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嘴歪眼斜 幼兒中風?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大師輕鬆讀】提供投資理財、經營管理、趨勢與網路、企業名人的世界觀點,擁有效度、廣度、深度三效學習!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10/09 第360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傷口難癒合? 可能動脈阻塞了
酒癮患多 為恭醫院開戒酒門診
缺氧…致癌關鍵 氧生書告訴你
24節氣「寒露」/天氣轉涼 補充柔潤食物
健康焦點 健康名人堂/健保費 不能只追著薪水跑
蒼蠅耳內產卵 蛆蠕動嚇壞人
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 今獲頒永久居留證
嘴歪眼斜 幼兒中風?
保健優概念 健康小叮嚀/白內障 年輕化傾向
子宮肌瘤復發 長期出血走路喘

醫藥新知
 
傷口難癒合? 可能動脈阻塞了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80歲、重100多公斤的老婦,走路踢到磚頭,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惡化到幾乎要截肢,醫師診斷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原本不良於行得坐輪椅,手術後已能行走。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怡芝表示,特別是糖尿病患,許多都有傷口不易癒合的問題,其中可能有1/3到1/2的患者有下肢動脈阻塞,不解決阻塞問題,傷口很難癒合,只是單純的清瘡,卻可能愈清愈大洞。

這名老婦平日就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史,醫師在為她打通下肢血管後,建議她減重,並控制三高等問題,否則未來還可能再堵塞。

還有81歲老翁,日抽一包菸已數十年,平日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最近在家中剪腳指甲,不慎剪破腳指,傷口3個月都無法癒合,經診斷也是下肢動脈阻塞,打通後,傷口已癒合。

陳怡芝表示,長期抽菸、三高及腎臟病變患者,是下肢動脈阻塞的危險族群,一開始可能只是輕微的跛行,下肢發冷、麻木及疼痛,也可能走一段路就發麻疼痛,休息一陣子就好轉,再走又再疼痛,而有些長期臥床的長者,可能只有發麻的感覺,如不即早治療,可能惡化到下肢壞死,必須截肢。

 
酒癮患多 為恭醫院開戒酒門診
記者蘇木春/頭份報導/聯合報
頭份鎮為恭醫院近年求診的酒癮患者越來越多,因此開設戒酒門診,醫師指出,酒癮不單是表面的長期酗酒,有可能因精神疾病所造成,必須周詳檢查與評估後才能有效治療,電洽(037)685569。

酒駕肇事頻傳,酒駕刑責也越來越高,酒癮患者一天不喝酒就全身不對勁,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影響生活作息,要避免酒駕是不容易的事,求助醫師的患者明顯增加。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毛昶驊說,比起毒癮、藥癮及菸癮,要預防、治療酒癮真的較困難,毒、藥癮患者因毒品較難取得而且價格昂貴,菸害防制法實施後吸菸環境與機會大減,相較之下酒類較容易取得。

「戒酒動機要相當明確才有可能成功」毛昶驊指出,酒癮患者若突然停止飲酒,會有焦慮、雙手抖動、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等症狀,臨床治療以鎮定劑及安眠藥緩和症狀,另以戒酒發泡錠輔助限制飲酒,病患需每天服用,若有飲酒行為便出現急性中毒症狀,但只要停用就沒有效果,臨床上實質效果不大,仍須靠患者意志力戒酒。

毛昶驊說,造成酒癮不只是表面有酗酒行為,例如毒癮患者接受美沙冬門診治療,可能因路途、時間等因素無法回診,便以喝酒代替,漸形成酒癮,也有精神疾病依賴飲酒緩解形成酒癮,都需仔細檢查才能有效治療,呼籲民眾發現家人有長期酗酒狀況,就要注意,避免成癮。

(聯合報提醒您,酒後不開車!)

 
缺氧…致癌關鍵 氧生書告訴你
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聯合報
癌症在醫學發達的今天仍讓人聞之喪膽,也蟬聯國內十大死因榜首多年,各種防癌觀念、書籍不時出現。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遺傳學博士候選人方鴻明、清華大學科技大學法律碩士張安之,昨介紹合著新書《氧生》,推廣缺氧是致癌關鍵。

張安之、方鴻明及美國俄亥俄州大學食品科學博士李石勇共同完成《氧生》。張安之、方鴻明昨在南市知事官邸音樂會館開記者會,獲前市議員王家貞推薦。

他們建議民眾,認真檢視自己生活作息、環境、飲食、藥物、健康狀態是否容易缺氧;養成運動習慣、增強體力和心肺功能;癌症患者更應改善缺氧,將能減緩惡化速度。

張安之等人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華堡博士,在西元1955年提出的「氧氣足夠就能防癌」理論,並以各種統計數字佐證論點。

