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周歲時,覺得他的語彙不多,生病看醫師時,隨口問一下,醫師認為可能是比較慢講。直到兩歲半,因感冒看病再次詢問,當下年輕醫師請弟弟開口叫他:「叔叔」,弟弟卻講成:「都都」。於是醫師建議我帶孩子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後,發現弟弟聽損。開始選配助聽器、找聽損療育基金會,為弟弟的聽力而努力。小學階段常因感冒,使聽力損失更多,國中後課業學習更加不從心。每次聽力追蹤,聽力師建議是否考慮開人工電子耳。經過和弟弟多次溝通後決定開刀,國二寒假手術。 術後第二天「開頻」,看到弟弟不適應的表情,心裡著實著急。弟弟形容聽到吵雜的聲音,像馬路旁施工中的電鑽聲,他覺得非常不舒服。在聽力師的協助下,調整電子耳頻道與音量,達到弟弟能接受的狀態。 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不像眼鏡,戴上就看得清楚,聽能需要訓練,好像小孩學說話,必須指著「桌子」教他說「桌子」,小孩才能將「桌子」與聲音連結。 術後,弟弟用人工電子耳聽到的聲音大多是陌生的,讓他不安。 接著安排語言復健,每周一次到基金會,老師從字音開始教,讓弟弟知道原來這個音,透過電子耳接收,是什麼樣的聲音,回家每天睡前複習聽的訓練。經過四個月努力,語彙與詞句達到老師要求,終於不用到基金會上課了。 最近弟弟的朋友因為聽力變化,考慮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詢問弟弟,如果回到從前,還會開刀嗎?弟弟堅定地說:「會。」「為什麼?」「因為聽到的聲音變多了」「那你聽到的是什麼?」「是摩斯密碼」。 摩斯密碼對沒有學過的人是無意義的,但對有需求的人,卻可以傳達訊息。經過復健與學習,弟弟已將吵雜的「電鑽聲」,重新組合成對他有幫助的「摩斯密碼」。 希望即將動電子耳手術的朋友,對於新聲音的接受,要給自己一段時間,經過復健、準備,才能讓電子耳發揮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