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伯60多歲,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平常喜歡健走。不料,一次車禍,張伯伯骨折傷及踝關節,雖然即時送醫,但術後骨頭位置偏差,漸漸走路會痛,甚至行走困難,關節僵硬,醫師診斷為創傷性關節炎。 造成足踝關節炎的原因,除了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在台灣較常見的就是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像張伯伯一樣,骨折受傷後未接受完善治療或固定不佳,時間一久,關節軸線不正,導致軟骨不正常磨損,當軟骨完全磨掉後,骨頭與骨頭直接碰觸,一活動就疼痛。 經過藥物治療、使用輔助鞋具,張伯伯症狀無明顯改善。醫師建議手術,主要有兩種方式,關節融合術及踝關節置換術。 踝關節融合術是去除關節軟骨,使用骨釘、骨板將上下骨頭固定,合而為一,使壞掉的關節不會動,就不會造成磨損及疼痛,可穩定負重,術後可正常行走,但活動易受限,且長期下來,鄰近的足部關節也會因負重產生問題或關節炎。 至於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時將發炎軟骨移除,換上金屬材質的人工關節,取代原本關節。 人工踝關節模仿人體踝關節的構造,由脛骨面、替代關節軟骨的關節面及距骨部組成。人工踝關節的關節面材質為高分子聚乙烯,耐衝擊及耐磨,可降低磨耗,手術時藉由小開口依序將植體放入髓腔組合,提升手術成功率及術後穩定性。 不過,嚴重踝關節畸形者、足內、外翻角度過大及外傷造成粉碎性骨折者,不建議置換人工踝關節。手術也必須承擔麻醉風險、術後照護不佳造成傷口感染疼痛、術後不當活動或負重造成的植入物鬆脫等風險。建議術前謹慎評估,術中軸線定位及植入物選擇準確,術後遵照醫師指示進行照護及復健。 目前國內接受全踝關節置換的人數不多,預估有此需求的人數約為200至300人。不過,目前人工踝關節未獲健保給付,必須自費。 張伯伯置換人工踝關節後,經過幾個月復健,回診時關節活動角度已明顯改善,接近正常人,現在的張伯伯又重拾他熱愛的健走活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