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並非老化的必然現象。」成大醫學院神經學科暨附設醫院神經部主任白明奇說,不少人以為老化一定會引起失智,但失智症是可以早期診斷的,一旦檢查發現大腦出現病理變化,遵循「三動兩高」就能預防失智症發生。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中研院、聯合報、科學發展月刊、科學人雜誌、NEWS 98、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1展望秋季系列演講」。上周五由白明奇主講「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現場約400名聽眾擠爆會場,不少人還坐在走道上,甚至站在外面聽講。
失智症4百多種 阿茲海默最多
「失智症像偷喝忘川的水,病人忘記現在,也忘了過去。」白明奇說,失智症有400多種,包括阿茲海默、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其中阿茲海默約占6至7成,主要是腦部太陽穴下方6至7公分處的海馬迴損壞,造成記憶的登錄、儲存與提取問題。
基本上,大腦左邊的海馬迴主掌語言與記憶力,右腦的海馬迴多與空間、認路等認知有關。「隨說隨忘記,老是提過去。」海馬迴損壞可能會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卻不會損及過去已登錄或儲存在大腦的記憶。
海馬迴損壞 影響新記憶存取
白明奇指出,海馬迴主要與記憶有關,記憶可分為敘述性、程序性,及事件或自傳性三種,敘述性為知識或事實,須反覆學習得來;程序性需多做幾次而學會,如腳踏車、打球;事件或自傳性記憶是每天不斷更新,只發生一次。阿茲海默症多指腦室發生變化,海馬迴變小,通常以自傳與事件性記憶的損壞最多,不過,它的症狀變化多樣、千奇百怪,包括記憶力障礙、妄想、迷路等。
一般而言,國內失智症患者多以阿茲海默及血管型失智症為主,估計全台有18萬患者,但就醫者不到五分之一,患者常迷路、挖糞塗牆、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有時還伴隨焦慮、憂鬱、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逐漸失去生活的自主性。
白明奇表示,失智症主要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與基因;其次是為頭部外傷、低教育程度等,有三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皆有家族史。
「明明人在旁邊,卻失去靈魂」
「失智症是一個無法治療的疾病。」白明奇說,即使今日發明一種新藥物可治療失智症,但因腦部的病理變化已形成,就算去除病理斑,失智症的症狀依舊存在。
有「光纖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也罹患失智症,早在診斷之前,高錕已經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常找不到鑰匙,老是忘記回家的路,拖了數年才確診,妻子感嘆「明明人就在旁邊,卻失去靈魂。」
白明奇強調,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患者一開始只有海馬迴損壞,並非整個大腦都遭破壞,不少人在症狀出現的一、二十年前,大腦已有輕度或極輕度的病理變化,出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纖維糾結。失智症患者如果在臨床症狀出現前,能透過分子神經影像學(PET)、分子腦造影術、直接抽取腦脊髓液檢測乙型類澱粉蛋白1-42及tau蛋白質的比值,就能精準預測腦部是否有早期病理變化,進一步研判未來發生失智症機率。
多動腦交朋友 都有預防效果
不過,即使大腦出現嚴重病理變化,也不代表日後一定會出現失智臨床症狀。國外針對130名修女研究發現,從事手工藝、自傳寫得愈好的人,因大腦常被活化較不易失智。
如何預防失智症?白明奇提出「三動兩高」,亦即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高抗氧化食物如菠菜、小藍莓等;打毛線、打橋牌、玩拼字遊戲、遠足踏青、拜訪親友、上教堂、看電影、閱讀書報雜誌、讀書進修、體適能運動等,多動腦,常與他人互動皆能預防失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