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醉難受,民眾相傳,狂飲後吃胃散、胃藥,不但能防宿醉,還能顧胃、解酒。不過,肝膽胃腸科醫師說,俗稱胃藥的制酸劑,只能中和胃酸,治療酒醉?沒有醫學根據。 馬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說,制酸劑主要成分為鎂、鋁、鈣鹽等,能中和胃酸;制酸劑多添加黏膜保護劑,可以形成薄膜,減少酒精吸收。 不過,即使能抑制胃吸收,朱正心說,酒精到了小腸,還是會被吸收,醫學上並不認為胃藥能防止酒醉。 另外,有人喝酒後「面紅似關公」,卻也有人「面不改色」。不少人相信,喝酒容易臉紅者,肝功能較好;其實喝酒後臉紅不紅,和肝功能一點關係都沒有! 喝酒後是否臉紅,和體內酵素濃度有關。酒精透過肝臟代謝,酒精主成分乙醇先經肝臟酵素「乙醇去氫酶」代謝為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經腎臟排出體外。 台北榮總胃腸科教授黃以信說,喝酒後臉紅、耳根發燙、心悸、頭昏、惡心或嘔吐等,都是乙醛刺激所致,臉紅的人也比較容易酒醉。 一旦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或其代謝速度跟不上「乙醇去氫酶」,體內累積愈來愈多乙醛,不只臉紅,還會酒醉不適。 不同人種及基因,體內酵素濃度也不同;酵素濃度高,較不易酒醉。 就算黃湯下肚後不易臉紅,但黃以信說,「喝多了一樣會醉,只是快慢而已。」他說,每人喝酒後反應不同,有人想吐、有人昏昏欲睡,「發酒瘋」則是因為大腦皮質失去控制力,有人出現脫序行為。 國內曾有民眾因酒駕被逮,法官卻以酒駕者能通過走直線、金雞獨立、畫同心圓等測試,顯示並未爛醉,因此判無罪。 朱正心說,每個人對酒精耐受度不同,喝酒後有人能金雞獨立或半蹲不搖晃,但細微肌肉仍會抖動、動作不協調,甚至眨眼速度和平常也不一樣,難逃有經驗醫師的眼睛。 不只神經不協調,他說,酒後注意力就算能暫時集中,持續專注力卻不足,反應、接收速度都會變慢,還會有記憶中斷現象,如酒醉時開冰箱吃東西,次日卻毫無印象,「能走直線,不代表思考、行為都沒問題。」 喝濃茶、熱水澡… 防宿醉不如少喝點 酒醉的人最怕第二天醒來,頭痛欲裂,醫師指出,醫學上尚無宿醉的嚴謹定義,也還沒有防宿醉的有效方法,除了節制飲酒,要不就是滴酒別沾。 坊間相傳,不要空腹喝酒,酒下肚前先吃東西墊底,比較不易醉。台北榮總胃腸科教授黃以信說,先吃含脂肪、蛋白質食物,或餅乾、果汁等碳水化合物,能減緩酒精吸收速度,但最後酒精還是會被吸收,不節制依舊會醉。 馬偕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朱正心也表示,喝牛奶、吃乳酪等富含蛋白質食物,能延緩酒精吸收速度,血液裡酒精只要達一定濃度就會醉。 黃以信說,在酒裡加冰塊、水稀釋,或酒、水交替喝,一方面能加速酒精排出,也可少喝一點。 抗拒不住酒的誘惑,又難忍宿醉之苦,坊間相傳解酒法百百種,包括洗熱水澡、喝濃茶、蜂蜜水等,或韓劇中常見的韓式解酒湯──黃豆芽湯,在醫師看來,都沒啥助益。 朱正心說,酒加濃茶會傷胃,洗熱水澡雖感覺較舒服,但無法解酒;水分有助酒精代謝,不見得一定要喝蜂蜜水或豆芽湯。他說,還有人認為,蘆薈加生山藥能解酒,都未經醫學證實。 另外,有人喝掛後送醫「吊大筒」,點滴真能解酒?黃以信說,打點滴能加速排尿、補充水分,有些人喝醉後狂吐,吐到電解質不平衡,點滴能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至於市售標榜能解宿醉產品,成分大多是以維他命B為主的維他命、葡萄糖及水分,黃以信說,維他命B能提供輔酶,讓酵素正常運作,「但實務上緩不濟急,幫不上忙,就算不喝什麼,時間到了也會解酒。」 男女酒精代謝量 ●男性肝臟每天可代謝60至80公克純酒精,女性較低,只有45至60公克,約是男性八成。 ●以濃度45%的威士忌為例,男性一天喝160C.C.,尚在肝臟代謝範圍內,女性為120C.C.;但這是指肝臟一整天的代謝量,若是短時間內下肚又長期喝,仍會傷肝。 ●長期飲酒超過身體代謝量,可能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還可能轉變為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