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成大研究:腦部曾外傷 失智率大增


【音樂隊長電子報】是全台唯一的音樂產業專門誌,提供音樂產業、科技生活、專訪等專業又易讀的最新資訊! 【阿姆尼愛閱讀】電子報介紹好書,以閱讀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滋養和成長的力量,讓讀者們樂在閱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10/15 第361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成大研究:腦部曾外傷 失智率大增
迷信斷食療法 癌友早逝
信偏方反要命 醫師籲癌友:別中奸商計
5年等不到換腎… 死後器捐遺愛
健康焦點 三餐當老外 苦等開飯胃抗議
醫生這樣說/飲食好習慣 和胃痛說再見
飲食西化 攝護腺癌也找年輕人

醫藥新知
 
成大研究:腦部曾外傷 失智率大增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腦部受傷千萬別大意。成大醫院研究發現,腦部外傷患者五年內發生失智症比率是一般人的一點六八倍,十五到廿九歲年輕族群比率更是同齡者三點八七倍;這族群到了四十歲,失智機率更可能是同齡者廿倍。

研究團隊提醒,一旦發生腦外傷,不要以為傷癒就沒事,腦內可能持續發炎,蛋白堆積導致失智。

主持研究的成大醫院臨床醫學所助理教授蔡坤哲表示,失智症沒有藥物治療,全球都在研究如何預防。腦外傷多數是車禍造成,要避免年紀輕輕就失智,最好方法是不騎快車,騎機車一定要戴安全帽。

這項研究是從健保資料中發現,研究團隊從二○○○年到二○○四年健保資料庫,找出四萬四千多名有兩次以上腦外傷就醫紀錄患者,追蹤五年,有一千一百九十六人被診斷罹患失智症,扣除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罹患比率約百分之一點五三,為一般人的一點六八倍。

其中十五到廿九歲年輕族群腦外傷者,罹患失智症機率是同年齡者三點八七倍,七十五歲以上則是同齡二點六倍;五十五到六十四歲罹病機率則與同齡差不多。至於為什麼年輕、年長兩族群罹病機率較高,尚未找出原因。

不過,蔡坤哲表示,年輕族群腦外傷者罹患失智比率會隨年齡增加愈來愈高,一旦到四十歲,罹病機率可能是同齡者廿倍。

 
迷信斷食療法 癌友早逝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不少癌症病人以為不能吃太好,否則會養大癌細胞。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長葉光揚昨天表示,有肝癌病人採「斷食療法」,以為能「餓死」癌細胞,結果兩個月內體重掉了十多公斤,最後竟提早死亡。

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昨天舉辦「營養醫學整合性治療專業論壇」,專家呼籲癌友如接受非正統的斷食療法,務必要讓醫師及照護團隊知道,以免花大錢卻又傷身。

葉光揚指出,不少癌患以為「少吃挨餓,就能讓癌細胞死亡」,因此採取「斷食療法」,只喝水、吃少許蔬菜水果,完全不碰肉類或其他蛋白質,其實是「錯上加錯」。

葉光揚去年收治一名五十二歲女病患,已屬肝癌第四期,她卻私下選擇斷食療法,不僅兩個月內體重遽減十多公斤,瘦成皮包骨;且因肝臟代謝能力本來就差,因此併發急性肝衰竭不治。

他說,這名女病患,原本若接受肝癌的栓塞療法及其他保守療法,估計至少還能存活六個月,卻因斷食療法不幸提早往生。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症病人需要充足營養,才會有抵抗力,如果只喝水、吃青菜,當然會要人命。

王正旭指出,不少癌友食欲不振,可能是缺乏運動、化療副作用引起,應與醫師溝通,透過調整藥物提高食欲,才有體力抗癌。

 
信偏方反要命 醫師籲癌友:別中奸商計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聯合晚報
生機飲食、斷食療法、海洋鹼性深層水…,國內健保已提供不少給付,但不少癌症病患卻捨棄不用,選擇「要命」偏方。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提醒,不少偏方背後可能都有廠商暗中力推,癌友不要聽信以免花錢又傷身!

