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舊城區巷內一幢赭色校舍�,尼可拉幼兒園的老師以「小朋友」稱呼一百多位幼兒,避免使用有性別之分的人稱代名詞(「他」或「她」)。 在小小的圖書館�,幼兒靠在抱枕上聆聽故事,但很少聽到《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等經典童話,因為那些故事充滿刻板的女性與男性形象,老師說的多半是與單親父母、養子或同性情侶有關的故事。
在這間幼兒園�,老師不鼓勵女童玩扮家家酒,也不認為樂高積木是男童專屬的遊戲,任誰都可以玩布娃娃。無論是女童或男童受傷,老師都一樣輕聲安撫,讓孩子知道,女孩能哭,男孩也可以。
瑞典向來以平等主義出名,而這個國家目前正致力模糊性別之間的界線,使男女享有相同機會,這間幼兒園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位家長表示,她為十五個月大的女兒選擇了這間幼兒園,因為男女平等的觀念應該從幼兒時期做起。
一九九八年時,瑞典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包括托兒所在內的學校確保男女學童享有平等的機會。在法律的激勵下,尼可拉幼兒園的教師採取十分獨特的做法,他們拿起攝影機,拍攝老師與園內六歲以下嬰幼兒玩耍相處的情形。他們從影片中發現許多特別的地方。如果一名男童因為弄痛自己而哭了,老師會出聲安慰,只是安慰的時間並不長,在相似的情況下,老師抱著女童安撫的時間則長得許多。園內教職員更常與女童說話(也許正是女孩日後語言能力較強的原因),容許男孩吵鬧嘻笑,郊遊時女童若想爬樹則會遭到老師攔阻。
經過一番討論,尼可拉幼兒園擬出一份包含七項要點的計畫來改變上述的行為。他們決定避免使用「男生」、「女生」這樣的字眼,並非這些字不好,而是因為它們帶有刻板印象。老師改直接稱呼學生的名字,或者採用類似「加油,小朋友」的表達方式。原本幼兒園只有女性教職員,現在則刻意招攬男性教員,並謹慎處理同性戀與雙性戀的議題。
這些做法立刻招致批評聲浪,園方收到許多表達憤怒的信件。這些批評出自誤解,來函者以為尼可拉幼兒園想將小男孩變成小女孩,錯誤的傳聞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不過也有民眾認為這種努力很具北歐特色,值得讚揚,許多樂觀的瑞典人認為,性別平等在瑞典已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孩童(不分性別)能擁有相同的機會,而這是一個關乎行動自由的問題。
斯德哥爾摩一位教育行政官員則指出重要的一點,在孩童心智發展上,父母比托兒所或學校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畢竟孩子多數時間與父母相處,父母所灌輸的價值觀念,往往才是孩子真正吸收接受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