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醫界報告 空汙提高婦癌死亡率


【Mr.6•網路趨勢報】集結Mr.6精彩的部落格內容,快訂閱【Mr.6•網路趨勢報】,讓你不錯過任何Mr.6的精彩文章! 【兩岸商情電子報】提供兩岸財經要聞、理財投資、藝文旅遊等內容,讓你快速掌握大陸最新趨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8/17 第35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醫界報告 空汙提高婦癌死亡率
榮總研究發現 肥胖會傷腎
斑馬魚研究 有望成肝癌救星
幽門桿菌新療法 除菌率99%
健康焦點 吃鳳梨會忙翻? 醫師親自實驗4年破迷思
鬼月不開刀? 醫界看法:別延誤病情
亂搞得菜花? 醫生確診救愛情
保健優概念 照「健康餐盤」打菜 營養恰恰好
益生菌非萬靈丹 吃對才有效

醫藥新知
 
醫界報告 空汙提高婦癌死亡率
記者鄭宏斌/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指出,空氣中的PM2.5(細懸浮微粒)汙染高,女性乳癌、卵巢癌死亡率也會跟著提高,呼籲政府重視空氣品質問題。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葉光芃說,周日將在彰化基督教醫院舉行研討會,討論PM2.5議題。

葉醫師表示,屆時將邀請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楊俊毓發表報告,這是第一分研究PM2.5與乳癌、卵巢癌死亡率關聯性的台灣本土報告。

葉光芃表示,這分報告指出,居住在台灣PM2.5高汙染區的婦女乳癌死亡率為低汙染區的一點一九倍,卵巢癌則為一點二倍。

埔里基督教醫院董事長黃敏生說,台灣實際測出的PM2.5年平均值,遠超過環保署公告的標準。為了改善空氣品質,不只環保署要努力,政府各單位都必須投入資源,不讓惡劣空氣損害國人健康。

 
榮總研究發現 肥胖會傷腎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聯合報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肥胖分泌的單核球趨化蛋白(MCP-1)會攻擊腎臟,導致慢性腎臟病,減重有助於延緩腎臟損傷。要保護腎臟,請提早減肥。

醫療團隊花了3年多追蹤40名減重班男性成員,這些成員原本體內的腎臟損傷早期指標很高,經過3個月以飲食、運動減重,平均體重從95公斤減到86公斤,腎臟損傷早期指標明顯下降,對照組的26名非肥胖者,體內血清胱蛋白數值則維持一定。

醫療團隊透過驗血、驗尿,發現肥胖者身上的單核球趨化蛋白增加,腎臟損傷早期指標血清胱蛋白、尿中胱蛋白上升,造成慢性腎臟病,嚴重恐洗腎、換腎。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總醫師傅家保說,肥胖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分泌過量的發炎物質,體內長期發炎,會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

30歲的林姓減重班成員說,他身高172公分,體重從107.2公斤減到83.6公斤,減掉23.6公斤,減重後腰圍少了22公分,血糖下降,整個人神清氣爽。

這名減重班成員表示,減重最難是維持,他參加減重班,定期回診量體重、身體檢查,每周3次運動、飲食控制維持體重,但有時候還是難忍美食當前,後來有一點復胖,體重增加0.9公斤。

 
斑馬魚研究 有望成肝癌救星
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聯合報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領導的研究團隊,首創斑馬魚轉基因致癌模式,證實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會誘發肝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將有助於肝內膽道癌形成機制的研究、早期診斷及治療。研究成果已在6月23日刊登於國際肝臟研究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網路版。

吳金洌表示,肝癌及肝內膽道癌為我國第二大癌症死因,僅次於肺癌。肝內膽道癌又屬肝臟內膽管癌變,早期很難察覺,只能以手術切除方法治療。

由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感染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可能誘發肝內膽道癌,但這兩種病毒的致癌機制至今仍不明;過去也從未有人建立肝內膽道癌動物模式來研究兩者的關係。

博士劉旺達利用基因轉殖技術,首度建立表現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的「雙轉基因斑馬魚」,並證實在斑馬魚肝臟內誘導上述蛋白質表現,會造成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