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吳彰哲表示,許多末期癌症患者都是皮包骨,出現所謂的「惡病質」,一旦身體虛弱,接受化療時缺乏能量及體力,反而會讓腫瘤細胞更加壯大。國外營養醫學已經行之多年,建議癌友對體重一定要「斤斤計較」,務必與醫師、營養師密切配合。只要服用特殊藥物、多運動,都可提高食欲維持正常體重。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指出,食欲不振是眾多癌友共同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因在於缺乏運動、化療副作用及疾病本身引起。只要患者與醫師好好溝通,就能透過藥物提高食欲、加強口感,不用迷信坊間的飲食偏方。

謝瑞坤指出,治療癌症的飲食偏方中,斷食療法幾乎歷久不衰,最近幾年生機飲食大行其道,不少病友購買一台兩、三萬元的食物調理機,三餐喝自製的有機飲品,但還是不見效果。

另外,近來還有人強打酸鹼值調整概念,認為只要將體質從酸性轉為鹼性,就能加強免疫力,讓腫瘤逐漸變小甚至不見,謝瑞坤直言「根本不可能!」。

王正旭指出,人體正常酸鹼值為7.4,透過飲食調整酸鹼值必須承擔許多風險。要是超過7.45以上,就可能導致電解值失衡、心臟傳導功能異常,容易引起心律不整。

謝瑞坤強調,從實證醫學來看,生機飲食、斷食療法、調整酸鹼值等都治療癌症都沒有效果。

 
5年等不到換腎… 死後器捐遺愛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等了五年,等不到別人捐贈腎臟,五十四歲的洗腎患者司先生,今年初因交通意外腦死。他生前深知等待器官的苦,要家人捐出他所有可用器官。

台北榮民總醫院昨天舉辦「一○一年器官捐贈感恩會」活動,近七十個家庭、一百五十位捐贈者及受贈者家屬參加。司先生的女兒代表捐贈者家屬致詞,她哽咽表示,父親五年前罹患腎臟病,從此開始洗腎,這幾年一直期待換腎,希望卻一再落空。當時廿歲的她曾希望將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給父親,但醫師評估並不適合捐贈,若取她一腎,擔心父女日後恐怕都要洗腎。

司先生等待換腎逾五年,切身感受等待器官的無助與痛苦,他曾向家人表示,過世後,願捐出自己的器官,幫助更多生命重獲健康。沒想到,今年初不幸車禍腦死。

「爸爸其實還活在我們身邊。」司小姐說,雖然百般不捨,但家人決定尊重父親遺願,捐出包括肝臟、心瓣膜、眼角膜、血管及骨骼等可用器官,讓父親的生命延續。

北榮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說,「台灣是很有人情味的國家,但器官捐贈的比率卻非常低。」衛署統計,台灣每百萬人僅四人捐贈器官,每年約有百名捐贈者,等待器官者有六千六百多人,兩者差距懸殊。

為提高器捐率,龍藉泉將於十二月衛生署舉行的器捐會議中,提出器捐應比照捐血機制,可享優先使用權。他建議,器捐者的三等親,未來若有移植需求,能列為器官移植排序的第二順位,優先獲得器捐資格。

其實,意外發生時,不少人因沒有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家屬面臨難以取捨情況。北榮護理師廖麗鳳說,有器官捐贈意願的民眾,應及早告知家屬,或簽署器捐卡。

 
健康焦點
 
三餐當老外 苦等開飯胃抗議
彭宣雅/聯合晚報
阿泰是個忙碌的上班族,平時工作太忙,三餐不定時,大家都說早餐很重要,偏偏阿泰非常不喜歡吃早餐,「中午一起吃就好了」,但阿泰的午餐總在辦公室附近的路邊攤隨便吃,晚上又常因工作太過忙碌,經常拖到晚上8時以後才用餐,有時早已餓過頭,根本沒胃口,什麼東西都入不了口。

長期下來,阿泰覺得自己身體越來越糟糕,且胃口越來越差,明明肚子餓、很想吃東西,但才吃一點點就覺得肚子很脹,吃東西就覺得「有東西堵住」很不舒服;而現在只要工作太忙,太晚吃飯,胃就會持續疼痛,有時半夜也會痛到睡不著。

阿泰的太太覺得,老公這陣子可能工作太累了,因此開始在家做一點家常小菜,讓阿泰可以三餐定時定量吃東西,看看是否胃痛的狀況可以改善,但阿泰似乎還是改不了長年的習慣。尤其阿泰不愛吃早餐,不論是麵包、蛋、咖啡或牛奶,阿泰總不想吃,為了不傷太太的心,勉強咬兩口就出門上班,讓太太覺得非常困擾,兩夫妻常為此有爭執,一早起來劍拔弩張,氣氛很尷尬。

