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青少年肥胖 日後易罹大腸癌


【維京童書報】提供童書各樣資訊,以及優質童書的精闢解說和導讀,讓您隨時掌握好書,豐富孩子的閱讀生活!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Discover Taipei英文雙月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0/03 第409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青少年肥胖 日後易罹大腸癌
口服新藥 女書記官C肝根治了
南投醫院高齡病房 呵護滿70歲病號
健康焦點 體重降、肚如蛙 小心骨髓纖維化
身冒臭味 一碰就痛…膽結石作祟
愛吃高油脂 膽結石易找上門
保健優概念 防異位性皮膚炎 擦乳液保濕
不碰菸酒、肛門泡盆 同「瘡」「痔」友說掰掰

醫藥新知
 
青少年肥胖 日後易罹大腸癌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大腸癌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醫界認為罹癌原因和個人生活型態、飲食或家族史有關。近日一篇世代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肥胖者,成年後罹大腸癌機率,是一般人的二點三七倍。

此篇研究是哈佛公共衛生院流行病學系博士坎特(Elizabeth Kantor)九月底在美國癌症防治國際研討會中發表,研究團隊追蹤瑞典近廿三萬多名十六至廿歲青少年,長達卅五年,發現青少年時期肥胖者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

我國健署也表示,青少年肥胖定義與成年人不同,十六歲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廿五,廿歲超過廿七,就算是肥胖。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肥胖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細胞容易變化,腸子出現瘜肉,容易病變。

不少文獻指出,愈年輕就有肥胖症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愈高。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則表示,研究指出,肥胖會提高罹癌風險至少二至四倍,又以乳癌和大腸癌最顯著。

朱光恩說,青少年或不到卅歲的年輕人,照理「不應會是得到大腸癌的一群人」,但近年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明顯,他最近日才收治一名廿八歲的日本料理廚師,長期血便不以為意,發現自己體重過輕、臉頰凹陷來就診,竟已是大腸癌末期。

朱光恩說,年輕人常常把血便、腹脹看得稀鬆平常,或以為只是痔瘡。但他提醒,若血便、腹脹持續一至三個月,務必就醫檢查。

瑞典世代研究也指出,青少年肥胖與大腸癌的關係如何互為因果,有待進一步探討、釐清,但可以確定的是,減低肥胖率作為預防大腸癌的策略,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口服新藥 女書記官C肝根治了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忙於工作和家庭的吳姓女書記官經常感覺疲倦,5年前發現罹患C型肝炎,肝臟也有輕度纖維化,但施打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後,9周就併發血管炎等副作用,僅能定期追蹤並服用藥物降低肝指數。去年底她接受新口服藥物臨床實驗,12周後完全根治,她強調配合醫囑治療,一定可以擺脫肝病陰影。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醫療總監、高醫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戴嘉言指出,罹患C型肝炎第一型病毒的患者,使用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治癒率高達八成五,但因副作用多,導致許多患者中斷療程。上述病患使用的新型口服藥物還在臨床試驗階段,但病況已獲穩定控制。

根據統計,肝癌高居國內死亡率第二位,每年有近萬名患者死亡,其中慢型B、C型肝炎演化成肝癌的比例極高,若不及早治療,最後就會惡化成肝癌。國內C型肝炎患者粗估有6、70萬人,卻僅十分之一獲得治療,透過篩檢發現C型肝炎的患者,更有高達五分之四不知自己已感染C肝。

南台灣C型肝炎感染率達5至8%,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20多年來投入肝病免費篩檢及衛教宣導,並針對高雄C肝罹患率偏高的特定區域展開監控及介入治療,C肝盛行率已從2000至2004年的36%,下降到2010至2014年間的19.1%,且以40至60歲的青壯年族群下降最多,顯示篩檢、追蹤、治療的防治策略奏效。

 
南投醫院高齡病房 呵護滿70歲病號
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聯合報
重陽節,衛福部南投醫院送大禮,昨天開辦高齡友善病房,以經濟艙收費,替病患升等到商務艙級的服務,讓低收或中低收入戶的老人,住院也能有舒適的醫療環境。

衛福部南投醫院最近榮獲「103年度高齡友善健康機構認證」,昨天醫院選在重陽節開辦「高齡友善專區」,在5樓病房區開闢12床的雙人套房,供70歲以上老人使用,低收或中低收入的老人,比照健保病房收費,不必補差價。

南投縣老年人口比例居全國第四,南投醫院就醫病患,65歲以上老人超過半數。院長洪弘昌說,公立醫院有責任推動高齡友善的醫療環境,加強關懷弱勢。

洪弘昌指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的老人,經醫院社工員評估,有醫療需求,住院期間的雙人套房差價將由院方自行吸收,希望能以健保床收費、雙人套房設備的優質環境服務長者。

