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逍遙的半百歲月


週末不知道要去哪裡打牙祭?一個人可以去哪家咖啡館坐坐?就讓【迴紋針.食攝幸也週報】當你的美食千里眼! 在藝術乘上食衣住行後,又是感動旅程開始,【art plus電子報】像個萬花筒圍繞著你,一起尋找藝術的力量!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01 第60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幸福講義 逍遙的半百歲月
只有一棵樹的城市
 
幸福講義

逍遙的半百歲月
文/李翊菱
年輕時期就愛閱讀大師級的文學作品。文義哲思,可以指引年輕時候的我,為生命找出精彩的方向。我是林語堂先生永遠的粉絲,其著作《生活的藝術》陪伴我一輩子。其中一篇描寫中年人的生命時期,「春日的純真已成回憶,夏日的繁茂餘音嫋嫋,我們瞻望生命,問題已不在於如何成長,而在於如何真誠度日……」如今自己也走入了半百歲月,林語堂的智慧之語,正適合此時生命的印證。

大師的感觸,其實說明了半百歲月的人生,應當做到細數一生的大小遭遇,走向內省、安靜,為爾後的生命真誠定調。不應再迷戀世俗功利,而是探求人生真相。《莊子》曾敘述:顏回問孔子,什麼是心的齋戒?孔子回答:「你要意念專注,不要用耳去聽,要用心去聽。進一步,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耳只能聽見聲音,心只能聽懂意思。至於氣,則是虛靜而能容納萬物的。道只有在虛靜時才會出現。虛靜的狀態,就是心齋。」這是我的老師,傅佩容教授的解讀。猶記得老師上課時說的話:「現代人要有這樣的修行功夫,不容易呀。所以我們要練習用耳聽時,需要聽清楚。用心聽時,需要想明白。然後不要讓有立場的情緒干擾,去化解人生種種煩惱。」

有一群年紀超過半百且有孫輩的朋友,我常常觀察他們的生活態度,忙亂得很。忙什麼呢?生活八卦、唱歌跳舞、雕塑身材、微整型或拉皮變臉,說起人生頭頭是道。一切表面的物質生活,才是這一群人所謂的生活美學。有趣的是,為了尋求生命慰藉,他們也熱中於宗教信仰。禮佛儀式在所難免,但言談之間,很難感受到貴婦們在信仰的心靈齋戒下得到了一絲寧靜。

友人近年獲得了父親遺產,未經全面深思,一古腦兒的將新購置的土地與房產全送給兒子。除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作祟外,這朋友歇斯底里的情緒,也常常讓周圍的親友無所適從。這一次向我哭訴的理由,是因為新居的布置不同調,而與兒子起爭執。當婆婆的說:「你們太讓我寒心了,不要忘記這房子是誰的,給你們的我統統要收回來。」孩子也跟著說氣話,漠然地回答:「我才寒心有你這樣的媽媽,收回你的財產吧,我們不在乎。」

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是外在的聰明。了解自己,是內在的覺悟。勝過別人,是有力。勝過自己,是堅強。道家對於人的煩惱,可是觀察入微的。我的朋友如果願意多花時間,學習了解自己的情緒,說該說的話,就可以避免與孩子關係的僵化。於是我請友人主動與孩子求和,長輩應做最好的示範,孩子才能學習對的榜樣。教她以訴說心情的口氣與孩子溝通:「媽媽年紀大了,也需要朋友。邀請朋友到新家來,當然希望他們能分享我的品味。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但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媽媽希望得到尊重。」說該說的話,就是引導孩子體驗尊重的方法。

話說回來,正確的宗教信仰應該是提供人心靈的依靠,講求內在的安適。何以大部分注重「齋戒」的人,依然縱情於作樂而內心狂亂?只有心底再度覺得空虛沒落的時候,才又回到宗教信仰的儀式�,想暫時洗滌塵埃,獲取自我安慰。我因為閱讀而有所思,不論是林語堂的瞻望生命,在於真誠度日之觀點;或莊子的虛靜狀態,就是心齋之論;以及內在的覺悟,就是力量的老子之言。在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半百之際要安於自己的生命條件,不隨波逐流,養成謹言慎行的習慣,心境自然有空間。它不容易,但懂得禍福相生的關係,就是心齋的結果。

培養虛靜胸懷,才能享受逍遙自在的意境。敢問半百歲月的你,可有學習的空間?請記得,世間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然而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什麼呢?是人的胸懷。想辦法勝過自己,才能壯碩胸襟,生命才會快樂。


只有一棵樹的城市
文/一行禪師;譯/汪橋
想像一下,一座城市�只剩下一棵樹。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都得了精神疾病,醫師最後發覺原因─他們和大自然隔絕太久了。於是,他給了每位病人相同的處方:「每天早上,你坐巴士到市中心,擁抱那棵樹十五分鐘,望著它美麗翠綠的葉子,嗅嗅它芬芳的樹枝。」

三個月之後,病人們好多了。但由於太多人需要抱那棵樹,排隊的人潮漸漸超過了一公里。人們開始不耐煩,他們說,每個人擁抱那棵樹十五分鐘,實在太久了。於是市政府訂下條例:每人最多只能抱五分鐘。後來規定又改為一分鐘,最後只剩幾秒鐘。最後,病人再也無法被療癒了。

