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高齡當爸爸 有益子孫健康


想與全世界競爭,孩子該培養哪些能力?父母又該如何協助?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下一代國際力】!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6/13 第35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高齡當爸爸 有益子孫健康
關鍵數字/2025年老年人口 500萬人
健康焦點 植臍帶「改善病情」 密醫被訴
健康你我他/六旬讀研究所 擁抱學習成就感
精神病友復健 阿宅也能重返人群
醫院噪音多 加護病房最吵
保健優概念 專利輔具復健 手部抓握大改善
女孩們!運動是最好的保養品

醫藥新知
 
高齡當爸爸 有益子孫健康
編譯組/綜合報導/聯合報
以下是有關高齡父親的好消息,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高齡父親的子女,甚至孫子女,都可能因他們父親的高齡,獲得益處,如健康和長壽。

但研究人員警告,此研究並非鼓勵男人高齡生育,以避免基因產生變異。

這項研究由西北大學研究員艾森柏格進行,他主要是研究端粒(telomere),發表於11日出版的國家科學院院刊。端粒是細胞染色體尖端,先前研究發現,端粒與健康和長壽有關。

人類年齡漸長,端粒變短,先前研究顯示,一個男人在做父親時,年齡愈大,子女染色體端粒就傾向於愈長,這項新研究證實此現象,並發現這種現象可延續到孫子女。

此研究結果對高齡父親來說,令人欣喜,特別近年來其他研究顯示,高齡父親的子女患自閉症、精神分裂和躁鬱症的危險性增加。

這項新研究分析了菲律賓一個大規模、多代研究中血液樣本,研究人員分析出生時父親年齡為15歲至43歲的2000名男女的端粒,證實父親年齡愈大,子女端粒愈長。

研究人員接著進一步分析其中234名孫子女,發現其父親出生時,其祖父年齡越大,此人端粒越長。另一個單獨的分析顯示,外祖父年齡沒有顯著影響。

研究人員也發現,祖父和父親生育時都是高齡,端粒效果則相加。

2009年因端粒研究獲諾貝爾獎的卡洛•葛瑞德說,端粒效果延續至第三代並不令人意外,但她警告說,高齡父親也傾向於把更多可能有害的基因變異傳給下一代,高齡父親對子女的整體健康利益,「並不清楚」。葛瑞德未參與此研究。

 
關鍵數字/2025年老年人口 500萬人
整理記者張嘉芳/聯合報
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逾11%,約250萬人。隨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13年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倍增,推估2025年老年人口達500萬人。

若不考慮新藥、新科技及新疾病演變,以過去3年健保費用平均成長率2%計算,2025年老人醫療支出高達5千億元。

資料來源:經建會、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

 
健康焦點
 
植臍帶「改善病情」 密醫被訴
記者白錫鏗、趙容萱/台中報導/聯合報
沒醫師資格的台中市弘化診所院長方旌杰,涉嫌向患者稱幹細胞療法可改善病情,檢方查出莊等人將新生兒臍帶植入17名患者手臂及大腿內側,收費5000元至3萬元不等,大部分患者稱療後「無效」、「沒感覺」,但仍有少數稱「稍微有效」,台中地檢署昨依違反醫師法起訴方旌杰等3人。

中國醫藥大學研發長、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蔡輔仁說,坊間以「土法煉鋼」的臍帶植入術,號稱植入臍帶幹細胞,其實一小截的臍帶,幹細胞不多,且幹細胞必須經由引導、轉化方能運作,直接「種」在身體上,恐怕未見其效,先受其害。

蔡輔仁指出,植入來路不明的臍帶風險很高,異體植入可能會產生排斥,還有傷口感染問題。

起訴書指出,方旌杰(55歲)、莊淋原(39歲)、洪慧榆(女,48歲)分別是台中市南屯區弘化診所的院長、副院長、行政人員,去年起在診所及台南市安定區皇帝廟等處,以聲納斷層掃描儀器為不特定民眾作身體檢查。

方旌杰等人自稱幹細胞療法手術可改善病情,以產婦生產後剪下的新生兒臍帶切成小段植入人體皮下,民眾接受「臍帶植入手術」先約診,莊淋原向將生產產婦,以每條1000元代價購買產婦生產後所剪下的臍帶。

莊淋原將臍帶植入患者的上臂或大腿內側,方旌杰及洪慧榆在旁協助,手術後由方旌杰向患者收取5000元至3萬元不等費用。

檢察官蔣志祥4月20日率警前往搜索,當場查獲莊淋原為吳姓、黃姓患者施作臍帶植入手術,查扣病歷表、胎盤素注射療法書籍、及活細胞胎盤素臍帶幹細胞植入療法文宣等物。

 
健康你我他/六旬讀研究所 擁抱學習成就感
許金枝/北市信義/聯合報
我喜歡書法和國畫,雖然讀國文系所,從事教職也教國文,但一直不能忘懷對書畫的熱愛。在孩子們都上高中以後,我重拾毛筆,公餘之暇,拜師學藝。

