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1周運動逾3小時 長者膚齡重回20歲


你和孩子之間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跟【李崇建•親子QA電子報】一起面對親子問題,歡迎家長、老師提問!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4/18 第398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1周運動逾3小時 長者膚齡重回20歲
葉克膜20年 台大救活600多人
葉克膜健保年花9億…癌末家屬自費 醫師搖頭
診斷率低 台灣自閉症「僅」歐美十分之一
大腸直腸癌患者 有年輕化趨勢
3D正顎手術 歪臉變正妹
治胃食道逆流 併用中醫更佳
健康焦點 吃草藥助眠 換來洗腎
體重過重 增加乳癌機率
運動助減重 還要控制熱量

醫藥新知
 
1周運動逾3小時 長者膚齡重回20歲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美國麥馬士達大學今年四月發表的研究指出,運動不只讓皮膚保持年輕,甚至能讓年紀較大才開始運動者的皮膚也能「逆齡」。

人類的皮膚會隨時間鬆弛、產生皺紋。尤其四十歲後,就算極力避免太陽傷害,皮膚表面的角質層也會漸漸變厚,內層真皮層則會漸漸變薄,細胞會失去彈性,皮膚將呈現半透明或下垂。

研究招募廿九名廿至八十四歲的男女,分成一周至少需做運動三小時以上的「運動組」,及一周運動不超過一小時的「久坐組」,再比較兩組臀部皮膚的前後差異。偵測臀部皮膚是為避免太陽照射的因素干擾。

結果發現,運動組裡年過四十的受試者,皮膚狀態改變,且趨向年輕人的膚質。

為避免其他生活因素的偏誤,研究人員又安排久坐不動組內,年過六十五的受試者,為期三個月的耐力訓練,一周運動兩次,可選擇慢跑或騎腳踏車。

前後膚況比較發現,不論表皮層或真皮層,這群年長者膚況顯著逆轉,其膚齡接近廿至四十歲的人。

研究人員推測,此結果可能與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體內一種稱作myokines的物質增加有關,但此物質如何實質影響皮膚,至今尚不明瞭。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呈芳說,運動能整體改善人的心肺功能,讓人更健康,間接改善膚況也是有可能的。

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說,國外曾有研究指出睡眠充足、睡眠時間正常的人,明顯擁有較好的膚況。不過皮膚快速老化的因素還很多,包括汙染、日曬、抽菸、晚睡等。

且只檢測臀部皮膚狀況,尚未能將結果概括推至整體,或許還須進一步研究,但若能鼓勵更多人運動,也是好事一件。

 
葉克膜20年 台大救活600多人
記者鄭涵文、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廿年前,台大醫院完成國內首例以葉克膜(ECMO,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救治心臟衰竭的病患;事隔廿年,台大昨宣布葉克膜安裝個案已突破兩千例,創亞洲單一醫院最高紀錄,並成功挽救六百多名垂危病患的生命。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陳益祥說,當年首例葉克膜急救也是從摸索開始,前後花了兩個小時才安裝完成,如今該院醫療團隊已把葉克膜技術應用在具可逆性的心肺衰竭病人身上,且安裝的時間縮短到十五分鐘即可完成,「未來可隨時帶著葉克膜機器,就像帶著航空行李箱,搭高鐵或飛機,進行遠距離急救」。

台大醫院外科部教授王水深指出,葉克膜的原理是透過人工肺臟交換氣體,再把充滿氧氣的血液導回人體,可暫時取代患者心肺功能。

以台大今年二月完成的第兩千例葉克膜安裝個案為例,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說,該名患者是流感重症合併呼吸衰竭的女性,性命垂危。

經他院求助後,由台大派出醫療團隊協助裝設葉克膜,並帶回台大後續照顧,日前已康復出院。

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和外科主任賴鴻緒都強調,從該院執行葉克膜技術以來,心肺衰竭病患的存活率,由百分之十八提高至三到四成。