此外,為服務高齡病患們,門診表字體要放大,座椅高度、座墊硬度也都要調整,讓老人來醫院,可以更自在。

 
健康焦點
 
體重降、肚如蛙 小心骨髓纖維化
記者黃文彥、鄧桂芬/台北報導/聯合報
「現在可以趕麻雀了。」陳奶奶開心地說著。誰能想到5年前的她脾臟腫如青蛙,不知情的人笑她「阿嬤會生子(台語)」。陳奶奶罹患罕見的「骨髓纖維化(MF)」,骨髓造血功能失效,嚴重時可能轉為急性白血病。

高齡75歲的陳奶奶,走起路來穩健踏實,在嘉義朴子擁有兩甲土地的她,幾乎每天忙於農作,談起她種的空心菜與水稻,笑得合不攏嘴;但5年前她脾臟腫大,站立行走都有問題,更遑論農事。

一般人脾臟大小不過10公分,5年前,陳奶奶的脾臟大到20公分,壓迫腸胃連帶影響進食,半年內體重就掉了5、6公斤。

骨髓纖維化是罕見的造血功能紊亂疾病,每10萬人有0.5至1人患病,好發年齡為50至80歲,全台估計約200多位患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破壞,由脾臟扛起造血責任,工作負荷大就慢慢腫如青蛙。

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除了脾臟腫大,患者還會有發燒、體重減輕、疲勞等症狀,抽血可以發現白血球異常,紅血球與血小板缺乏。目前僅能透過骨髓移植或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收治陳奶奶的嘉義長庚醫院內科部副主任陳志丞指出,骨髓纖維化早期無明顯症狀,病患多半是抽血後發現異常,自行或由別科轉診至血液暨腫瘤科檢查才知道。曾有婦人40多歲罹病,因藥物控制未果,不久去逝。

陳志丞說,目前已開發出治療骨髓纖維化的標靶藥物,比起傳統治療,能夠有效縮減脾臟體積、降低死亡風險。陳奶奶用藥後,脾臟原本腫大為20公分,服藥3年後,縮減一半,體重也自44公斤回升至原本的53公斤。

 
身冒臭味 一碰就痛…膽結石作祟
cycle/中市北屯/聯合報
某個傍晚,外出運動返家的老公進門後,發現從娘家探望父母回來的我,愁眉苦臉呆坐在客廳。他擔心的問:「怎麼了?是爸媽發生什麼事了嗎?」

「你認為死神會有氣味嗎?」

「蛤?妳在胡言亂語什麼?」

「今天我回家看爸媽,爸爸說胸部腫脹會痛,胃脹氣沒味口,我坐在旁邊,聞到一種說不出的味道,應該不是口臭,因為他不開口說話時也有。媽媽有潔癖,不會讓他衣臭或汗臭,幾乎百病叢生的他,真的是大限了嗎?」

「同住的妹妹們都沒發現,也許是妳多心了。會不會是妳自己身上臭?」

我就這樣鴕鳥心態拖著,也安撫爸爸不要胡思亂想。

沒想到,媽媽絆倒,摔斷左手臂,住院治療。5天後,正為媽媽辦出院手續時,接到哥哥來電,他帶爸爸在門診檢查,因為爸爸身上一碰就痛,吃不下,還想吐。

前往探視時,突然發覺才兩周沒見的爸爸,怎麼滿臉黑黃黑黃的?醫師叫我們去急診,發見是膽結石,緊急住院,安排3天後手術。

等在手術室外,想起爸爸壯年時,生龍活虎登百岳、打球、玩攝影、釣魚、養蘭等。退休後,做志工、活動依舊外,三不五時背起相機,帶著老媽國內外四處遨遊、攝影,生活精彩快活。不料他在80歲時,突然中風,加上巴金森氏症引發失智,從此兵敗如山倒,體弱多病。

回憶中,手術門開了,醫師捧著八分滿、上面浮著油的小鋼碗,給哥哥和我看,我忍不住叫出「好臭」。醫師說:「對啊,發炎的膽汁就像臭水溝裡的水,我們本來還要把兩顆結石夾出,但考量伯伯身體不太能承受,只能把它們推到腸裡,希望能自然排出。」幾個月來,爸爸身上謎般的異味、異痛,終於有了解答。