阿泰無奈解釋,早上剛剛睡醒,頭腦不清楚不說,身體也才剛開始運作,這時他不想吃一大堆東西,食物下肚後會覺得消化不良,且吃完後又很想睡,會影響上午的上班情緒。因此,他頂多喝點水或牛奶就去上班,加上長年的胃疾,讓他胃部疼痛不堪,他還是盡可能餓了才吃比較舒服。

阿泰不喜歡吃藥,也不喜歡到醫院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他也想要改變生活習慣希望可以減緩胃痛,但常常一忙起來,三餐不僅當「老外」,也不能準時定量吃東西,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擺脫胃痛的不適感。

 
醫生這樣說/飲食好習慣 和胃痛說再見
彭宣雅/聯合晚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許懿心表示,阿泰的胃病是日積月累所造成,若不想吃西藥,不妨試試中醫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假以時日還是可以改善胃痛的毛病。

許懿心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忙碌,且壓力特別大,因此常常忙到忘了吃飯,三餐不定時或飲食習慣不良,就容易產生胃病。通常腸胃不適的症狀包括脹氣、泛酸、心窩下(胃脘)悶脹疼痛,有些患者食慾變差,也有患者竟變得非常容易餓,明明剛剛才吃飽,卻感覺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偶發劇痛,或出現胃食道逆流、心口灼熱。

許懿心說,患者除了應該改變生活習慣,三餐定時定量以外,最好還是可以透過食療改善胃疾。

因此建議,如果只是一時暴飲暴食造成患者消化不良,可以吃點山楂、陳皮開胃助消化,若是脾胃虛寒、手腳容易冰冷者,平時吃東西盡可能使用生薑入菜,或吃桂圓、紅棗、黑棗補中益氣。而有些患者胃部常隱隱作痛,雖然很餓卻不想吃東西,平時口乾舌燥、手心煩熱者,則可多吃一點梨、白木耳、蜂蜜、百合、甘蔗汁等食物,不僅潤喉,還可生津解渴。

平時的保養也不可少,許懿心說,為了避免胃脹、胃痛常常發作,平時飲食應該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如生菜、冰涼的飲料或生魚片。此外,豆類製品、麵包、豆漿、湯麵等等容易脹氣、消化不易的食物,最好少吃,許多人習慣喝濃茶、烈酒,還愛吃麻辣鍋等辛辣食物,這些都容易刺激腸胃,常胃痛、消化不良者千萬要忌口。喜歡甜食的女生也要多留意,甜食易礙胃,加重噯氣、泛酸的症狀,腸胃不佳,還是淺嘗則止。

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要和胃痛說再見,最好要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忽略早餐或過饑不食,吃飯要保持心情暢快、愉悅,不要一邊工作、一邊吃東西,也不應該狼吞虎嚥,最好放鬆心情、細嚼慢嚥的享用每一餐,不僅讓腸胃充分吸收食物帶來的養分,也不會對胃部造成負擔。

 
飲食西化 攝護腺癌也找年輕人
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聯合報
自1990年到2008年,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成長4倍,死亡率增加2.3倍。

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患者增加,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攝護腺癌不再是西方人的癌症。

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有250人,占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台灣每十萬人有25人罹患攝護腺癌,數據較國外緩和。但衛生署統計,新增攝護腺癌患者中,超過30%都是第四期病人。

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歐宴泉說,歐美國家攝護腺癌患五年存活率,幾乎可達百分之百,但台灣僅有75%,顯示台灣多數病患發現罹癌時,都已太晚。

根據衛生署2009年癌症登記統計顯示,攝護腺癌躍升台灣男性第六大癌症,該年新增4013名男性攝護腺癌,平均每131分鐘,就有1人罹患攝護腺癌。

台北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延驊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只有頻尿、夜尿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主要發生在65歲以上男性;許多人都以為攝護腺癌是老人病,但近年因為食物過度加工,患者年齡層有下滑趨勢。

台安醫院泌尿科主任陳日昇說,番茄、南瓜與深綠蔬菜,能降低攝護腺發炎機率,但最重要的是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定期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黃一勝說,攝護腺特異抗原雖沒有納入政府篩檢項目,但建議有排尿問題的男性,無論年紀大小,都可隨時和醫師商量做特異抗原檢查,提高早期治療機會。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