 
葉克膜健保年花9億…癌末家屬自費 醫師搖頭
記者詹建富、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年來每年約有一千一百多人接受葉克膜急救,每年健保支出達八、九億元;不過,這還不包括因健保不給付的患者,其中不乏是癌末患者,「家屬寧願自費,向上帝買時間」,連醫師看了也不禁搖頭。

台大醫院外科教授王水深表示,自從民國九十一年起,健保開始把葉克膜納入給付範圍,確實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但許多病患及家屬對葉克膜有過度期待,「以為每個垂危病人裝了葉克膜,就能馬上活起來」,難免有濫用情形。

「安裝葉克膜並不難,難的是病人病情瞬息萬變以及後續的照顧」,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說,葉克膜使用時間愈長,愈容易發生血栓併發症、出血及感染等問題。

健保署醫管組長林阿明說,該署兩年前增訂葉克膜不給付標準,包括癌末、不可逆的多重器官衰竭及腦病變等,避免浪費醫療資源。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陳益祥說,雖然該院曾以葉克膜救過年近九十的患者,但醫界確實較傾向拒絕年老體衰的患者裝葉克膜,這也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必須採取的對策。

不過,他不諱言,甚至有癌末病患因家產尚未分配,家屬願意自費葉克膜延長存活的案例。

對於瀕死垂危病人值不值得用葉克膜,王水深表示,如果病患經過心肺復甦術急救超過一小時、乳酸過高、以及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者,他就會勸家屬不妨適時考慮放手。

 
診斷率低 台灣自閉症「僅」歐美十分之一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浩然統計台灣近年自閉症兒童,發現雖然人數連年增加,但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發生率只有1/10,這項結果不代表台灣人比較不會有自閉症,而是診斷率比起先進國家落後許多,值得關注,即早診斷才能給予患者更多協助。

郭浩然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長榮大學企管系合作,統計2004到2009年,3到17歲領有泛自閉症障礙殘障手冊的人數連年增加,從2004年的3995人、2009年增到7479人,盛行率在所有年齡層都逐年增加。且男生的人數大約是女生的5到6倍,都會區的盛行率是鄉村的兩倍多。

郭浩然說,過去對自閉症的認定較嚴格,重症才算,但近年國際已將輕症患者例如亞斯伯格症也納入,稱為泛自閉症障礙。

他表示,台灣的盛行率連年增加,應與民眾對此疾病的認知增加有關,愈來愈多的疑似患者到醫院就醫,統計發生率台灣約為1/1000,與歐美國家的1/100相比,大約只有1/10,但自閉症並沒有人種的差異,只能說先進國家的診斷率還是比台灣高很多。

他指出,即早診斷可以給予患者更多協助,與先進國家的落差太大,代表許多輕症及重症患者一直未就醫,並非好事。

至於男女比率及城鄉差距,郭浩然表示,都市發生率高主要是醫療資源豐富,被診斷出的患者多,從台北市盛行率普遍高於其他縣市可以看出明顯差別。根據國外研究也是男多於女,從2.3倍到8倍不等,台灣居中間,至於為何男多女少,原因仍不明。

 
大腸直腸癌患者 有年輕化趨勢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聯合報
近來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花蓮慈濟醫院近3年來的統計資料發現,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從10%上升至13%~14%之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表示,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原因非常多,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來自於國人飲食西化,加上工作壓力、長期作息不規律等因素,久而久之,增加大腸癌前兆的息肉好發率。

38歲就罹患大腸癌的劉先生與大家分享,他說,一開始以為自己是便秘解不出來,偶爾還會出現腹瀉症狀,一直都不以為意,過了三、四個月後出現血便,才驚覺不對勁,經由大腸鏡確診後,發現罹患直腸癌。

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及大腸息肉最重要的方法,副院長許文林表示,現在大腸鏡有很多種檢查方式,隨著大腸鏡檢查方式持續改良,如今檢查過程的疼痛感已大幅減輕,在檢查的過程中就像是睡了一覺,醒來檢查也就做完了。

