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陳政宏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心血管疾病之相關性 根據近年研究證實,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有下列幾點: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已被確認為可增加心血管疾病之獨立危險因子,其強度與高血脂、糖尿病等不相上下。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併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例如高血脂、高血壓等。 三、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患者有較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估計死亡率和一般人相比,最高可達3倍之多,此類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疾病、心臟衰竭等。 四、合併心血管疾病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平均壽命將比一般人減少約5至15年。 根據上述結論我們應更重視患者自身心血管方面的併發症。 首先了解為何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其一可能與患者體內長期慢性發炎反應有關,慢性發炎反應一直被認為與粥狀動脈硬化之病理機轉和伴隨發生的心血管事件互有關連性,粥狀動脈硬化除了源自於許多危險因子(如老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及肥胖)的影響外,長期低度發炎反應也是一項我們不可忽略的加重因素。 長期低度發炎,加速心血管疾病風險 什麼原因會造成身體處在低度發炎的狀態呢?一般而言,老化與肥胖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全身性的低度發炎反應,另外抽菸、酗酒、飲食不當、缺乏運動與壓力等等,也都容易讓我們的身體處在低度的發炎反應中。當整個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破壞,加速動脈硬化進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粥狀動脈硬化發炎機轉其實是很類似的,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平均高於一般人的情況下,我們不難想像這樣長期處在高度發炎環境當中患者合併動脈硬化的風險:那就是患者的慢性發炎會強化原本血管的輕微發炎,進而加速血管的粥狀動脈硬化,因此積極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發炎反應,也許可以減少心血管相關併發症和死亡率;此外,因控制病程活動所須使用的消炎止痛藥(NSAID、COX-II inhibitor)及大部份的非類固醇止痛藥是否增加心血管風險,以目前的證據尚無法確定,所以在開立這些處方時,必須小心評估患者心血管風險因子。 另外,研究還顯示使用Statins降血脂藥物在類風濕關節炎疾病與抗風濕病程修飾藥物合併治療,除了降低發炎的生物指標外(如 C-反應蛋白),還有對整體疾病控制有適當的影響。 面對心血管疾病這樣諸多併發症之隱形殺手,我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建議,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採用低油、低鹽、低糖的飲食模式、正確而規律的運動習慣、戒菸及有效的情緒管理等來促進自己的健康外,同時藉由風濕專科醫師的幫助,定期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並積極使用藥物控制疾病本身,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選錄自《健康世界》447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