研究團隊表示,這對肝內膽道癌研究是突破性發展,斑馬魚的肝內膽道癌生物標示基因也與人的膽道癌相似,這個嶄新的生物模式未來可用來研究人類肝內膽道癌機制、研發抗癌新藥。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TGF-β1細胞因子可能是誘發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的主要因子,當抑制TGF-β1形成時,即可減少肝纖維化,肝內膽道癌比例從三成降低至一成。

目前研究團隊正準備提B肝、C肝「雙轉基因斑馬魚」專利申請。

 
幽門桿菌新療法 除菌率99%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全球目前有超過半數的人感染幽門桿菌,除了造成慢性胃炎,更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的致病原因。近年來因傳統除菌療法抗藥性逐年提高,醫師已採用新的混合療法,除菌率高達99%,甚至有胃淋巴瘤患者使用後,惡性腫瘤也跟著消失。

高雄榮總研究發現,傳統用於治療幽門桿菌的三合療法,自2008年至2012年間,第二代紅黴素藥物的抗藥率從2%上升到22%,幾乎有三分之二患者的除菌率在8成以下,不僅易造成反覆復發,且根據統計,日後有20%會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並有0.5%到1%會發生胃癌或胃淋巴瘤。

高榮胃腸科主任許秉毅表示,去年和高醫、美國貝勒醫學中心合作,研發出新式幽門桿菌混合療法,將傳統14天療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用抑酸劑和安比西林、第二階段加第二代紅黴素及硝基嘧唑乙醇,交替運用下,若病患按時服用藥物,除菌率可達99%,這是目前全球除菌率最高的處方。

目前高榮幾乎已全面採用混合療法,對抗第二代紅黴素抗藥菌株及幽門桿菌多重抗藥性菌株。

許秉毅說,幽門桿菌最常經由「糞便-口腔」途徑傳染,包括在公共廁所如廁時,雙手不小心接觸到其他感染者排泄物;或感染者胃酸逆流,幽門桿菌跑進口中,若正好又和親密伴侶有口對口接吻行為,就可能遭到感染。要避免感染幽門桿菌,除了落實手部衛生,即使和家人吃飯也應使用公筷母匙。

 
健康焦點
 
吃鳳梨會忙翻? 醫師親自實驗4年破迷思
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聯合報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一,許多人忌諱鬼月探病、開刀,不少醫護人員的禁忌卻是鳳梨。大林慈濟醫院一名醫師拿自己當實驗品,四年下來,發現上班前吃鳳梨,並不會讓工作「旺旺來」,可說還了鳳梨清白。

從2007年到2010年,共1461天,慈濟醫院大林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丞永只要在4月1日到8月31日(鳳梨產季)輪值急診,他當天早晨就吃鳳梨。

研究發現,李丞永在鳳梨產季及非產季的值班、照會次數幾乎相同,與其他沒有吃鳳梨的耳鼻喉科醫師相比,急診照會次數也無顯著差異。此結果已刊登於醫師公會全聯會期刊「台灣醫界」。

李丞永說,在醫學院念書時,就口耳相傳,值班時不要吃鳳梨,到醫院實習,學長、姊也會叮嚀。其實,醫護人員忌諱的不只鳳梨,鳳梨汁、鳳梨罐頭、鳳梨酥、鳳梨炒飯等,只要沾上一點邊,都不能碰。

不吃牛 怕累得像牛

一名醫學中心資深急診醫師直言,他不吃牛肉,以免累得像牛,也不希望人家問:「你今天沒什麼病人」,因為這一問,就會馬上「旺」到不行。

李丞永舉例,有護理站、急診室不吃芒果,因「芒」、「忙」同音;喝果汁每日C,怕會CPR;印章紅墨水用完了,等到非值班時補充,以免「見血」,但鳳梨還是公認詛咒力道最強的食物。