7天後,哥哥辛苦地在爸爸的糞便中,找到兩顆長1.5公分、寬1公分的黑色結石,一些膽沙,也排得差不多後,便出院了。

 
愛吃高油脂 膽結石易找上門
採訪整理/記者楊欣潔/聯合報
膽囊主要功能在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若比喻為河流,肝是上游的河道,製造膽汁後,會透過河道分支膽管匯集到下游的池塘,也就是膽囊。

當膽沙淤積或膽固醇太高產生結晶,就會產生膽結石,膽結石在膽囊中滾動,就可能導致膽囊發炎。

膽結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膽固醇結石,大多是白色;另一種是膽沙淤積的色素結石,多為黑色,兩者都與高油脂飲食有關,好發40歲以上成人。

膽結石的症狀多是上腹痛,不少人以為是胃痛或胃潰瘍,有些患者的膽結石沒有症狀。

但是,一旦發作,不論膽結石大小或數量,都應盡速手術治療,因為大多數病人都因再次發作,併發膽囊炎、胰臟炎及膽管炎,嚴重者有致死風險。

讀者提到發炎的膽汁,就像臭水溝裡的水,的確有部分膽結石惡化成膽囊炎時,會出現異味,但是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如此。

目前膽結石治療,以開刀最有效,標準手術方法是用腹腔鏡在肚皮打3到4個洞,將膽囊取出,術後2到3天就可以出院。

沒有膽囊,肝臟依然會製造膽汁,而調節膽汁排放,除了膽囊出口的括約肌外,膽管與十二指腸交接口也有括約肌可以控制。術後雖然有人吃了油膩食物會拉肚子,但過了兩個月,症狀大多會改善。

膽結石的形成,多與體質有關,不過透過清淡飲食、多喝水,讓膽汁不要過於濃稠,並降低膽固醇攝取,可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此外,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膽結石,避免併發症。

諮詢/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

 
保健優概念
 
防異位性皮膚炎 擦乳液保濕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聯合報
秋天日夜溫差大,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季節,許多患者此時皮膚容易乾燥、搔癢,尤其以「皺摺部位」的肌膚最容易發癢。皮膚科醫師建議民眾可多使用低過敏原的乳液滋潤肌膚,使過敏原不易入侵,減少發病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過敏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為「搔癢」,通常也伴隨紅腫、脫屑,且會反覆發作,常見於嬰兒和兒童,生活在氣候乾燥地區的人更易患異位性皮膚炎。

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秋天因空氣中濕度下降、氣溫降低,民眾使用較高溫度的洗澡水,容易洗掉肌膚的皮脂,使過敏原入侵引起皮膚炎。通常以膝蓋後方及手肘等皺摺部位的肌膚最容易有發癢、脫屑的症狀。

他說,曾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民眾在秋天可以多擦標示「低過敏原」的乳液,使皮膚保水度提高,讓過敏原不易入侵。他也提醒,大範圍使用乳液前,要先試擦在手部,確定產品無刺激感後再塗抹於其他部位。

暖暖區衛生所主任吳美慧也說,秋天早晚偏涼,民眾外出加件薄外套、戴口罩,可免於溫差變化過大。另外,除了擦保濕乳液,勤補充水分也可避免皮膚乾癢。平時患者也應避免食用蝦蟹海鮮、柿子等易致過敏的食物。

 
不碰菸酒、肛門泡盆 同「瘡」「痔」友說掰掰
李華欽/嘉義民雄/聯合報
猶記得老師勉勵同學最佳讀書時間,乃為「三上」:枕上、馬上、廁上。

我將老師的話奉為圭臬,床頭櫃、車上或廁所都放置書籍,尤其坐馬桶時,享受看報及排便的雙重樂趣,已成為習慣。因為上大號時間過長,加上不愛吃蔬菜,會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完成「屎」命。

不當的排便習慣,讓我愈來愈有「痔」氣,每次上大號就像孕婦難產般,痛不欲生,在廁所裡不管嘶吼鬼叫或咬碎報紙,就是「便」不出來,最後使出吃奶的力氣,啪嚕!馬桶整缸滿江紅。

因為痔瘡尚小,只需結紮小手術,我天真地以為,術後就大方和痔瘡「離緣」吧。自以為「單身」超人,就可以為所欲為,果然不出一年光景,痔瘡宿疾復發,還要開刀治療。

所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改善惡習,否則舊疾復發機率高,最好慢慢享用食物,不疾不徐處理公文,如有便意,「毫不遲疑」暢通它。我是配合度極高的病人,醫師交代不宜飲用的菸、酒、食物,絕對不碰,該做的肛門泡盆,再累也排除萬難,熱水浸泡20分鐘。果然,昔日的同「瘡」「痔」友,真的愛上別人,不再找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