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偏方-補脾粥:取益智仁、白茯苓、白米各30~50克。先把益智仁與白茯苓烘乾後,一併研為細末備用;將白米煮成薄粥,帶粥將熟時,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趁熱服用。每天早、晚2次,連服5天。 「十個娃娃十個流」,流口水似乎是嬰幼兒的專利。在6個月到3歲期間,流口水是正常現象。如果寶寶牙長齊了,還不時「垂涎三尺」,就必須留意。 曾女士的寶寶從5個半月開始流口水,3歲多了都沒停,每天衣服胸口前都濕ㄧ片,晚上睡覺也常沾濕枕頭。 看過很多醫生,各方面檢查均為正常,但口水就是不斷。後來,曾女士聽說中醫有方法,就來找我看病。寶寶流口水的現象,古代醫家稱之為「滯頤」,是指唾液不自覺地從口內溢出,多見於6個月到3歲的寶寶。 新生兒由於唾液分泌少,很少會流口水,到6個月大時開始長牙,牙床發癢,因而刺激唾液分泌,但此時他們口腔尚淺,不懂得透過吞嚥來調節,口水就會不斷地流出來。大部分寶寶在2歲之前,都能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嚥動作,停止流口水。 寶寶2、3歲後還流口水,很可能是口腔發炎所致,鵝口瘡、口腔潰瘍、牙周炎、咽炎等疾病,都可能會刺激口腔腺體分泌,導致口水分泌增多。 另外,一些重大疾病也會導致寶寶流口水,例如臉部神經麻痺、智障等,不過這種情況較為少見。 我見曾女士小孩流的口水清稀,沒有異味,又掰開孩子的嘴檢查,口腔也無異常。聽說這孩子食慾不太好,大便稀軟,再加上面診把脈,我瞭解大致的病因。 中醫認為,寶寶流口水通常是由於脾胃濕熱,或脾胃虛弱,不能攝納津液所致。脾胃濕熱的幼兒口水黏稠,口氣重,舌紅苔黃,指紋色紫,還有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祕結、小便黃赤等症狀,治療時宜清熱祛濕。 脾胃虛的幼兒則食慾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曾女士的孩子就屬於這一類症狀。依中醫理論,脾虛者臉部肌肉容易鬆弛,加上口腔內腺體分泌物多,睡覺時不能自主地吞嚥口水,口水自然就會流出來。 我告訴她,脾虛主要與飲食不節有關。孩子三餐不規律,暴飲暴食,或過量吃甜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脾虛。曾女士連連點頭,說孩子平時是長輩帶,吃飯確實不太規律,甜食也吃得多,以後一定多加注意。 對於脾虛的幼兒,補脾益氣才是治療根本,於是我推薦一個偏方。 方法:取益智仁、白茯苓、白米各30~50克。先把益智仁與白茯苓烘乾後,一併研為細末備用;將白米煮成薄粥,帶粥將熟時,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趁熱服用。每天早、晚2次,連服5天。 中醫認為,益智仁可溫補固攝,暖脾、止瀉、攝唾,溫腎、固精、縮尿;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現代研究發現,益智仁含揮發油、益智仁酮、維生素B1、B2、C和多種胺基酸、脂肪酸等,益智仁煎劑具有健胃、抗利尿、減少唾液分泌作用;茯苓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鬆弛消化道平滑肌,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兩者合用,對脾虛造成的「小兒流涎症」有極佳療效。 貼心叮嚀:平時可吃健脾食物,如芡實、山藥、薏仁、蓮子、紅棗、栗子、紅蘿蔔、香菇、扁豆等,只要不過量,慢慢就能把脾胃調整好。 曾女士的寶寶依方服用1個療程,口水量逐漸減少,之後繼續調養,1個月後就徹底止住口水。 ~以上資料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5 寶寶小兒病一掃光》陳峙嘉◎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