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安眠藥不能配酒 危險!


【Discover Taipei日文雙月刊電子報】介紹與臺北相關的人文、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以日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5/30 第35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關鍵數字/高齡社會2017年
陽明附醫新手術 治胃癌不切胃
安眠藥不能配酒 危險!
健康焦點 腿骨缺6公分 拉出新骨救長短腳
健康你我他/助打敗病魔 挨罵累趴都甘願
健康主題館/打斷腿骨為長高 換來馬蹄足
親子關係拉一把 憂鬱少年不走絕路

醫藥新知
 
關鍵數字/高齡社會2017年
整理記者劉惠敏/聯合報
經建會推估,我國在2017年從高齡化社會步入高齡社會,2060年時,近半人口將是老人。

根據WHO定義,65歲人占總人口7%以上,就進入高齡化社會;超過14%為高齡社會,鄰近國家如日本,高達二成在65歲以上,稱為超高齡社會。

台灣步入高齡社會後,失能人口預估逾百萬人,專家提醒,長期照顧資源、人力培育與政策規畫,都要加緊腳步。

資料來源:經建會

 
陽明附醫新手術 治胃癌不切胃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聯合報
保「胃」戰!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成功完成「內視鏡黏下膜切除術」的首例,讓80歲的張老太太既能治療早期胃癌又能保住胃,這種切除術不像傳統手術要切胃,讓病患有新選擇。

負責完成新手術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醫師劉祖德昨天指出,宜蘭胃癌平均發生率比全國高,院方派他到日本國立癌病中心進修,即學習英文縮寫為「ESD」的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

劉祖德表示,早期胃癌的病患,因為癌淋巴結轉移的機會極低,日本發展出的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技術,可以保留胃的完整性,不必像傳統的外科手術一樣,要切除部分或全部的胃,病患採用新切除術,恢復快,住院天數較短,腹部也沒有傷口。

劉祖德說,院方採用新醫術完成成功首例,患者是80歲的張姓婦人,張婦有多年糖尿病病史,今年初因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在插管及呼吸器急救後恢復健康,住院期間因消化道出血,在胃鏡檢查切片,發現有早期胃癌。

劉祖德指出,因張婦年紀大且合併糖尿病,心肺功能不佳,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與病患及其家屬討論後,認為外科手術切除的風險較高,並不適合,內視鏡檢查判斷,屬早期胃癌,因此施以ESD,除胃癌病灶,平安出院。

劉祖德表示,切除術的難度高且新,院方積極引進相關診斷治療儀器及設備,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及治療能力,提供病患治療選擇。

 
安眠藥不能配酒 危險!
記者胡蓬生/整理/聯合報
案例:苗栗市張姓男子常有夜間無法入睡的困擾,白天體力、情緒大受影響,他服用醫師開的安眠藥物,雖一夜好眠,但持續用藥一個多月後,只吃一顆藥越來越沒想睡的感覺,想自行加藥,又擔心越吃越多,有人建議睡前喝紅酒助眠,但他擔心安眠藥加酒服用十分危險,非常困擾。

大千綜合醫院南勢分院院長馬大元:身心與失眠藥物的用藥,治標藥物包括抗焦慮、安眠、交感神經抑制等藥物,口服不到20分鐘就明顯有放鬆、安眠效果,多數患者因為藥效快速,常主動要求醫師開立,適合在開會、考試等容易焦慮或偶爾失眠情況使用。

治本藥物如抗精神藥物、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等,用來治療幻覺、妄想、憂鬱、躁症、焦慮、強迫等症狀,用於調節大腦內的環境,服用後通常療效不會立即出現,需持續服用2到4周才會感到完整效果,治本藥物因初期作用不明顯,偶有反胃、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導致有的患者服用意願降低。

治本藥物希望藥效在一天內平均分布,某些藥物服用初期會有反胃副作用,建議餐後服用,服用後會想睡的藥物,可在晚餐後服用;服用後精神會變好的藥物,可在早餐後服用。

治標類藥物,尤其睡眠藥物,因訴求療效快速出現,所以應空腹服用,空腹與吃飽服用安眠藥,吸收速度可差到8倍!很多患者覺得安眠藥沒效,是因服藥時間太接近晚餐,或吃完消夜後才服藥,食物將藥物稀釋的結果。

