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會使用工具的魚


想知道知名作家的出版動態及最新、最夯的圖書雜誌情報,或是藝文活動快報?快來訂閱【聯合發行電子報】! 【muziU音樂生活誌電子報】結合音樂故事、生活藝文、知識人文等主題,融入情境式的音樂,兼具深度及品味!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1/30 第45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幸福講義 小時候
會使用工具的魚
 
幸福講義

小時候
文/黃莉莉
(圖/祖華)
小時候,我的家猶如兒歌所描述:「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有白鵝,鵝兒戲綠波……」而且小河�不只有白鵝,還有許多戲水的頑童,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男生們喜歡從岩石上跳進有點深的水�,濺起水花尋求刺激;我則因為不會游泳,只敢待在淺水區抓魚。拿個鋁盆,鋁盆�放幾顆自己用米糠加飯粒揉捏成的小丸子,以及一些夠重,能讓鋁盆沈在水底的石頭,盆面用一塊麻布包覆住,中間剪一個小洞,這樣魚兒聞到米糠的香味鑽進盆�後就跑不出去了。雖然我在回家前,會將這些魚放回河�,但我依然樂此不疲。

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條小路,路的另一邊是景美溪上游,門前的路向前轉個彎過橋,對岸路的一邊又是山坡。我家後面傍山,開門又見山,回想起來,小時候我應該算是住在山谷�吧。屋子依著山壁而建,後半部分成三區,依序是廚房、天井、廁所。廚房�有一個用紅磚築成的大灶,大灶上有一口大鐵鼎,另一邊有兩個火爐。大灶和火爐中間留有一個工作空間,靠牆處則是囤放煤炭的地方。大姑姑負責煮早餐,只需用到兩個火爐,媽媽負責煮午晚餐,就必須動用大灶。通常媽媽都把舊報紙紮紮實實的捲成麻花樣,拿紙麻花去沾臭油(即是煤油),用火柴點火後,放進大灶中層的鐵架,再鋪上一些木柴,確定燃燒後,用鐵鏟鏟一些煤覆蓋上去,接著就開始煮飯。當時家�人口眾多,不管煮飯或炒菜,都必須用大灶上的那口大鼎,飯煮好後,才能開始炒菜。我讀小學時,得輪上下午班,碰到下午班時,媽媽往往才剛煮好飯,沒有菜可以配,她就會用豬油拌飯給我吃,那豬油是媽媽自己用大鼎煎炸來的,香氣逼人,至今餘香猶存。

廚房旁的這一區是露天的,也就是天井,從地上到一樓半的部分用石塊和水泥沿著山壁砌成,牆以上的部分就是山坡,一抬頭就看得到花花草草。夏天時,非常涼快,冬天時寒風襲來則讓人冷得發抖,颱風天時則常會有小石塊和泥土掉落下來,因此颱風天時天井區成了「禁區」。天井區的中央,有個大木盆,木盆旁邊有塊扁平的石頭,是奶奶洗衣服用的。其實,當時家�的衣服有人來包洗,洗衣的婦人大清早就會來家�,把當天要洗的衣物拿到門前的小河�去洗,但奶奶仍堅持她的內衣褲要自己洗。也因為這樣,這兒成了我小時候陪奶奶聊天和玩水的地方。在天井和廚房的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長方形石水缸,�頭裝的水是爺爺自己到山上接水管引來的,應該是現代人所謂的山泉水吧。對那山泉水我最深的印象是源源不絕,沒辦法關。水缸滿了,就把水管挪到木盆去,任它去流,水非常的冷冽,甜不甜倒沒印象。

天井旁是一樓的廁所,那是間舊式廁所,廁所旁邊是水泥糞池,糞池上方有一個鐵蓋,這一區對我而言,是個恐怖的回憶。因為糞池都是等滿了才會清理,爺爺和爸爸叔叔會利用月黑風高時,把糞池�的屎尿舀到鐵桶�,分批挑到門前的小河倒進河�。冬天天氣冷還好,夏天時往往糞池還沒滿,糞池的鐵蓋上及廁所�就到處是又白又肥的大蛆。天啊,上廁所真是件恐怖的事,很怕上到一半時,蛆已爬得滿腳都是。所以我常常憋尿,直到受不了才衝進廁所,尿完再逃到廁所外面擦屁股。