賴煌仁提醒民眾,若是有大便出血、排便習慣不正常、腹脹、腹痛、貧血、疲勞及黃膽等不正常現象的人,一定要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

若是曾患有大腸直腸癌且接受手術治療的人、父母或兄弟姊妹曾有大腸直腸癌的人,或本身曾有大腸息肉或直系親屬患有家族性息肉的人,更應該積極接受大腸直腸篩檢。

 
3D正顎手術 歪臉變正妹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聯合報
暴牙、下巴內縮或戽斗是很多人外觀的缺憾,高雄長庚醫院結合3D列印技術所創新的正顎手術,3年來讓123名「面子」出問題的患者,搖身變成型男、正妹!

高雄長庚醫院整型外科與齒顎矯正牙科合組的顱顏中心團隊,歷3年研發,將3D列印技術導入正顎手術,能精準模擬手術過程,並縮短開刀時間,成功治療123名咬合不正的患者,這項技術在歐洲齒顎矯正醫學會獲得高度肯定。

25歲的葉小姐先天下巴右歪,為掩飾歪臉,常歪頭大笑裝可愛,經動過3D正顎手術後,如今成為「正」妹,她說,術後前三天雖腫如豬頭,現在的她卻超滿足。26歲的吳小姐輕微戽斗,術後下巴變短成瓜子臉。

臉型或咬合不正而造成的戽斗等問題有礙美觀,吃東西時顳顎關節也因受力問題經常痠痛,有人因無法咬食,變得食不知味。

高雄長庚兒童醫院整型外科主任賴瑞斌與齒顎矯正科醫師張毓仁指出,過去正顎手術是拿剪刀裁剪X光片,模擬骨頭切削的定位點,落差不小,時間也長達6到8小時。隨著科技進步,他們改以數位科技進行雲端摸擬,並以3D列印出等比例的頭顱,進而製作出手術導引板,切削時只要「按圖施工」,更加精準完美,時間最短縮為1.5小時,誤差值降到0.1公分以下。

醫師表示,3D正顎手術能精確掌握顱顏骨骼的位置及對稱性,避免發生神經傷害,術前也能用iPad解釋醫療計畫,增加醫病間信任,這項醫療技術比起美國德州大學不遑多讓,去年有大陸人士慕名求治,這個周末有澳門病例要做,越南病患也在洽詢。

 
治胃食道逆流 併用中醫更佳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中醫師指出,其實中醫、針灸針對胃食道逆流或腸胃不適等症狀,早就有數千年的治療經驗,研究發現,將西藥併用中藥或針灸,調整腸胃脾,比單用西藥更能改善症狀。

高醫中醫部主治醫師許春宏表示,胃食道逆流是食道和胃交界的括約肌鬆弛,加上飲食或生活習慣不佳,導致胃酸流入食道造成刺激,即使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或使用PPI(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復發率仍高達12.16%;胃酸長期刺激食道黏膜,罹患食道癌機率大增。

許春宏說,根據日本臨床研究,倉朮、白朮、人參、茯苓、半夏、陳皮、大棗、生姜、甘草等漢藥藥方,對於服用PPI後仍反覆發作的患者,具有改善效果;美國學者進行的試驗也指出,使用PPI的患者搭配針灸膻中、中脘、內關、足三里、陰陵泉、太衝等六大穴點,可改善心口灼熱感,並抑制胃酸分泌。

他表示,高醫中醫部曾為一名從帛琉來台訪問的外賓診療胃食道逆流,服用中藥短短一周後,困擾數年的症狀緩解七成以上。

許春宏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困擾者,除在症狀發作時服用西藥制酸劑控制症狀,平時也可找中藥師調胃整腸,治療火燒心。