「安眠藥會不會越吃越重」?多數會越吃越重的患者,多習慣追求服藥後立刻「昏倒」效果,應先做好入睡前的身心調適、放鬆等準備工作,再以藥物輔助。

「安眠藥千萬不可與酒精併用!」第一是安全考量,藥物與酒精合用會增加跌倒、嘔吐物吸入等意外風險,且酒精與安眠藥物會有「交互耐受」現象,酒量越好,安眠藥抵抗力也越好,造成安眠藥越吃越沒效。

 
健康焦點
 
腿骨缺6公分 拉出新骨救長短腳
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聯合報
車禍意外,可能因此失去部分骨頭,若把剩餘斷骨直接接合,患者可能變成「長短腳」或「長短手」。此時,透過「骨延長術」,可望解決長短不一的棘手問題。

台北榮總骨科部醫師蘇宇平指出,骨頭缺損,除了異體骨移植,移植他人捐贈的骨頭外,還能透過自體骨移植重建。簡單地說,就是「挖東牆補西牆」,但他說,此方法有其限制,「總不能把東牆挖垮了」。

骨延長術,則是另一種修補方法。醫師先把斷骨接合,再把骨頭「一刀兩斷」,利用「伊利沙諾夫骨牽引器」定速移動,刺激新骨生成,就能延長骨頭。他形容,就像「拉龍鬚糖、麥芽糖一樣」,牽拉出一段新骨頭。

前年9月,16歲的小如與男友共乘機車時發生車禍。她的命雖保住,右大腿卻嚴重骨折,斷骨不只從皮肉穿刺而出,送到醫院急診室裡時,6公分的大腿骨不知去向。蘇宇平說,就算找回斷骨也無法使用,可能有感染問題。

蘇宇平指出,若把斷骨直接接合,右腿勢必短少6公分;如不接合,就無法痊癒。最後醫師透過骨延長術,每天拉長0.1公分,以2個月的時間,解決她長短腳問題。

肢體延長過程裡,他提醒,因骨牽引器釘孔處會有分泌物,稍有不慎即可能發炎感染,此外,腳每天須踩在地上,以免交感神經失調。

 
健康你我他/助打敗病魔 挨罵累趴都甘願
武妃/桃縣觀音/聯合報
我目前仍是「殘存」在第一線的護理人員,算一算已經工作18年了。

前面10年在內外科病房,每天像戰鬥陀螺,沒有時間吃飯上廁所,下午2時想坐下來吃午餐,又被醫師叫去幫忙門診超音波,因為門診小姐休息,病房護士應該來幫忙。

每天被病患及家屬責備,是家常便飯,威脅要我好看,更不計其數,只因點滴來不及更換,只因沒在第一時間幫他媽媽換下尿布。

我們常打趣說:「護士節禮物送溜冰鞋好了,我也好方便溜來溜去照顧病人!」挨罵還是為病人利益著想,這就是台灣的護理人員。

近8年,我轉換到精神科,以為稍微不用體力,至少不用跑點滴吧?但遇到暴力病患攻擊,病人發病不吃不喝,亂拉亂尿,還得把屎把尿兼幫忙洗澡,還要餵飯,曾經後悔換跑道。

但我還是撐下來了!不是偉大的使命感,只是熱愛這工作。

我喜歡看病患得知自己治療計畫與衛教後,從無助到有自信,願意挑戰病魔的樣子。我更喜歡看戰勝疾病要出院的病人,帶著靦腆表情輕輕說謝謝的樣子,我相信其他護理人也跟我有一樣感受。當然,如果可以加薪,相信會有更多熱血護理人員願意加入。

 
健康主題館/打斷腿骨為長高 換來馬蹄足
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聯合報
35歲、身高150公分女子,為愛美想長高,在大陸接受美容骨延長術,截骨增高10.5公分,沒想到雙腳竟變形為「馬蹄足」,只能踮著腳尖走路,站都站不穩。

不少身形嬌小者,為了看起來高䠷,足蹬30多公分的「恨天高」,拉抬氣勢還不夠,有人甚至接受美容骨延長術,打斷腿骨在所不惜,只為多長幾公分。大陸前陣子曾掀起一波熱潮,不少人跨海到對岸手術,但不乏有人花了大錢,卻換回長短腿或感染,得不償失。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蘇宇平說,5年前,這名女子第一次接受美容增高術,長了7公分。他研判,女子當時應已出現「馬蹄足」,雖不致影響日常生活,但跑步速度明顯變慢,連小孩子都追不上,且因重心不穩,搭公車時得雙手拉著吊環,才不會跌倒。