張安之說,西元199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薩凡札教授首度發現,細胞缺氧時會產生一種「缺氧因子」,2年後,包括方鴻明在內的研究團員,進一步發現缺氧因子具有調控癌症相關基因的功能。方鴻明表示,缺氧是致癌的重要原因,迄今已有10萬篇以上醫學論文證實。

 
24節氣「寒露」/天氣轉涼 補充柔潤食物
整理記者楊欣潔/聯合報
1.說明:24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95°。

2.日期:10月8日。

3.氣候:寒露過後,進入深秋,也是東北季風期,氣溫由熱轉涼,日夜溫差大。「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就在描述寒露後氣溫下降,無法只穿單薄衣物。此外,受東北季風影響,風勢增強,適合放風箏,故有「九月九,風吹滿天哮」的諺語。

4.俗諺: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白露過後天氣冷暖不定,要添加衣物以免著涼;過了寒露則天氣轉涼要避免足部裸露,注意腳部保暖,以免寒從足生。一旦腳部受涼容易降低血液循環,進而引發疾病。

●「寒露百草枯」:寒露後,大部分的花草植物都會漸漸枯萎、凋謝,除了在此節氣開花的菊花。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寒露後天氣轉涼,適合種麥,但也可能遇到「秋老虎」,氣溫突然回升。

5.提醒:寒露前後,早晚天氣變化大,較容易因著涼引起感冒或呼吸道疾病,建議攜帶薄外套出門,以免氣溫驟降。

6.食物:寒露期間大閘蟹盛產,所謂「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就是說明農曆九月可吃圓臍雌蟹,十月則吃尖臍雄蟹。

7.養生小叮嚀:秋季空氣濕度不如夏季,民眾在寒露前後會出現眼睛、咽喉、皮膚的疾病,多是因為天氣乾燥。可多補充柔潤食物,如蜂蜜、水梨、柑橘、木耳、菊花來滋潤。

此外,蛋白質選擇盡量避免太過躁熱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可吃溫性的雞肉、豬肉,棗類也是可以多吃的溫性食材。

此時盛產蟹類,但蟹屬涼性不可多吃,吃螃蟹時可將薑磨成泥,搭配使用,或是蒸煮時加入薑片,中和蟹的涼性。

諮詢/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

 
健康焦點
 
健康名人堂/健保費 不能只追著薪水跑
朱澤民/聯合報
民眾的負擔能力須以個人(或家庭)總所得,或總資產減掉負債後的淨財富為衡量依據。

此乃近代工業革命後,因分工使職業多元化;公司組織興起,公司之所有權已證券化,證券又再大眾化,民眾的投資、儲蓄管道及個人所得來源項目增加,單一項目來源的所得或財富,並不適於做為個人經濟負擔能力的指標,故廿世紀中葉後,各國紛紛放棄原有之分類所得,改以綜合所得做為經濟負擔能力依據之緣由。

若以總所得做為計徵保費依據,必須將一定期間(一年)內之所有所得合併結算,而求得該年度內應徵保費總額。

實務上,可就其每次受領一定金額(譬如1萬元)以上之各類所得,按其受領金額,依固定費率(譬如2%)就源扣繳之;至年底結算時,再依總所得(包括每次未達就源扣繳部分),與固定費率及每年應繳保險費上、下限範圍內,多退少補之。

依上述方法計算保費時,不應就所得別不同,而選擇性的對某些所得課費,而對另些所得卻不課費的差別待遇處理。譬如僅對個人租給公司行號的房屋租金收入計徵保費,而對租給個人的房屋租金收入免課;或對18歲以下與18歲以上之打工薪資,採取差異處理;甚或對超過月投保金額4倍以上之獎金,始課徵保險費的繁瑣規定。

個人保費 應依實際所得計收

任何人繳納之保費皆應依實際所得計收,庶幾才不會發生諸如:有較高月投保金額及高額獎金之主管的保險費實際負擔比率,反較月投保金額及獎金少之部屬為低的不合理現象。

亦不致在我國近四兆餘綜合所得中,花費諸多稽徵成本及人力,去掌握了96%的個人所得,但卻僅能以其中10%,約4千億元為費基計收補充保費,以致每年僅收到80餘億元保費,尚不敷健保醫療支出一星期所需之情事。

論者或謂所得之認定及金額的確定,以及年底結算工作甚為繁複,非健保局能力所及,健保局須增加數千人力及稽徵成本,才能竟其功的誇大之詞!

