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崎嶇小徑上,一行男子緩緩前行。地上的積雪已讓人舉步維艱,更何況還背著一個月分量的沈重補給品。他們並非登山客,長達兩天的徒步,是為了「上班」─李臺軍,是玉山氣象站成立七十多年來,年資最長的氣象觀測員。他在海拔三千八百五十公尺的玉山氣象站,奉獻二十九年歲月,公務生涯上下玉山超過六百次,替臺灣留下珍貴氣象資料。「我真的很愛玉山。儘管現在退休了,還是會不時回去看看它,」李臺軍接受講義採訪時談到玉山,彷彿談起深交多年的老友一般,語氣中滿是真切。 李臺軍出生軍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寒,養成他吃苦耐勞的性格。退伍後,李臺軍曾在商船上工作六年,一九八○年進入氣象局,於阿里山觀測站服務。他回憶,剛入氣象局不久,某天趁休假帶孩子看醫師,進醫院時陽光普照,出醫院時卻傾盆大雨,「是否可能從雲朵變化看出氣候端倪?」李臺軍說,「那時我下定決心,要開始研究雲。」才入行半年,他就自願請調到交通不便、環境艱苦的玉山觀測站,「在那�,才能一眼看到臺灣三分之二的天空。」資訊缺乏的年代,臺灣僅有的「雲書」,只有世界氣象組織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雲圖。為加強專業,李臺軍常向氣象前輩請教,更託人從國外買回相關書籍自修。他在玉山看雲、拍雲、研究雲,為臺灣氣象界建立第一手資料。
早年山居生活的艱苦,遠超出一般人想像。一九八五年新中橫公路開通前,他們夏季凌晨四點半從登山口出發步行,晚上七點半才能抵達觀測站;若遇雪天,途中得在排雲山莊過夜,隔天一早再上路,一走就是兩天。山區補給不易,罐頭是大餐,水果是奢侈品,只剩一片高麗菜葉,也要拿來煮一鍋湯。冬天的積雪是冰箱,夏天一抵達觀測站,就得連忙把魚肉一口氣煮熟,抹鹽後掛上屋梁,以延長保存期限,半夜還得防黃鼠狼溜進房�偷吃。肉類腐敗了,就割掉長蛆的部分,剩餘的,繼續吃。每晚只靠發電機運作兩小時,用水得看老天爺臉色,天不落雨就無水可用,某年乾旱,李臺軍長達一個月沒有洗澡。此外,玉山觀測站通常只有三人留守,一次值班時間長達一個月,「孤獨」也是一大考驗。李臺軍說,隨著時代改變、硬體增設,目前觀測站的生活,已比早年舒適許多。過去的吃苦耐勞,則讓李臺軍贏得「玉山駱駝」的稱號。
問究竟什麼原因,讓他能夠堅持下去?李臺軍回答「使命感」,「既是公務人員,就要回饋社會,不該一生空白。」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九八三年,玉山暴風雪,部分區域積雪深達六公尺。觀測站一位同仁不幸遭到雷擊,必須緊急就醫,但觀測工作不能斷,正在休假的李臺軍被緊急召回,冒著大雪連夜上山接班。他也曾耗時三年,研究冬季玉山風口的碎石坡風場,每當鋒面來臨,儘管天氣惡劣,他也頂著風雨,背著氣象儀器外出記錄,再配合衛星雲圖、目視雲團……等資料分析,最後在《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上發表論文,揭開了風口氣候謎團。
另一個讓李臺軍對玉山戀戀不捨的原因,則是「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說,玉山讓他明白什麼是「山水有情」,玉山不僅像他的情人,也是朋友、老師,他對玉山的愛,夾雜著敬重。幾次人生遭遇重大事件,他總會在夜晚走出觀測站,坐在大自然中沈思,而這雄偉的山,似乎總能撫平他的心情,替他指引人生方向。
不過,二十九年來,李臺軍除了看盡玉山之美,也看見自然的殘酷。每次山難事件,總讓他心生不忍。他特別希望藉由這次機會,提醒所有講義讀者:沒有做好萬全準備,或天候不佳時,千萬不要貿然上山。登山時若遇上落雷,務必要關閉手機、無線電設備,以免遭受雷擊。
李臺軍日前出版《玉山點滴:二十九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在書中敘述氣象觀測站生活點滴,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出版童書,希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孩子了解氣象常識。也許,將來有某個孩子會因此受到啟發,像李臺軍一樣,愛上雲,愛上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