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樣在演講最後開放發問,一位中年男士禮貌地舉了手,表示希望分享佛經裡面一段故事,和今天演講內容有關。正當洗耳恭聽,現場工作人員一陣騷動,有人跟我揮手示意、有人制止發言中的男士,忍不住問:「發生什麼事?」工作人員細聲說:「老師,您繼續進行下一位,這位先生腦袋有毛病!」、「有毛病?喔!」我狐疑著繼續與大家互動。
結束後,幾位聽眾過來請教問題或致意,那位男士又出現了。一旁工作人員慌張地說:「老師很忙,急著要走喔」,說完逕自逃開。我慢慢收拾電腦,他一邊興高采烈分享今天心得,怎麼看都不覺這位男士「腦袋有毛病」,最多是愛分享罷了。說完,我表示感謝,並肯定他的建議與用心,他心滿意足,十分禮貌地與我道別。
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被批評為「有毛病」,仔細觀察發現,許多例子和這位男士類似,熱心分享,可惜缺乏聽眾。在沒有聽眾情況下,堅持把話說完的,就被視為「有毛病」一族,其實只是渴望有人傾聽。
現代人愈來愈有見解,並渴望與人分享,但現代人生活匆促,對傾聽失去耐性。不被傾聽、不被理解,讓人失去存在感,怎麼也快樂不起來,別人看來怪裡怪氣。
傾聽,是最溫暖的撫慰。偏偏大家都搶著說,誰都沒被聽見,急呼呼說了半天心靈還是一陣空,無所交流。在世界腳步急促的時代,傾聽習慣更需要培養,是一種活在當下,投入當下,願意付出時間與耐心的態度。一旦態度養成,對自己與他人可開啟相當的療癒作用,是基本的紓壓之道,內心不再阻塞,重獲流動與順暢。
傾聽習慣,從聆聽音樂開始。每天固定一小段時間,放下手邊事物,靜心與音樂交流。以輕柔、順暢、無歌詞樂曲為主。聽出絃外之音,聽出心中感動,聽見言語之外的聲音。簡單養成傾聽習慣,重點是持之以恆,單次時間不需太長,從三到五分鐘開始,爾後順其自然慢慢拉長時間。
聽覺讓我們和世界有所聯繫,用心傾聽,才能夠為每一種關係建立良好互動,身心自然順暢愉悅。下次再說誰有病前,不妨先打開耳朵耐心傾聽,一吐為快即獲得療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