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方式最能引起學習興趣? | 讓孩子親身經歷與體驗最有效 |
很多知識和道理都是「知難行易」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是現在的孩子在學習上,可以說是「知」難「行」也難,甚至「知」與「行」之間已經產生很大的脫節。 ★啟動自動學習的熱情 中國實施一種校外教學的「體驗教育」,不僅展現了「親身體驗」對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而且也實現了「知」「行」合一的學習效果。每個孩子在實際體驗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同於知識的認知和親身感受,這是任何教育都無法取代的。相對於其他教育形式,體驗教育更符合兒童個性發展的需要,因為它是以活動性、遊戲性和可操作性,施教於無形,更容易激起孩子參與的熱情。 在校外教學的體驗過程中,孩子一直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人。他們主動參與,自己動手動腦,在思想和身體融合過程中,讓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啟發。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有領悟力 人為什麼要「悟」呢?因為「迷」;「迷」者要開竅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用心、用自己的心。 要是自己無法用心領悟,無法自覺自悟,那怎麼辦?就要藉由他人的引導、啟發,這就是教育的真義。啟發式的覺悟是分階段的。因此,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次塞給孩子過多的東西,只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應該讓孩子從簡單處學起,放慢速度,讓孩子學懂、學會,有成就感,對學習產生信心。嚐到信心的甜頭後,孩子就會自學,自學就能自覺而後自悟了。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要達到領悟或覺悟的境界是需要時間和步驟的,那是階段性的。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秘訣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得到卻做不到呢?因為沒有完成開發領悟力的完整階段。解決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能力自我培養的問題。培養孩子領悟力的方法很多,這裡介紹一個經典模式: 第一階段:讀萬卷書。就是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獲得足夠的知識與資訊,並把資訊進行區分、分類、整理,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 第二階段:行萬里路。通過實踐、體驗、接觸,在豐富閱歷的基礎上,獲得理性的認識與歸納。 第三階段:閱人無數。大量接觸不同的人,從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相通之處,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 第四階段:跟隨成功者的腳步。模仿與跟隨是培養領悟力的一種捷徑,是一種自我訓練,從訓練中獲得領悟的確切理解。 第五階段:高人指點。經由高人的啟發與指點,使開發領悟力成本最低、效益最佳的方式。中國所有智慧的高度全部都集中到「啟發」這兩字上。 ★想得到也做得到,才是真正的「能力」 教育就是培養能力。這裡指的「能力」是一種教育術語。在教育中,能力是和知識並列的概念。我們常說:「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傳授知識,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能力。」這就是「能力」一詞最典型的說法。 「想得到,也做得到」這句話,為「能力」這個詞下了一個最真實的定義。如果想到了但做不到,看起來好像只差那麼一點點,實際上是相差甚遠。 能力是努力運用條件、實現結果的可能性。結果是目的,知識是條件,能力是手段。能力的形成是漸進的、讓人感覺不到的,就像我們學騎腳踏車,不會的時候覺得很難,要摔很多次;一旦上路了,形成了能力,就覺得那是很自然的,連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學會的。 ~以上資料摘自《方法用對了,教孩子就不累》林格◎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