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偏方1-壓迫法:用手指或手掌壓迫受傷部位1分鐘,壓迫面積要大於受損面積。當出現皮損情況時,壓迫距傷口5公厘的兩個遠端。 注意:在使用時,如果手上蘸些冷水效果會更好。 老偏方2-冰敷法:取一個中型保鮮袋,裝入水和冰塊,水和冰的比例約2:1。取下冰袋後,間隔5分鐘,替換另一個冰袋。 注意:在離開水面一段距離處紮緊袋口,外面再加1個保鮮袋紮好,於挫傷部位冰敷,勿超過30分鐘。 幾個月前,一位幼稚園老師來找我,希望我能教她一些緊急處理磕碰摔傷後,軟組織挫傷的辦法。 因為幼稚園的小朋友較多,大家在一起玩遊戲,或追打時不小心,難免會碰撞受傷,小孩子的肌膚又特別嬌嫩,很容易就青一塊紫一塊。家長們看到心疼不說,老師們也會自責、難過。 於是我問她之前都是怎麼處理的,她告訴我,都是用「揉揉包散」的方法,一邊安慰小朋友,一邊幫他們揉揉,將可能出現的青紫包塊揉散。有時候有效,有時反而越揉瘀青越大。 這種「揉揉包散」的方法,很多家長在遇到類似情況都會用,但效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小孩摔倒時,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軟組織挫傷,出現青紫瘀傷,實際上,是他們的皮下微血管破裂,出現的瘀血、水腫。 這種有一定力道的揉擦,一方面會因為摩擦使皮膚受熱,血管擴張,反而加大其出血量,使腫塊加大;另一方面,揉擦不同部位受到的外力擠壓,又會把血管中的血液壓迫出血管,使症狀加重。 說明錯誤原因後,我告訴她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壓迫和冰敷。遇到程度較輕的軟組織挫傷(如皮膚、皮下組織)時,可用「壓迫法」。簡單易行,非專業人士也容易掌握,效果很好。 第一種:壓迫法。當小朋友受傷後,立即用手指或手掌壓迫其受傷部位1分鐘,壓迫面積要大於受損面積。如果出現皮膚破損時,就壓迫距傷口5公厘的兩個遠端,不要移動位置,使血管斷端馬上閉合。 如此將避免滲出的血管內容物刺激神經末梢,進而減輕疼痛,又能直接減少出血,加快止血,預防皮下出現淤血、水腫等情況。 在使用壓迫法時,如果手上蘸些冷水效果會更好。此法應在發現幼兒摔碰傷時立即使用,如果待血液已滲出血管外,效果就會打折。若有外傷,還應用「創可貼」或雲南白藥另行處理。 老師聽了既高興又擔心,因為小朋友發生情況時,很難保證老師都在場,尤其是一些小傷,小朋友自己也不叫,發現的時候,身上往往已經瘀青一片,此時「壓迫法」既然不管用,那什麼方法會比較好? 我笑著告訴她,如果磕碰傷是發生在24小時之內,可用冰袋來冰敷處理。幼稚園小孩磕碰受傷情況較為普遍,園方平時就應該準備幾個冰敷袋,以便為受傷的孩子做緊急處理。萬一沒有,也可用保鮮袋來代替。 就我們家的情況而言,平時也都是採用保鮮袋來代替冰敷袋,其冰敷的效果甚至比大多數市售的冰敷袋來得好。 第二種:冰敷法。取一個中型保鮮袋,裝入水和冰塊,水和冰的比例約2:1。 注意事項:在離開水面一段距離處紮緊袋口,外面再加1個保鮮袋紮好,於挫傷部位冰敷,勿超過30分鐘。取下冰袋後,間隔5分鐘,替換另一冰袋。 另外,為避免刺激皮膚,最好用毛巾或布將冰袋包起來冰敷在挫傷部位。 這種方法實用又方便,可算是壓迫法的升級版。因為臨床實驗發現,冰敷可以使碰傷部位快速降溫,進而使微血管收縮,減輕充血、出血的情況。 同時,較低的溫度,可以抑制細胞活動,使神經末梢敏感度降低,進而減輕傷者的疼痛,收縮微血管,解除壓迫而止痛,並降低細菌的活動能力和抑制細胞代謝,可有效制止發炎化膿和擴散。 如果出現瘀青24小時候,就需要用溫水熱敷患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瘀血消散。 學到這2招後,老師的神情顯得輕鬆多了,如果能及時處理孩子的傷痛,即便家長心疼,也不會招致埋怨。 我告訴她,不管壓迫或冰敷,最好的方法當然是仔細、認真地關心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防患於未然。 ~以上資料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5 寶寶小兒病一掃光》陳峙嘉◎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