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懂事以來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他的脾氣極大,情緒時常失控。常收到小讀者來信問:「為什麼我愛生氣呢?」這也是我童年時期,心�常想的問題:我又沒做錯事,為什麼爸爸動不動喜歡怒罵,或作勢要打我們? 愛發脾氣的教養者,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孩子心理無法得到安全感,很難做到大家期待的:樂觀、進取、有責任感、接受挑戰、有幽默感、有正義感、生活有秩序、懂得自我滿足……等,具備競爭力的性格打造。當許多朋友了解我過去的成長背景,不禁質疑為什麼我看起來不像暴力家庭長大的人?當一個人能夠陳述自己的過去,像是在說別人故事的時候,他已經走出生命中的陰霾。
我積極地學習探索,認真地尋求協助才能突破生命的極限。特別是經歷了無數次親人的生離死別後,我學會了接受真實生命的所有狀態。我欣賞愛爾蘭戲劇家蕭伯納說的這句話:生命是大自然的一股力量,而不是愁病交纏、狂熱自私的小肉體,只會抱怨這個世界沒有盡力使你快樂。
快樂的人生,必須靠自己追求。我到了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後,便開始檢視所有成長的點滴,常自問:「為什麼家中成員都愛生氣?」而且這種氣氛完全影響了第二代的生長。受美國著名的生化博士Adelle Davis女士的影響,年輕時期的我不停研究食物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在她著作的《Let's Get Well》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營養一詞,大家都熟悉,但真正了解它與身體關係的人並不多。」又說:「營養好的人,不但不會得病,就算生病了好得也快。一個人營養平衡、身體健康,情緒上的問題也常跟著解決。」、「現代人容易受情緒干擾,任何惡劣情緒都可以用積極樂觀的思想來平衡。若加上營養的協助,絕對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此後我便瘋狂地愛上這樣的研究。後來繼續探索Henry G. Bieler所寫的《Food Is Your Best Medicine》,當時提倡的養身觀念是「好的食物、新鮮空氣、休息、適當娛樂、充足睡眠」。我奉此為養身信念,迄今健保卡依然全新。
飲食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太密切了。參考各國精英所撰寫的分析報告後,終於確定「如何吃」不僅決定體質,更影響性格發展。我開始自己做實驗,以逆向操作方式,重新管理我的健康。
我記錄並避開家族的飲食習慣,以漸進的方式補足身體不曾有過,或少吃的食物。剛開始極為辛苦,但人是習慣動物。習慣成自然後,我發現自己的性格逐漸不急躁。身體不舒服的話,也懂得選擇以何種食物來平衡身體的酸鹼度。
若希望孩子長大有克制情緒的耐心,所有教養者一定要培養飲食的「覺知」能力。一來可以免除生病的痛苦,二來能讓全家脾氣優雅,不要動不動就起衝突。事物的因果關係是一體兩面,種了什麼樣的因,就結什麼樣的果。我的一個學生家長因忙碌於個人事業,打從結婚那一天開始,到現在長女已經二十幾歲了,從未下過廚房,全家數口皆以外食維生。相信他們家人的體質,應當過度酸性。她的女兒已經失去身心的健康,正在接受憂鬱症的治療。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便宜的食品有食材成本的考量,基本上不會太新鮮,要不就是經過特別處理,讓食物看起來可口美味。太多年輕教養者,不懂得重視「飲食」的正確與否,結果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專注力。
「病從口入」這句話說得真好,我確定食物的選擇,也能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吃對食物,不易發脾氣。所以要協助情緒障礙朋友的時候,請先從「食物」的探詢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