不過,這名女子並不滿意,二度接受骨延長術,再長高3.5公分,小腿變得比大腿更長,卻留下嚴重後遺症。術後因馬蹄足情況嚴重,她幾乎無法站立,大部分時間只能坐在輪椅上,只好向台北榮總求救。

所謂馬蹄足,「就像跳芭蕾舞一樣,腳跟完全無法著地。」蘇宇平形容,這名女子就像穿著5吋高跟鞋走路,但這雙「隱形」高跟鞋如影隨形,脫不掉,也放鬆不了,讓她寸步難行。

蘇宇平說,馬蹄足的形成,是因為骨頭延長時,阿基里斯腱未同步拉長所致。他透過「伊利沙諾夫」裝置,慢慢拉筋,讓阿基里斯腱變長,女子腳跟終於可以著地,不必再踮著腳尖走路。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任劉建麟指出,骨延長術是醫療上不可或缺的技術,通常用以治療極度複雜案例,如腫瘤,或骨折後骨癒合不好、骨髓炎造成的骨缺損,或肢體變形等,很少用於美容。

劉建麟強調,美容與治療不同,治療是維持原有長度,美容增高則不然,不只是骨骼長度增加,還要考慮肌肉、神經循環變化,一旦無法適應,就易出問題。

「骨骼不能隨心所欲拉長。」蘇宇平說,骨骼延長範圍,以骨頭長度的10%為限,即10公分可拉長1公分。一旦脛骨(小腿骨)拉長超過5公分,就要小心可能出現併發症,如肢體變形、關節僵硬或感覺異常等。

我想要長高:(生長板癒合前)

1.每天最晚10時上床,睡足8小時。

2.均衡飲食,食物多樣化

3.每天喝400至500c.c.牛奶

4.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多做跳繩等運動。

 
親子關係拉一把 憂鬱少年不走絕路
臧汝芬/台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聯合報
「我知道我很自卑,對許多事敏感、很在意、不輕易妥協、心中渴望同學肯定與讚美,但偏偏常被嘲諷肥胖、怪咖。每天早上,不想去上學,被父母逼到學校,也是渾渾噩噩混一天算一天。」

一位憂鬱的青少年在門診說出這些話,他很苦惱:「老師說的我不想聽,就算聽也聽不懂。回家,爸媽又成天嘮叨我不用功,我好像敗類,我憤世嫉俗,有機會就對父母吼叫發脾氣,跟老師頂嘴或攻擊同學,我知道我很壞,但我也很無奈,很痛苦,醫師,請問您能幫我嗎?」

每天碰到許多這樣的青少年,實感不捨,心中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擔心他們走上絕路。

自殺 青少年死因首位

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傾向,自殺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居首位,2011年調查顯示,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增加3.3%。青少年自殺原因很多,其中以憂鬱症最值得注意。

憂鬱症的發作與遺傳基因、大環境壓力,息息相關。許多青少年的憂鬱個性或症狀,形之有年,當幼兒小時就以過動、情緒障礙或偏差行為顯現潛在問題時,父母須注意可能有憂鬱相關問題存在。此時若父母誤解醫學觀念,否認診斷,強調偏方,甚至過度或放任管教兒童,兒童長大後,就可能出現憂鬱性情或自殺意念。

先天基因無法改變,後天環境可誘導先天基因顯現,後天的親子關係與精神醫療也可降低殺傷力,幼兒出現情緒問題,表示可能有潛在的不利基因,此時父母若學會方法,便可避免青少年漸漸出現憂鬱個性,甚至憂鬱症。

藥物、心理 醫療積極介入

就醫可協助杜絕症狀惡化,醫師可幫助父母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必須透過醫療積極幫助他們,包括藥物、心理治療。

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保護大腦作用,但多父母不了解,持負面態度,延誤就醫時機,實在可惜。有人以為心理或家族治療只是聊天,不支持精神醫療中的心理治療,只強調藥物與教育,不知「心痛」有時比被「刀割」還痛,當傷心的青少年被誤會是不學好、偷懶,甚至冠上「敗類」時,這些在誤解中長大的青少年,便可能出現尋短念頭。

呼籲家長與老師,多了解周邊每天無聊,只想打電動、吃東西、睡覺的青少年,家長可陪伴孩子吃頓晚餐,若因補習無法吃晚餐,就陪他吃個宵夜,每天挪一點時間,問候或關心他們,聊一些他們想聊的話題。老師也不要光是記過,提供青少年活動或約定,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利用藥物加上心理或家庭治療,避免青少年以自殺了結寶貴生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