退休後,家務、看書、寫字、繪畫、蒔花、旅遊、含飴弄孫,生活悠閒而安適,本以為就此安度晚年。

萬萬沒料到去年四月,在老師、同學、丈夫鼓勵下,年過花甲,猶奮力一搏,投考書畫藝術研究所,並且僥倖上榜。

接獲喜訊,證明寶刀未老,固然有點虛榮,但馬上陷入天人交戰,要不要報到就讀?長考許久,終於體會出,生命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完成,書畫領域的追求更永無止境,決定鼓起餘勇,在這夕陽無限美好的黃昏,努力散放生命餘暉,接受書畫專業教育洗禮。

時光飛逝,一學年來,和年輕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忙碌而充實。由於在職時常用電腦,現在寫論文、上台報告等,一點都不成問題。

最重要的是,研究所裡有許多名師指導,開拓創作眼界,深入了研究觸角,發現以前不曾注意的問題。

對各種功課都下功夫完成,老師被我的認真感動,笑我是「老人工,不蝕本」;我更以文史知識幫助同學解決疑難雜症,贏得尊重。

研修喜好的書畫藝術,充滿成就感的學習,桑榆晚景,霞光滿天,讓我渾忘老之將至。

 
精神病友復健 阿宅也能重返人群
本報訊/聯合報
病例:32歲的「阿強」是精神障礙患者,經過近十年的診斷和長期治療,病情雖逐漸穩定,但因找工作卻四處碰壁,變得不愛出門,每天都待在家中,造成父母壓力,又擔心將來老了,誰來照顧兒子?

大千醫院南勢分院精神科醫師王瑋璨:精神障礙者因疾病會出現幻聽、妄想等症狀,發病後生活、社交、學習和工作能力也會下降,變得無法適應社會,因此精神障礙者的治療也需著重精神復健,分階段訓練改善工作、社交、自我照顧等能力。

目前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推動精神病友周一到周五白天,可到醫院附設的日間照護中心,接受復健訓練,病友的家屬也從長期照護中稍稍放鬆。

阿強到日間病房復健之後,慢慢進步到能自己整理儀容、培養規律生活,跟別人交朋友,也因為中心的工作訓練,可以領到每月約4000元的津貼,逐漸融入人群。

日間照護中心提供醫療照顧和復健治療,醫師和治療師隨時掌握病情,提供醫療和藥物治療,增加服藥規律性、減少發病次數,也安排社工師結合社會資源協助。

此外,生活功能和工作能力訓練是治療重心,訓練患者獨立生活、體能休閒等復健訓練,具有工作潛能的精神障礙者,提供工作訓練並給予津貼,讓他們能自給自足,增加責任感,患者白天到院接受治療復健,晚上回家與家人相處,可減輕家屬負擔。

大千醫院南勢分院的日間照護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人際退縮、職業功能下降,或仍有殘餘精神症狀,但沒有危險性的患者,可透過門診或急、慢性病房轉介,經醫師評估適合,就會安排患者適應環境,若能通過就可以入住。

 
醫院噪音多 加護病房最吵
編譯組/綜合報導/聯合報
最新研究顯示,現在的醫院充斥各種噪音,來自四面八方的噪音,逐漸使醫院不再是個可讓病人安靜養病的地方。

曾有住院經驗的民眾可能都聽過,病房裡醫療監測器嗶嗶作響、手機和簡訊鈴聲、走廊上護士交談或同房病人與親友的聊天聲,以及手推車經過的聲音,非常嘈雜。

專家指出,許多醫院必須致力於環境安靜,雖然研究顯示,要降低醫院噪音,讓病人安靜休息,並不容易達成。

專門照顧重症病人的加護病房(ICU),事實上是醫院最吵雜的地方。主導這項研究的麻州綜合醫院睡眠醫學主任艾倫波根(Jeffrey Ellenbogen)表示:「這種噪音會令人發瘋」,他指出,研究發現,加護病房噪音分貝數經常達到吼叫程度。

雖然許多病人都抱怨,醫院噪音令人難以入眠,但至今少有研究分析噪音對病人身體的影響程度,以及何種噪音會中斷睡眠。艾倫波根以及來自哈佛大學和「劍橋健康聯盟」專家,開始在波士頓幾家醫院展開實驗,希望找出解答。

由於讓病人接受噪音中斷睡眠實驗,並不適宜,參與這項實驗及在醫院實地睡眠者,均為身體健康的志工。結果發現,病房走道的講話聲、馬桶沖水聲或製冰機聲音,雖然一旦音量夠大,便讓人無法入眠,但電子裝置的響聲,最可能會吵醒人,即使分貝數未超過輕聲細語太多,也一樣擾人。