比對國稅資料 現行人力可勝任

事實上,只要健保局對所得之認定與國稅局採相同標準,則給付各類所得之公司行號,即可依所得稅法之所得認定標準,一方面扣繳所得稅款繳交國稅局。

另方面依同樣之基準及健保費率,扣繳保險費款繳交健保局。健保費扣繳、結算工作,不必委託國稅局代勞或代徵,健保局現行人力即可勝任,徵納雙方不須花費高稽徵成本及納稅成本。由於所得之認定標準相同,健保局只須對有疑義者,比對國稅資料即可。

目前新健保法之補充保費規定,在立法時對某些稅法上已有明確定義之所得,增加了畫蛇添足的規定,反使徵、納成本增加,及無所適從,甚或造成規避行為,以致衛生署及健保局陷入「左支右絀」、「顧此失彼」的父子騎驢窘境。

隨著經濟成長,勞動所得占總所得比重下降,而資本所得比重反增加現象,面對一年5千餘億元之保險支出,若其財源仍依經常薪資為主要計費基礎而徵收,不但加深以薪資所得為主要收入者之負擔,更使保費收入之成長彈性偏低,以致在未來10年中,保險支出每年約有250億元之成長,但保費收入每年卻僅有100億元左右之增加。

若未來5、6年內未有積極措施,保險費率即會超過法定6%上限,而須限縮給付(如藥品自付、小病自付等),並使弱勢增加負擔。收支一旦短絀,3、4年內累積赤字即可達千餘億元!凡此皆顯示現行保費稽徵制度既不公平,又缺乏成長彈性,而須大幅、盡速修訂。

(作者為健保局前總經理、景文科技大學教授)

 
蒼蠅耳內產卵 蛆蠕動嚇壞人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在資源回收場工作的18歲朱姓工人,突遭蒼蠅飛入耳中,雖請同事馬上協助以掏耳棒挖出,但仍感覺異物鑽來鑽去,癢痛難耐。就醫檢查,耳內竟有十多隻蛆蠕動,推測是蒼蠅產卵後孵化。

醫師表示,此耳蠅蛆病患,為台灣首次發現有蒼蠅在耳內產卵的案例。

高雄榮總耳鼻喉科住院醫師巫承融表示,男子當天摀著右耳到院急診,氣急敗壞說有東西在耳內鑽動數小時,又癢又痛。

他以耳鏡伸入檢查,發現竟有多隻蛆在耳道內蠕動,當下連他都感覺惡心。巫承融透過內視鏡,將男子耳裡的蛆一隻隻夾出,每夾出一隻,男子就痛得哀嚎一聲。半個多小時後,總算將16隻蛆全部夾出來。

巫承融說,病患的耳道及耳膜雖有急性發炎紅腫,經沖洗清潔並使用耳滴劑治療一周後,症狀已大致康復。

院方將夾出的蛆和蒼蠅屍體,交由台北醫學大學寄生蟲學科教授范家堃鑑定,確認是台灣常見的紅頭肉蠅 (Sarcophaga sp)。

高雄榮總耳鼻喉科主任朱繡棟說,過去常見有螞蟻、蟑螂或蚊蟲跑進耳道內,但幾乎沒聽過有蒼蠅進入,甚至在耳道中產卵,可說相當罕見。提醒民眾,萬一碰上蟲類飛進耳朵,應趕緊到耳鼻喉科求診,千萬不要自行移除,免得將蟲類推入更深處,傷及耳膜。

朱繡棟指出,蠅蛆病常見於中風、糖尿病或長期臥床等免疫力差的病人身上,因蒼蠅產卵在腐肉傷口上,並藉由人體溫度孵化。上述個案年輕力壯,為何會成為蒼蠅寶寶的「宿主」,推測可能是夏季高溫,蒼蠅媽媽急著產卵,才會就近找上18歲的年輕大男孩當「苦主」。

 
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 今獲頒永久居留證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聯合報
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為台灣醫療奉獻40年,令人感佩,移民署今天將贈予永久居留證。由於他在美國無法趕來,請代領的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轉達:「謝謝馬總統及政府,台灣人的溫暖與善意,我收到了!」

86歲薄柔纜出生大陸河北省,父母親是美國門諾會宣教士,他的父親薄清潔也是醫師,從1909至1949年在中國醫療宣教40年,他則是在台灣醫療宣教40年,父子倆的義舉在醫界傳為佳話。

薄柔纜在1975年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1980年獲頒花蓮縣「榮譽縣民」證、1991年獲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1993年獲得第三屆醫療奉獻獎、1995年1月接受前總統李登輝頒贈「大綬景星勳章」。

