且患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確保家庭中要有2人以上會心肺復甦術CPR急救。

「如果家人突發心肌梗塞,馬上施行CPR進行心臟按摩,可以增加到院後病患的救活率。」王牧群也建議,進入秋冬,年長者一定要注意保暖,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或是有肥胖、抽菸習慣的民眾,都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調整生活作息。

 
養生展/譚敦慈今分享開門七件事避毒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食油危機重重,怎麼吃才健康?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遺孀、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今天上午將出席聯合報主辦的「舒適生活養生展」講座,分享「避毒之道」。

譚敦慈曾提出多種排毒方法,如黃麴毒素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對氧化膽固醇可多吃洋蔥或五穀高纖維食物、對重金屬則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番茄、奇異果等。她在今天將以「開門七件事避毒法」為題,分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包含微波爐、電鍋、抽油煙機怎麼用,蔬菜水果怎麼吃、水怎麼喝才健康。

譚敦慈表示,特別要破除網路謠言,包含微波爐的電磁波很危險,其實重要的是微波爐裡放了什麼食物,而且保持安全距離就沒有問題;網路也有謠言指電鍋不能加自來水,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說法;使用完抽油煙機不要馬上關掉,讓它多轉五分鐘。

譚敦慈表示,大骨熬湯煮超過卅分鐘,就會釋出大量重金屬,但只要利用洋蔥或是芹菜葉和香菜,就能煮出健康的火鍋高湯。

糠榮誠講腸道保健

今天下午也邀請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演講腸道健康。糠榮誠表示,腸道息肉在五至十年內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約百分之廿至四十,除了適度運動和多蔬果,患有息肉或四十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健檢。腸道健檢不用求貴,正確選擇方式如大腸鏡才重要。

在台北世貿三館舉行的舒適生活養生展,今天是最後一天,商品更優惠,健康體驗更是大放送,有骨質密度檢測、頭皮檢測、皮膚檢測、視力檢測(黃斑部功能測試)、乳房X光攝影,幫助民眾了解自己身體機能。

 
養生展/熱咳喝人參茶 呼吸道發炎
記者吳佳珍、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入秋後天氣轉涼,許多民眾開始吃羊肉爐、薑母鴨、牛樟芝、人參茶進補,醫師提醒,進補之前要了解症狀和病因,以免「越補越大洞」。

開業中醫師莊雅惠昨應邀在聯合報舉辦的「舒適生活養生展」講座指出,以往農業社會,多半靠勞力活動,加上營養攝取不夠,以致靠進補來調養身體;這種進補觀念流傳至今,其實如果進補時機錯誤,反而對身體有害。

莊雅惠以最近收治的一名男子為例,該名男子原本因感冒出現咳嗽症狀,由於日趨嚴重,還咳出黃色的痰,他以為喝人參茶可潤喉兼補身,未料咳嗽症狀未緩解,反而呼吸道發炎,出現喉嚨痛、身體發熱。她表示,咳嗽出黃痰為「熱咳」,不宜服用人參、黃耆、紅棗等補品,可用水梨燉川貝來解毒化痰。

此外,咳嗽還有「寒濕咳」,莊雅惠說,有一名大學生因天氣轉涼後咳得更厲害,有白色痰液,看過十幾個中醫師,症狀仍未改善,甚至聲音沙啞、扁桃腺化膿,原來問題出在平常不離手的可樂。她表示,寒濕咳的病患要避免喝冷飲、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建議用川貝養肺茶來止咳。

莊雅惠說,時序入秋,咳嗽的民眾明顯增加,尤其老人和小孩等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本就容易感冒,如果咳嗽超過十天,最好就醫檢查。

另一個「補過頭」的案例,是一名有乾癬病史的四十五歲男子。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這名患者罹患乾癬長達廿年,日前友人送他數萬元的牛樟芝,於是每天把牛樟芝泡茶喝,不料原本乾癬僅在手腳有紅疹,在持續食用牛樟芝後,紅疹蔓延至胸部、腹部,晚上痛到睡不著覺,在醫師建議下,停止食用牛樟芝,才控制病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