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志不斷強調,捍衛腎臟並非只有從腎臟科的檢查做起,應該是各醫療照護從事者與各科一起來,因為由於其他病變引起的腎衰竭不容忽視,且早期的腎臟病患者並不在腎臟科,而是普遍存在於各個科別中,但是只要透過簡單健康檢查數據,就可以得知腎功能的狀況,比方說蛋白尿數值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指標,也是許多腎病患者被發現進而追蹤的第一個指標。另外,血糖和血壓控制也絕不能疏忽,殊不知一些三高患者血糖、血壓沒控制好,造成心臟、眼睛、腎臟等受到影響,而以上這些警訊,都可藉由定期健康檢查,透過驗血、驗尿的數值來比對。 同時,若原本就是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亦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長期服用藥物的人,都是尿毒症高危險群,針對腎臟功能的檢查就應該更密集,至少每3~6個月檢查1次,以確保自身健康。 一旦確定發現自己的血壓、血糖或血脂過高的人,並非一定就會造成腎衰竭洗腎,只要好好遵從醫囑、調整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必要時按時吃藥,就算不一定會恢復到以往的腎臟功能,至少不會往慢性腎臟病的方向演變。在臨床上的確有原本是第三期的患者,10年後仍舊維持在第三期,甚至回復到第二期的患者也是有的,這就是黃尚志強調從患者自覺做起的意思。 面對洗腎威脅,不可不慎 知道問題在哪裡,進而解決問題,是大家都知道的步驟,但是面對國人腎臟病危機,卻有著一定的難度,因為推估全台約有180萬人罹患慢性腎病,但是卻不自知,這些人都是洗腎的高危險群。初期的慢性腎臟疾病可能不會有非常明顯的症狀產生,但是如果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患者就會因為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液體,而產生血壓上升、水腫、貧血、倦怠等症狀。 血壓突然上升和下肢出現水腫,都是腎臟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再者有人會出現貧血,這時候常常伴隨的疲倦感,也會揮之不去,再嚴重的話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不過,醫師也指出,並非腰痛就是腎臟出了問題,當然還是必須透過醫師問診,確實做身體檢查之後才能得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