這項發表在「內科年報(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最討人厭的電子裝置聲音,是靜脈注射裝置發出補充點滴或藥物的「嗶、嗶、嗶」訊號。

 
保健優概念
 
專利輔具復健 手部抓握大改善
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聯合報
腦中風患者逾半會有手部攣縮的功能障礙,苗栗市大千醫院復健科團隊最近研發出獲專利的輔具「動態手功能訓練器」,病患復健時使用,手部抓握功能明顯改善,按壓電腦鍵盤也輕鬆許多。

大千醫院昨天上午發表這款職能治療師黎秉東發明的專利輔具,28歲邱傑當場測試手部抓、握功能,都大有進步。

邱傑4年前因阻塞性腦血管病變,雖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仍留下嚴重的手腳功能障礙,3年前到大千復健科求診,當時手腳僵直、手部攣縮,物理治療師協助復健時,光是掰開患者攣縮的左手掌,就花了20分鐘以上,且過程非常疼痛。

經2年努力復健,他原本無力的手肘已可水平舉直,難彎曲的膝蓋,也可正常行走,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期間患者曾回職場工作4個月,但因左手沒有輔具可協助按壓電腦鍵盤,造成極大困擾,半年前開始使用動態手功能訓練器,手部抓握明顯改善。

邱傑從事影片剪輯工作,現在左手已可以抓握積木、茶杯等物體,且可在鍵盤上敲擊單鍵,現在剪接作業,左手已能幫上忙。

黎秉東指出,傳統輔具都是固定的,對病人欠缺吸引力,減低復健動力,他心想「如果病人樂於復健,且每天都能看見復健成效該有多好!」

一年多來不斷嘗試,自己畫圖找工廠製造,經過多次模擬,市面手套類型幾乎全買回來測試,成功設計出專利品,看到病患透過這款輔具,恢復復健的意願,他感到相當欣慰。

 
女孩們!運動是最好的保養品
記者劉惠敏/專題報導/聯合報
調查發現,國、高中女生特別不愛運動。但愛運動的女生一致推薦,運動有助體力、精神與身材維持,是最好的保養品。

女生怎麼紓壓?董氏基金會去年調查,國、高中女生多選擇「聽音樂、唱歌」、「找同學朋友說話」,但選擇運動紓壓的比率,卻比男生低很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上萬名國、高中、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女生不運動者,超過三成。

董氏與維他露基金會共同舉辦「樂動少年養成計劃」,鼓勵運動紓壓。知名歌手吳克羣擔任鼓勵小女生,「運動是最好的投資」,透過運動增進體能,應付繁重學業,也有助人際關係,保持好身材。

吳克羣說,當年因為腰受傷,透過健身運動復健,儘管復健辛苦,反而讓他忘記心理壓力。如今運動已成為習慣,幫助他面對演藝工作上的壓力、走過低潮。

「運動是最好的保養品。」董氏義工、藝人陳淑麗說,以前只忙於工作,雖常常一路睡到中午、自然醒,但體力反而更不好。如今因長年維持運動習慣,即便工作、義工生活高度忙碌,仍能神采奕奕。

陳淑麗鼓勵女生多多運動,只要一養成習慣,「丟都丟不掉」,且觀察身邊只要有運動習慣的人,碰到困難不會逃避,更勇於面對挑戰。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英國斯特林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回顧研究顯示,光是步行,就有利於減少憂鬱症狀。步行、健走容易執行,隨時隨地都可開始,本來沒有運動習慣者,不妨先嘗試輕快的步行,或結伴互邀,慢慢增加步行的時間、距離。

「隨時隨地都可運動」。吳克羣說,即便刮風下雨,在室內利用兩個水瓶、一張椅子就可以運動,女生透過健身,除了增進體能,還能維持好身材、愈來愈有自信。

吳克羣舉例,用裝滿水的水瓶當啞鈴,可訓練手臂肌耐力,持續練習手臂肌肉,就不會有蝴蝶袖。利用椅子當做扶手,則可訓練手臂、大腿與腹部的肌耐力。

紓壓又放鬆 我愛上走路

想要運動,不妨從步行開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認為,比起其他球類運動或跑步,輕快的步行相對容易執行、沒有壓力且隨時可行動,也讓人有放鬆感。

對有憂鬱情緒或憂鬱症的民眾來說,葉雅馨建議,可以用「鼓勵」、「試試看」的字眼,讓他們對步行產生興趣。但要達到紓壓效果,需要一段時間,可透過結伴,互邀、持續、增加好的感覺。

步行時,也可記錄時間、走了多久、走了多遠,甚至沿途趣事,做些簡單且易於喚起記憶的記錄。記錄也是增強走路動機的方法,不論持續了三天、一周,還是下雨停了三天,這些都會有小小的成就感,更愛走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