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祖宗的養生順序 | 養生法能夠經過歲月考驗而歷久不衰,關鍵就在於「順序」 |
近年來,<黃帝內經>重新在華人世界,甚至是西方國家,掀起一股復古的養生風潮。源自數千年前流傳下來的養生智慧,再次獲得現代人的認可與重視。原因無他,只因追本溯源後發現,許多西方醫學、現代科學無法解決,或是只能緩解的身體狀況,透過「休養體質」與「調整生活作息」,竟能獲得根本改善!究竟老祖宗有什麼秘密,使養生法能經過歲月考驗而歷久不衰,關鍵就在於『順序』。 ★首重「食療」 現代人如果感覺身體不舒服,首先想到的是:看醫生,或買成藥服用,以「症狀解除」為優先考量。而古時候的人,不像現在大小醫院林立,當時想要在街頭巷尾找間診所,並不容易。在缺乏專業醫師的情況下,如果身體出現問題,只要不是立即致命的急症,多數是靠自己想辦法解決。 能怎麼解決呢?古代人身體不舒服,很大一部分是「營養不良」,加強營養的攝取,補充平時無法吃到的食物(如肉類、油脂),讓身體營養均衡,自癒力就能被快速啟動。 現在人也有營養問題,但不是因為食物取得不易,而是因為「飲食過剩」與「偏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又說「解鈴還需繫鈴人」,想不生病?也是從「吃」入手最直接。 古人的食療原則很簡單,旨在「遵循大自然運行法則」,以當地、當季食材為首選,以食材的四性五味,搭配個人體質,進行最溫和有效的體內調養。假以時日未見起色,或是更嚴重一點的問題,則視情節輕重,選擇按摩、拔罐或針灸。 ★「由外而內」的養生保健法 疾病形成前,身體會有各種不舒服,如頭痛、失眠、便秘、腹瀉、皮膚長痘子、腰酸背痛等。最具體的改善方式,就是「由外而內」的養生保健法:按摩、拔罐與針灸,主張從外在入手,影響體內健康。 「按摩」的形式有很多,為人熟知的「拉筋」、「推拿」、「整脊」便屬於此類,作用是活絡筋骨與關節,促進氣血循環。古代人雖然不用久坐辦公室,也不需要使用一整天的電腦,但長時間重複犁田或鋤地的動作,同樣會有姿勢性的傷害,也需要按摩來緩解。 其實像傳統武術中的各路拳法,也屬於「按摩」的一種,所以過去的農夫們,會在農閒之餘,打拳活動筋骨,讓全身關節都動起來,使氣血循環更順暢。 有別於「按摩」以淺膚肌肉為主,「拔罐」則較深層,通常施作於背部。其效果與現在正被大力推廣的「拍打」(拍痧)有些類似,同樣可以促進代謝排毒,施作後皮膚也會排出毒痧。但不同的是,「拔罐」的特性是針對單一範圍,進行深入放鬆,而「拍打」看似較膚淺,可是過程中產生的震動,會帶來震波,可以連帶按摩周遭部位,反而是深層且作用範圍較廣。 當不適的現象連拔罐也無法處裡,尤其是局部症狀特別明顯時,可能就要求助於「針灸」,靠穴位來緩解問題。穴道方面有「精、準、瀉、補」等考量,此時已偏屬醫療階段,不再是單純的居家養生,大多必須尋求更專業的協助。 ★對症下藥,徹底除病 歷經上述程序,身體仍未見起色,才會將情況從「症狀、現象」,晉升至「疾病」的層級。既然是病,就不能從「養生觀點」著手,而應給予「對症下藥」的治療。中醫特別講求「辨症論治」,例如發燒,發燒是「果」,但是有太多原因會導致發燒,須與患者對談後,才能必較完整瞭解狀況,絕非「一發燒就想辦法給藥退燒」這麼簡單。 古云:「藥補不如食補」,「食療」是養生的第一道程序,「用藥」恰恰是最後一道。在兩者之間,還有「按摩、拔罐和針灸」,強調循序漸進,範圍由大至小,方向「先由內至外」(食療為內,按摩、拔罐等為外),「再由外至內」(針灸為外,服藥為內),務求全面徹底根除一切可能的治病原因。 如此不躁進、不草率,老祖宗對待身體的嚴謹、周密,有此可見一斑,值得凡事講求速度與功利的現代人,好好深思與學習。 ~以上資料摘自《人體三通》吳世楠◎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