薄柔纜1953年與太太素菲來到花蓮,加入門諾會山地巡迴醫療隊。當時東部肺結核猖獗,他在1956年返美專攻胸腔外科,1960年再返花蓮,接任門諾醫院院長,並為肺結核病患在秀林鄉山腳下設立肺病療養院,為顧及病患尊嚴,他與病患接觸時,從不戴口罩。

早期,瘧疾、寄生蟲、營養不良是東部普遍問題,薄柔纜在各鄉村設置「牛奶站」,累計約有1萬1千名學童可以領喝牛奶,直到政府在鄉村普設衛生所,牛奶站才關閉。

退休後,薄醫師返回美國,偶爾會到花蓮看朋友。依然為勸募醫院重建基金盡心盡力,很多人感動,紛紛加入捐助醫院行列。

 
嘴歪眼斜 幼兒中風?
何季麟/彰濱秀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聯合報
3歲半的小宏(化名)感冒了,曾至診所就醫,但陸續發燒一周後,咳嗽加劇,數日後突然嘴歪眼斜,半邊臉沒有表情,家長嚇壞了,以為是中風。到醫院求診後,確診是黴漿菌肺炎引起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

時序進入秋天,早晚溫差大,生病的幼童愈來愈多,小兒科門診量增加不少,其中以傷風感冒的病童居多,嚴重的也有併發肺炎者,小宏則因久咳發燒併發孩童罕見的顏面神經麻痺。

小宏住院後,胸部X光片顯示痰多,理學檢查發現左臉麻痺,除面部表情肌肉出問題,還合併單側眼睛及嘴巴開合異常,抽血檢查發現黴漿菌抗體指數高達1280倍,跟家屬解釋為黴漿菌肺炎引起左半側顏面神經麻痺,是罕見的併發症。

小宏住院期間,除了治療黴漿菌感染,也投予口服類固醇治療其顏面神經麻痺,住院三天後,顏面神經麻痺顯著改善,咳嗽也改善,於是出院門診追蹤。

周邊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痺(Bell palsy),為感染病菌後約兩周所引起的暫時性周邊顏面神經麻痺,發生率在兒童身上約十萬分之三至十,主因為病毒感染後引發顏面神經水腫所至。

常引起此症的病毒為皰疹病毒及水痘病毒,黴漿菌所引起的貝爾氏麻痺,以往認為較少見,但近來文獻報告,其所占感染後顏面神經麻痺病患的比重愈來愈高。

此症臨床表現除了表情、開合眼及嘴角肌肉受影響,另有半數病患同側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喪失。在發病3至5天內盡快確診,並投予類固醇,可加速復原及改善預後。85%病患在一個月內復原,少數慢性病患則需再探查其他可能原因。

黴漿菌為孩童社區型肺炎常見病菌,除了主要呼吸道感染造成肺炎外,其多樣化且少見的併發症亦時有所聞,如多形性紅斑、關節炎或中樞神經病變等,顏面神經麻痺較為罕見。籲請家長注意,如果小朋友感冒多日後突然發生半邊臉部麻痺,應帶至醫院做詳細檢查,並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保健優概念
 
健康小叮嚀/白內障 年輕化傾向
整理記者楊欣潔/聯合報
10月第二個周四是世界視覺日,醫師提醒,白內障好發年齡為60歲,但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眼科醫學會統計,與10年前相比,40至50歲的白內障病例增加五成。

早發性白內障與用眼過度、紫外線曝曬過多等有關,若近視增加100度以上、老花眼改善及室內外視力差距變大,可能是白內障症狀,應及早尋求醫師協助。

諮詢/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

 
子宮肌瘤復發 長期出血走路喘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聯合報
宜蘭陳小姐有子宮肌瘤病史,未按時回診,肌瘤復發,長到6公分大,差點壓迫到大動脈,也影響了子宮收縮能力,上周到羅東鎮東興婦產科手術,醫師江育同利用子宮鏡協助,費了一番功夫才將肌瘤摘除,江醫師呼籲有子宮肌瘤病史的婦女,一定要定期檢查。

陳小姐在10多年前曾因子宮頸長了顆3公分大的肌瘤,到東興婦產科做切除手術,不過這幾年來,她忙於工作,並未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今年3月經血不斷,她起初以為可能是更年期快到,並不在意。

不過出血量越來越大,下半部還有壓迫感,也會頭暈,走路甚至會喘。今年4月她到東興婦產科看診,醫師江育同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黏膜下又長了肌瘤,已經6公分大,也因為長期出血,導致嚴重貧血,經施以藥物治療改善貧血,再服用藥物控制肌瘤大小,10月2日進行切除手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