小時候,因為弟妹多,很小我就和爺爺奶奶睡三樓,老家是斜頂灰瓦木造屋,斜頂正下方有兩個背貼背的拉門大衣櫥,當成隔間用(也是我們玩躲貓貓最喜歡的地方),衣櫥靠外的一邊是兩個叔叔的臥室,兩個叔叔各睡一張單人床,一邊是我和爺爺奶奶的通鋪,通鋪木地板上鋪有塌塌米。記得當時大叔叔讀中興大學,小叔叔讀臺北市立高商,感覺他們已是大人,令我十分敬畏。家�做生意,爺爺負責進城採買,並聯絡貨運公司送貨到家,奶奶負責管帳。我有印象以來,奶奶已是滿頭銀髮,每天清晨天將亮時,奶奶就起床到一樓的錢櫃前梳頭,偶爾若我也跟著早起,奶奶總會用雙手在嘴巴前呼幾口熱氣,把雙手摩擦得熱呼呼,然後在我臉上抹個幾回,老人家說這樣才不會感冒。我很喜歡看奶奶梳頭,她的頭髮不多,但是白透得發光發亮,通常她會用木篦沾點黑麻油,然後把長長的頭髮梳得很順很順,再把長長的頭髮盤到頸後成髻,當年奶奶釵在髮髻上的用具十分簡單,就拿家�賣的粗鐵絲用鉗子做成一個長的U型,一用數十年。

我很喜歡奶奶穿的衣服,雖然奶奶的衣服千篇一律一個樣子,都是旗袍領的長衫,長度及踝,每一件都是青灰色的。奶奶的個子嬌小,出嫁前是個千金小姐,皮膚白皙,聲音輕柔,我從不曾聽她大聲講話過。聽爺爺說奶奶原本的名字是「嬌娘」才會那麼嬌(身分證上登記的是「嬌涼」)。我還很喜歡看奶奶記帳,奶奶拿著毛筆記帳時的姿勢好美,很像仕女圖�的人物。家�的錢櫃上有一個紅木盒子,木盒子�有一個硯臺,一個墨條,兩枝小楷毛筆,木盒旁邊有一本記帳本,這些是奶奶記帳的工具。那個年頭,常有人賒帳。我上小學後,奶奶也教我記帳的方法,當年用的帳冊很簡單,就只是上下兩截的直條格線。倒是記帳用的數字較特別:一到九是這麼記的: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 如果是一百九十五元,就記成這樣: 〡〩〥

百 元

每天晚上奶奶得等店�打烊,關上門後,才能帶我去睡覺,有時候我較早睏了,奶奶會抽空帶我上三樓,塞一元在我小手中,幫我蓋好被,拍拍我的小臉,叫我自己乖乖睡覺,然後她回到錢櫃前,繼續負責收款和記帳。一塊錢真的很好用,拿著一塊錢的我,躲在被窩�,聽著天花板上成群結隊的老鼠開運動會的喧鬧聲。為了一塊錢,我真的可以忍受猖狂老鼠的可怕(這也是我「錢鬼」封號的由來)。打烊後,奶奶會提著裝了現金的布袋(真的就是最普通的布袋,應該是麵粉袋之類的),回到我身邊陪我睡。

小時候,我不知道是否被歸類為野孩子,因為我超愛玩的。印象最深的是玩龍眼子,總是捧著個奶粉罐,到處撿拾人家吐在地上的龍眼子,愈新鮮愈好,因為愈新鮮的龍眼子愈飽滿愈圓潤,可以彈得較準較遠。雖然撿到後會拿去洗乾淨,但家人就是覺得又髒又噁心,因為上面沾滿了別人的口水。可我當年就是瘋,天天捧著一桶龍眼子找人比賽,龍眼子的比賽有點像彈珠,但又不盡相同,玩法是要先畫格子,格子的兩頭各有一個「王」區,「王」區位子上用十來個龍眼子堆疊成三層高,當你的龍眼子瞄準對方的王,並把它打倒打散,你不但贏了這場比賽,也贏得對方的龍眼子。另一個玩法是猜奇偶數,也就是從桶子�隨意抓出一把龍眼子,讓對方猜奇數或偶數,若對方猜對了,自己手中的龍眼子悉數歸對方所有。

小時候最怕的還有兩件事:一怕學校辦的遠足或旅行跟不上,二怕「魔神仔」。小學時,學校固定上學期有一次遠足,下學期有一次旅行。所謂的遠足,就是全程走路校外教學,通常從校門口走到鄰鄉的景點。而旅行,則是搭遊覽車到較遠的外縣市,如兒童樂園或圓山動物園。媽媽的習慣是:如果遠足,就幫我準備便當盒;若是旅行,她就會幫我準備野餐盒。所以我喜歡旅行遠甚於遠足,一方面是可以搭遊覽車,一方面也因為野餐盒。但很奇怪的是,每次要去旅行的前一個晚上,我總會不斷的做惡夢,不斷的從沒搭上遊覽車的場景中驚醒,多年不變。