「醫學是科學,但有些東西真的很玄。」急診醫師透露,還有所謂「災星值班」,同類型病人接連上門,一名小孩撞傷來急診,接下來都是小病人。

值班時 怕遇帶賽者

有的醫護人員被認定「帶賽」,無需食物加持,值班時就忙到不行。

李丞永說,有些醫護人員輪值時,特別容易碰到「很ㄔㄨㄚ(trouble)」的病人,明明病患都要出院了,竟突然惡化必須CPR。

「一開始吃鳳梨時我也會擔心。」李丞永甚至不敢讓同事知道,他吃了鳳梨來值班,「吃久就慢慢習慣,連值三天班也都沒事。」研究結束,李丞永仍不改值班前吃鳳梨的習慣。

李丞永說,病人會不會因流鼻血、眩暈、誤吞魚刺、腫瘤出血等掛急診,和值班醫師是否吃鳳梨,應屬兩個獨立事件,不會加重值班工作量。

禁忌說 掀熱烈討論

「鳳梨的禁忌:迷思或真實」研究一刊出,就被貼在臉書,引發醫護人員熱烈討論。有人認為:「跟人比較有關係,涼人再怎麼吃都很爽」;有人留言:「吃了超旺,有人吃了上班,連續送走三個病人」,也有人建議,以急診科醫師、護士做研究,可能會更準。

 
鬼月不開刀? 醫界看法:別延誤病情
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聯合報
農曆七月,有些患者忌諱在鬼月開刀或住院。但醫師指出,不是所有手術和治療都能往後延,視病情狀況,切勿因為民俗信仰,影響病情。

另外,七月有鬼月之說,醫院歷經生老病死,此時更添神秘色彩,有些住過加護病房的患者,甚至繪聲繪影,說是看過「好兄弟」。醫師指出,加護病房患者病情較不穩定,意識狀況差,大腦易產生幻覺,可能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誤以為看到「阿飄」。

好兄弟 行醫沒遇過

台灣器官移植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說,行醫以來,從未遇過「好兄弟」,但他的確聽過住在隔離病房的患者說,常感覺室內有「東西」飄過來。

一名護理師說,曾有患者半夜覺得被騷擾,對方說:「你下來,這是我的床位。」讓他嚇得差點精神錯亂。家屬請法師幫忙,法師描述病房往生者模樣,竟與前不久死去的病患特徵相符,經超渡後,患者才能安穩睡覺。

鬼影飄 重患易幻覺

不過,新光醫院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說,加護病房患者較住院病患嚴重,易因中風、感染、血糖過高或太低、電解質不平衡、藥物使用、癌細胞轉移腦部等因素影響,意識狀況不佳,產生幻覺或錯覺,誤以為看到鬼影,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

通常這些患者轉到普通病房後,就不會有幻覺,因為病情穩定、意識也清楚,絕非加護病房有鬼。連立明解釋,意識清楚的人待在加護病房,並不會產生幻覺,自己在加護病房行醫多年,從未看過鬼影。

「敗血症及呼吸衰竭,是加護病房患者產生幻覺兩大主因。」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身體感染導致敗血症,細菌內毒素會干擾中樞神經功能;呼吸衰竭容易喘、難入睡,患者睡眠被剝奪數天,便可能出現幻覺。另外,腦炎或鎮靜劑使用也會導致幻覺。

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執行長盧立華表示,許多患者忌諱在鬼月開刀或住院,尤其常規手術,除非必要,否則大多數人會延後,不在鬼月動刀。

穿白袍 並非為壓驚

另外,坊間流傳醫師白袍及護理師白帽具驅邪效果,讓「好兄弟」不敢靠近。台北榮總胸腔科主任江啟輝說,白袍及護士帽代表身分與責任,應無壓驚或驅避鬼魂功用,他就算沒穿白袍查房,也從未遇過阿飄。

 
亂搞得菜花? 醫生確診救愛情
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聯合報
平鎮市壢新醫院皮膚科最近幫一名男子挽回女友,起因竟是診所誤診,讓女友誤以為他得了菜花,兩人差點分手。幸好男子堅持再做檢查「自清」,才洗清冤屈。

25歲的王姓男子與女友親熱時,突然發現龜頭外圍長了一粒粒的突起物,到附近診所求診,被診斷出「疑似感染菜花,須接受治療」。女友懷疑他有小三,兩人大吵一架。王姓男子堅持自己沒有亂來,決定到壢新求診,再檢查一遍,證明自己的清白。

壢新醫院皮膚科醫師張永茂說,診間常見被誤診為菜花的,其實是「陰莖珍珠樣丘疹」,這是臨床上常見的男性生殖器皮膚反應,有些人甚至長一排或數排在龜頭外圍。根據統計,約4分之1男性有此皮膚反應,這攸關個人體質,猶如人有高矮胖瘦,並非疾病,不必擔心。