如果我們沒有正念,我們可能很快就會落入和他們相同的處境。我們要記得,我們的身體並不只限於皮膚所包覆著的範圍,我們的身體比那更為廣大。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臟停止跳動,生命就停止了,但我們並沒有花時間去察覺在身體之外,還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賴以存活的要件:如果地球周圍的臭氧層消失了,即使只是頃刻間,我們也會死亡;如果太陽停止照耀,生命的流動也將止息。

坐禪時,我將注意力集中在心臟:

吸氣,我覺察我的心臟。

呼氣,我對我的心臟微笑。

我可能覺察到,在我身體之內的心臟,並不是我唯一的心臟,我有許多其他的心臟。在天空中的太陽也是我的心臟。如果我身體內的心臟停頓,我會即時死去。但如果另一個心臟太陽爆炸或停止運作,我也會即刻死去。

太陽帶給地球上所有生命熱能。因為太陽,植物才得以生長,因而產生所有動物所需的食物。感恩植物,我們和其他動物才得以生存。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間接地攝取陽光,因此太陽是在我們身體以外的巨大心臟。當我們如此看待事物,就能超越「我」和「非我」的二元性。我們也因此覺悟:必須照顧環境,因為環境就是我們。

當我們望著嫩綠的蔬菜,我們應該知道,不只蔬菜是綠色的,太陽其實也是綠色的。葉子呈現的綠色,是因為太陽的存在。沒有太陽,沒有任何生物能存活;沒有太陽、水、空氣和泥土,就不會有蔬菜。蔬菜是由許多或遠或近的條件聚合而成的。

宇宙中的所有現象,都和我們有緊密的關係。無論是躺臥在海底的一顆小石子,或距離我們百萬光年的星系移動,都和我們有關,所有現象相互依存。當我們想到一粒微塵、一朵花,或者一個人時,我們的思想總是無法超脫「自我」這個牢固且恆常的觀念。我們總是習慣畫一條線,將「一個」和「很多」、「這個」和「那個」分開。當我們能真正看到微塵、花朵和人相互依存的本性,我們就會看到如果沒有多元化,就不會有一體,一體和多元自由地相互交融。一體即是多元,多元即是一體。

樹木是我們身體以外的肺部,但我們的行動卻導致數百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被墾伐。我們也破壞了空氣、河流和臭氧層。我們被自己的小我監禁著,只想到小我渴望的舒適條件,卻破壞了大我。如果我們想改變這樣的境況,首先要做「真正的自己」。而所謂做「真正的自己」,即是要成為樹林、河流和臭氧層。

若我們觀想自己為樹木,就會體驗到樹木的希望和恐懼。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些樹木就會死去,我們也很快就會消失。如果了解到我們和樹木如此相同,就會明白樹木的存續與否,都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如果大地是你的身體,你就能感受到它正在受苦。

我們是大地的孩子,我們不斷地從大地之母而生,接受它的撫養,然後回歸大地。所有生命都是無常的,和我們一樣,植物出生,生長一段時間,然後回歸大地。它們分解後成為養料,讓我們的農園更加肥沃,因此生長中的蔬菜和分解了的蔬菜,都屬於同一實相,沒有此,就沒有彼。大地是美麗翠綠,或是乾燥不毛,都取決於植物,也取決於我們。

宇宙中許多事物無條件地愛著我們。鳥的鳴唱表達了喜悅、美麗和純潔,喚醒我們的活力和愛;樹木、水和空氣從不向我們索求什麼,卻給與我們源源不絕的愛。雖然我們需要它們的愛,但我們仍不斷地破壞它們。我們應該要盡力減少對所有生物造成的傷害。例如當我們在做園藝工作時,我們可以用有機防蟲劑取代化學殺蟲劑,以保護雀鳥和蜜蜂。傷害動物、空氣和樹木,即是傷害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學習無條件地愛護生物,讓動物、空氣、樹木和礦物能夠繼續做它們自己。

一棵橡樹就只是一棵橡樹。它要做的,就只是做自己。在我們過去世,都曾是石頭、雲朵、樹木,我們也曾是一棵橡樹。這不只是佛學,也是科學。人類只是一種年輕的物種。我們曾經是植物、我們曾經是樹,現在我們變成人。我們應記得過往的經驗,保持謙卑,即使是一棵橡樹,也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啟發。

人類自認聰明,但一株蘭花知道如何長出對稱的花朵、一隻蝸牛知道如何長出比例均勻的美麗外殼,和它們的知識相比,我們所知的其實算不上什麼。我們應該在蘭花和蝸牛前深深鞠躬,在蝴蝶和玉蘭樹前尊敬的合十。對於一切物種的尊敬,能幫助我們覺察和培養內在最尊貴的本質。


訊息公告

互助還是互礙?美術館與收藏家的智慧課題
美術館仰賴收藏家的捐贈品以豐富館藏,而收藏家也亟需美術館的專業保存與研究,如何讓兩者之前的合作關係穩定又具彈性,端賴館方與藏家之間的智慧與信賴。

平路:暮年者的尊嚴
「愛慕」(Amour)這部電影,帶著觀眾近距離去凝注人生末尾的光景。坐在電影院,隨著靜定在公寓房間裡的鏡頭,少了溫情的糖衣,可否不眨眼睛,直視暮年黯淡的境況?

Copyright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