至於「魔神仔」,是村子�的傳說,聽說有一次某個孩子被一個穿紅衣、戴紅帽的小矮人帶走,幾天後被找到時,他的嘴�全是牛糞和稻草。當年我並不懂得去追究這到底是真有其事,還是只是大人故意要嚇我們這些貪玩的小孩,如果是後者,那大人就達到目的了。因為我終究收斂不少,至少知道絕不可跟不認識的人走。

小時候,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祖先的忌日,爺爺一定要在二樓的廳堂拜拜,二樓的廳堂有兩張紅木大桌,擺在神明前面的是圓桌,拜拜時媽媽必須準備兩大碗公的熱湯,一隻白斬雞,一大盤炒海參,一道糖醋魚,一道糖醋排骨,一盤滷豬肝,一盤白切豬心,滿滿一大桌的菜肴。另一張是方桌,方桌上放一大盤炒麵、一大盤炒米粉,和一大疊的碗及一大把的竹筷。

這方桌也是我們小孩子的用餐區,圓桌是大人的用餐區。

有拜拜的日子我最安分,因為必須在家幫忙,媽媽做好一道菜,我就得端到二樓給爺爺擺放到圓桌上,等爺爺拜好,我們幾個孩子得幫忙燒紙錢,爺爺會趁這個時候,把桌上的菜肴平均分配到每個碗�,雞腿一定留給最小的孩子,印象中我好像從沒吃過雞腿。媽媽曾說:爺爺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有人挑食,造成有些菜一下子被吃光光,晚吃的人吃不到,或有些菜大家不吃,剩一大堆。想來爺爺還真是又聰明又專制,但當時沒人敢說話,那已經形成家�的一個規矩,上了桌,就是自己取一碗菜肴配炒米粉或炒麵,而且是要吃光光才能離桌。

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小時候,竟然可以寫出這麼多的回憶,現在動手把它寫出來,再回顧才發現竟是如此的彌足珍貴。


會使用工具的魚
文/Ker Than;輯譯/謝勳
一條黑斑豬齒魚,張開嘴含住一個海扇,不斷以海扇殼撞擊岩石,試著吃到蚌肉(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會社)
二○○六年,職業潛水員嘉德納正準備從澳洲大堡礁十八公尺深處游回海面時,突然聽到附近有奇怪的破裂聲。靠近一看,原來是一條三十公分長的黑斑豬齒魚,正張開嘴巴含住一個海扇。牠不斷地將海扇撞擊岩石,試著吃到殼�的蚌肉。那隻黑斑豬齒魚甚至懂得側身,使撞擊的力道更大。他立刻拍下照片。這張照片成為首次證實魚類懂得使用工具的證明。

使用工具,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徵。現在,科學家證實這並非人類的專利,例如黑猩猩、海豚、烏鴉、章魚,甚至其他魚類,也都會使用工具。不過,澳洲昆士蘭中央大學珊瑚生態學家鍾斯指出,從前與魚類相關的紀錄都發生在實驗室中,無法證實野生的魚類是否真會使用工具。

有些科學家則不認為黑斑豬齒魚是在使用工具。因為根據傳統的定義,動物實際上必須「拿著」工具,利用它去操作另一件東西。但這樣的定義,是依據人類和靈長類的行為而論,並不適用於魚類。

嘉德納也發現,黑斑豬齒魚以貝類撞擊岩石的海床上,堆積了大量的空貝殼。鍾斯評論:「如果年輕的魚使用工具的行為是由年長的魚傳授,那麼如果我們大量捕捉年長的魚,年輕的魚攝食的能力將會下降。這也是實地觀察所提出的重要的問題之一。」


訊息公告

你雲端了沒?
雲端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度,搭造密集的人際交流管道,更能在彈指之間,蒐羅來自全球的智慧和資訊,讓網海成為你的第二顆大腦。

花博公園、世博臺北館風采再現
今年10月,臺北館於花博公園未來館2樓原汁原味重現,成為花博公園的常設館,讓上海世博會期間無法到上海參觀的民眾,可以就近親睹臺北館精彩的展覽內容。

Copyright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