張永茂說,菜花與陰莖珍珠樣丘疹並不難分辨,最基本的差異是,菜花有大有小、不對秤、會增生,可能長在肛門、陰莖,甚至乳頭;後者則分布平均、大小一致。建議民眾有疑慮時,應盡早諮詢專業醫師。

醫師說,陰莖珍珠樣丘疹通常在青春期後就會發現,臨床上不少由父母陪同就診的青少年;年輕情侶則擔心感染菜花,他建議情侶一同來門診釋疑,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醫師強調,陰莖珍珠樣丘疹不必治療,性行為時也不會有異物感,對多數人來說,應該毫無影響,不會造成生活上困擾,很少有人要求進一步處理。

 
保健優概念
 
照「健康餐盤」打菜 營養恰恰好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每餐不知道該攝取多少蔬果,看餐盤就知道。國民健康局擬投入兩百七十三萬預算,將設計新式健康餐盤,並在職場、學校與軍隊試用,希望新式餐盤可幫助民眾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每天至少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到底「一份」代表多少,民眾仍然「霧煞煞」;國健局設計的實體餐盤,會直接在餐盤上區分重要營養素的分量,只要跟著餐盤打菜,就是營養均衡的飲食。

國健局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延芳說,這個概念來自美國「我的餐盤」(MyPlate);美國直接以新式餐盤圖樣,讓民眾了解每餐該攝取的五大營養素分量。

圓形餐盤分紅色、綠色、紫色與褐色,分別代表水果、蔬菜、蛋白質與穀物,右上角還有一個代表乳製品的藍色小圈圈。這是美國農業部去年才公布的最新飲食指南,取代美國使用了十九年的食物金字塔圖案。

在「我的餐盤」上,綠色明顯大於其他顏色,說明每餐要攝取蔬菜分量的重要性。

美國「我的餐盤」只有圖示,國健局還規劃將餐盤實體化,設計出新式餐具。國健局擬選定三處職場、四所大學及一支部隊,試用這個新式餐盤,並觀察使用新式餐盤後,是否能改變民眾飲食知識與行為。

衛生署去年才公告最新的扇形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將每日建議攝取的六大類食物,直接標示在扇形區域。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說,扇形不容易讓人有分量的感覺,如果衛生署能將每餐應攝取的營養份量實體化,當然樂觀其成。

至於未來的健康餐盤會長什麼樣?陳延芳說,目前還沒有定案。

 
益生菌非萬靈丹 吃對才有效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市售益生菌種類繁多,許多家長為讓孩子更健康,花大錢購買,但小兒科醫師表示,很多市售產品都誇大療效,事實上絕對不是「吃愈多愈貴愈好」,家長不必有迷思。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鄭超宏表示,益生菌發展一個世紀以來,對於療效已有一些釐清,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在去年最新的研究,真的可以達到療效的益生菌只有數種而已,且還要吃夠劑量才有效果。

鄭超宏表示,益生菌大致分為3大類,乳酸桿菌類通稱A菌、比菲德氏菌類稱B菌及其他,每一類都有許多不同品種的益生菌,根據耶魯的研究,有療效的只有其中2、30種,且療效還分A、B、C級,A 級才算真的能拿來治療用。

例如研究中顯示抗生素引起的腹瀉,使用LGG益生菌可達到A級療效,或因牛奶產生的過敏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使用LGG菌也有效。

但目前市售益生菌很多打的廣告好像萬靈丹,包括整腸健胃、促進消化、抗過敏及提升免疫力,都是誇大,門診中常有家長詢問,「醫師,到底該買哪一種、一定要吃嗎」。

有些產品標榜複合多種菌,每盒動輒4、5千元,孩子只能吃1個月,一般家庭很難負擔,但家長不買又覺得對不起孩子,鄭超宏表示,事實上根據研究如同時混吃不同種類的益生菌,可能因彼此間競爭,效果打折扣。

某一種益生菌可治療某一種腹瀉,不代表所有的益生菌都有整腸健胃效果,根據過去的研究,通常是只有少數幾種菌能治療某一種特定的腹瀉。

到底該吃多少?研究還不夠多,但基本上最少每次要吃上億個才有效,很多只是在食品、牛奶中添加少數,就強調有療效,也是誇大。建議家長不必隨便亂買給孩子吃,應詢問醫師,再針對症狀購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