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日漸普及,材料進步,突破了很多治療障礙。但上顎後牙區,接近鼻腔,骨量少骨質軟,仍是公認最難的治療區位,這些年來運用補骨醫術,發展出「鼻竇墊高術」,只是處理若不當,後遺症也不小。 鼻竇墊高術是在鼻竇底部,相當上顎牙床的頂端,塞入骨粉,撐高鼻底,同時墊厚牙床。從外觀來看,鼻在上,口在下,上排牙齒和牙床像夾層,位在兩者之間。想像口腔是一樓,鼻竇在上方是二樓,在上顎植牙就像從一樓天花板釘釘子,若不想穿破樓板,可加高二樓地面,樓層板變厚了,釘子便可釘牢了。這個觀念雖淺易,施作卻有困難。 分段式手術 植牙急不得 鼻竇墊高術採分段式手術治療,先從口內牙床開刀鑽洞到鼻竇,由洞內把鼻竇黏膜小心撐開,塞入骨粉,約半年後,當它轉換成自體骨,有了足夠基礎,才開始後續植牙。但鼻黏膜只有1公厘厚,薄而脆弱,只要撐破一點點,骨粉就會像氣球漏氣,包不住而流失。碰到這種狀況,不是當下放棄手術,半年後重新來過,便是進行難度更高、成功率更低的鼻黏膜修補手術。 至於骨粉,不論人骨或牛骨粉,即使癒合半年以上,質地往往還是不如自體骨骼堅實,沙沙地一刮就崩落。更有甚者,植入骨粉時,遭細菌感染發炎化膿,造成口鼻相通的廔管,喝水進食都會灌到鼻腔裡面,需轉診耳鼻喉科住院開刀縫合修復。 避免鼻竇墊高術的後遺症,美國賓州大學則是把患者的「自體骨屑」,直接緊置在植體周圍,外環再以人工骨粉填塞,如此一來,骨整合效果遠比單用人工骨粉好;畢竟基因血緣相同,才是最適合的再生材料。 自體骨整合 手術得精準 自體骨如何取得?得從口內另切出一塊牙床骨來,一個植牙部位弄出兩個傷口,疼痛自然也加倍。所以,牙醫接著研發出新方法,以骨錘敲擊,把植牙區的牙床骨往鼻腔挪移,並頂上去。直接利用植牙鑽孔內的自體骨,鼻竇墊高與牙根植入,合併處理,一次到位。 不像之前兩階療程及兩處傷口,患者少受痛苦,長期觀察也顯示,再生效果最好。不過,手術費時,需要經驗豐富,才能掌握好敲擊力道,且還是有患者被敲得很不舒服,甚至術後產生暈眩症(BPPV),覺得強烈天旋地轉,需復健治療。 植體鎖入法 撐起鼻黏膜 進一步發展後,改用特殊的植體鎖入法,在手術打開植牙部位後,以慢速將植體像螺絲一樣旋入牙床內。不再敲擊,利用置入人工牙根時緩和的力道,將鼻黏膜撐起,像搭帳篷一樣,黏膜下面凝結的自體血塊,會漸漸轉換成自體骨。 整個過程符合生理原則,如同骨科醫師修復骨折,首重清創及固位,作好細菌感染防制,並把骨折斷位接好固定,其餘就讓自體凝血功能正常運作,長出鈣化硬骨。但這方法技術性高,手感要精準,靠著顯微鏡的清晰視線,才能在植體鎖入接近鼻黏膜時,頂起卻不弄破它。 凝血塊轉化 骨頭自修復 2005年,美國Compendium期刊刊載我們累計8年的經驗及統計數據。就如同生理醫學的基本道哩,人體骨頭怎麼修復?就是從凝血塊轉化而成。現在,利用顯微微創術式,不必開刀,拔牙同時可立即植牙,至今近300個案例,顯示運用顯微醫技可更精準地處理鼻黏膜,並將植體更穩固的鎖牢在牙床上,平均半年內可接上假牙,癒合速度也比舊式方法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