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 要從美育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
具備前所未有的思想或創造出從未有過的東西,就叫做「創造」。創造是一種生產性思維活動,它是人類經常在進行的最高級的精神活動之一。創造性才華,被社會公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標準。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把創造這種能力說得像是高深莫測似的。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創造的才華,只是大小有別或社會價值有大有小而已。 ★創造力是衡量能力的最終標準 楊振寧教授一九九五年初在國內講學,一位記者問他:「您在國外教書多年,您看中國留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有哪些不同?」楊教授回答:「在國外,中國留學生無論在普通大學還是一流學校,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國留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做過的不敢做。」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也說過:「美國學生的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有創新及冒險精神,所以往往會創造出驚人的成就。創新精神強而天資差的學生,往往比天資強而創新精神不足的學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還有人說,如果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十個中國學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留學生中,十個人也許能講出二十種答案,儘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 以上的分析是值得思考的,至少道出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的問題。另有調查資料顯示,當前大學畢業生中,95%以上的人長期不能或不會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當今的世界正迅速走向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創造的活動正逐漸取代重複性的非創造活動,成為生活的重心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的時代精神就是創新!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前途。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社會裡,不創新就會落後,就會衰敗。因此,培養孩子的創造與創新能力,才能保證孩子在競爭中能立於不敗之地。 ★從美育培養人的創造性 愛美是人的天性,凡天性中所固有的,都必須適時地去培養,否則像花草不及時下種,即使一樣去培植,還是會凋零。儒家思想也肯定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儒家重視「詩禮樂」的教化,宗旨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禮、樂三項都可以歸結為美育,其功能在於怡情養性。也就是說,道德並不是一種教條與桎梏,而是至性真情的自然流露。 一個擁有愛美之心的人,並不是為了優雅或虛榮,而是以孕育人的創造性為目標。也可以說,美的核心就是創造。 審美能力對培養一個人的創造力有著重要作用。著名美學家葉朗教授從三個方面來闡釋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人的創造衝動正是來自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比如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他發現這件是很有意思,值得探究,從而產生了一種衝動或者叫做激情。這種不可抑制的情感就是創新的衝動。要具備這種創造的衝動,就需要靠美育,而不是智育。 二、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有規律、有秩序的,同時又具備簡潔、對稱、和諧等形式的特徵。一些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因為追求形式美而走向真理。例如,科學家在研究某個公式的時候,有時是為了公式能更簡潔、更對稱,看起來更具形式美而去求證它,最終走向成功。科學家狄拉克說過:「一個方程式的美感,比它符合實驗結果更加需要。」彭加勒也說:「發明就是選擇。選擇不可避免地由科學上的美感所支配。」他們的話都說明了在科學研究中,美感對於發現新規律、創造新理論的重要性。美感從哪裡來?當然來自於美育的培養。 三、一個人要有成就,要大膽開創新局面,就需要有寬廣、平和的胸襟。也就是說,心理狀態要好。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眼光淺短,必定開創不出什麼優越的成就。如何開闊心胸和眼界?仍然是美育的範圍。 美育的根本價值在於給人自由與解放。一切的美感活動都是在幫助人的情感得以釋放,並從自然限制中解放成為自己的主宰、恢復人的尊嚴。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老師和父母並不真正了解美育的目的,也不考量孩子的意願,只顧一味地逼著孩子去練琴、學畫,讓孩子苦不堪言,根本體驗不到美感,更談不上發展藝術的才華了。 ~以上資料摘自《方法用對了,教孩子就不累》林格◎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