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適卿表示,並不是所有中風後產生肢體肌肉痙攣的人,都需用肉毒桿菌素來治療,例如痙攣不嚴重、也不致於有關節變形疑慮的患者,或許只要擺位正確即可改善。但若因痙攣太嚴重、肌肉張力太強,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的動作(例如手掌無法張開拿東西、手無法舉高更衣、足內翻而無法練習行走甚至跌倒等)、或影響到清潔衛生(例如肌肉張力太大,肢體攣縮而難以清潔)、肌肉痙攣縮導致關節可能變形,或肌肉張力過大,而引起疼痛不適、甚至晚上睡不好等,都可考慮使用肉毒桿菌素來改善。 他表示,通常使用肉毒桿素對肌肉痙攣的改善效果很好,患者肌肉放鬆不再痙攣,所以可抓東西、清潔,也不再因足內翻而容易扭傷或跌倒、不再疼痛。但陳適卿強調,對肉毒桿菌素也不要有過度期待,不但使用前要評估適當的患者,使用效果才會更好,且注射肉毒桿菌素後的持續復健非常重要,才能使中風後的動作功能逐漸進步。 周正亮也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會使肌肉張力下降,所以必須是患者本身有自主控制能力(以免原本因肌肉張力作用而能站立的患者,肌肉張力減弱後反而癱軟無力了)、且肌肉張力太強以致於影響了日常生活功能時,才適合使用;最重要的是肉毒桿菌素注射只是復健的一部分,注射後的復健仍要積極進行,因肉毒桿菌素就是要使復健更容易進行、對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才會更明顯。 他說,為了讓中風後肢體肌肉痙攣患者有最好的治療方式,常要做多方面的綜合評估與治療建議,而肉毒桿菌素則是積極治療很好的輔助方法,若能讓只能坐輪椅的患者因此得以復健、而能站起來走路,或讓原本手掌無法張開拿筷子,或能拿叉子取食物卻無法靠近嘴巴、無法洗臉的患者得以改善,對生理、心理都會是很好的正向支持。 使用時機要適當 不過,肉毒桿菌素的使用時機要適當,每個患者的病況進展都不一樣,所以要有個別化的評估。周正亮表示,中風臨床變化常在半年後才穩定,有時肌肉張力看起來很強只是暫時性的,若太早注射肉毒桿菌素,反而可能使肌肉無力而不利復健;再加上中風後的半年是復健治療黃金期,一開始的肌肉痙攣,可能在復健後可逐漸改善,此時注射肉毒桿菌素很可能過量,所以通常肉毒桿菌素的使用時機是在中風後半年使用,除非是肌肉張力實在太大,可提早使用,但劑量必須減少。 但太晚使用也可能錯失時機。周正亮表示,其實只要病況適合,不論中風後半年或3年,都可使用肉毒桿菌素來改善。根據一項研究發現,或許中風後3年才使用的效果,稍稍不及中風後半年的患者,但只是從原本的20、30分,提高到使用後的70、80分,與提高到80、90分的差別,療效仍非常好,所以目前健保給付只要是中風後半年以上,經提出審核病況適合即可使用,不再有3年以上不可使用的限制。但要注意的是,若因肢體肌肉痙攣過久,關節已產生不可逆的僵硬,則此時再使用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也不大,所以評估後及早使用,是有必要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