 
健康焦點
 
吃草藥助眠 換來洗腎
記者林志函/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名32歲女家庭幫傭,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她飽受失眠困擾,聽朋友建議服用中草藥助眠,身體沒有不適;半年後,這名女幫傭連3天腳水腫,就醫發現腎衰竭,往後的日子都要洗腎。

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科醫師陳聿歆指出,腎臟是個「很能忍」的器官,初期至中期的腎臟病不會有明顯症狀,直到腎臟剩下3成功能、到達末期腎臟病,患者才會察覺有異。

陳聿歆表示,腎臟病出現明顯症狀時,往往已錯失治療時機,除長期洗腎,也增加心臟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風險;不過,若能早期發現、控制病情,有些腎臟病患一輩子都不用洗腎。

「慢性腎臟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陳聿歆說,有些上班族、學生習慣憋尿,反覆性泌尿系統發炎恐影響腎臟健康;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若含馬兜鈴酸、重金屬,得到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提升2成,吃半年就可能要洗腎。

醫師提供「泡、水、高、貧、倦」口訣提醒民眾注意,若小便有大量泡泡、腳水腫、高血壓、貧血、不明原因倦怠等症狀,都可能是腎臟出問題的症狀,應儘速到醫院檢查。

 
體重過重 增加乳癌機率
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聯合報
Q:聽說肥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胖子容易得到乳癌,這是真的嗎?

A:體重過重,肥胖和久坐的生活型態,已被證實會增加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

肥胖導致乳癌,一般學者認為可能機轉有三:一是肥胖使雌激素(Estrogen)增加,加速乳癌細胞增生;二是肥胖增加芳香環酶(Aromatase)活性,刺激乳腺組織癌化;三是肥胖使瘦體素(leptin)生成增加,而瘦體素也是一種腫瘤生長因子。

肥胖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使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經老鼠實驗發現,脂肪細胞會與巨噬細胞結合,形成類似皇冠狀結構(crown-like structure,CLS),CLS大量存在於乳腺和臟腑脂肪層,可能刺激發炎因子活化與芳香環酶活性上升。

芳香環酶使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激素,因而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停經後,肥胖婦女的乳房除乳腺外,周邊基質大部分由脂肪取代。脂肪細胞能增加芳香環酶活性,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影響乳腺組織,導致乳癌或使原有的乳癌病灶變大。

至於瘦體素,早期認為,瘦體素調控體內能量代謝及攝食,但根據2004年發表的研究,瘦體素也促進細胞周期和抑制細胞凋亡,刺激乳癌細胞株增殖。另有研究指出,瘦體素刺激血管新生,進而使腫瘤轉移,使對抗細胞凋亡的基因表現增強,使腫瘤愈長愈快,甚而不會凋亡。

另外,正常乳腺及乳癌細胞都有大量胰島素受體,而肥胖的人容易有高胰島素血症,在空腹情況下,胰島素濃度高的女性有較高的乳癌風險。

總之,肥胖對健康有諸多不利,也增加乳癌機率,建議婦女適度控制體重,進行規律的運動。

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

(本專欄每周六在健康版見刊)

 
運動助減重 還要控制熱量
整理/記者楊欣潔/聯合報
運動可以消耗熱量,增加肌肉量,是健康又有效的減重方式。身體肌肉比率高,每天消耗的熱量也較多,一公斤肌肉一天可消耗熱量50至70大卡,但同樣的脂肪卻只能消耗3至5大卡。

不過,運動方式一成不變,久之消耗熱量會變少,因此循序漸進或變化不同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或跳有氧舞蹈一段時間後,換另一種運動,更有助減重。

運動雖有助減重,若沒有同時控制熱量,效果事倍功半。例如一個700大卡的便當,需要走路三個半小時才能消耗,若只是努力運動,熱量攝取卻無限制,辛苦運動,卻可能因為多吃幾片餅乾、幾顆糖果,就白做工。

除了計算每日熱量攝取,進食時間也很重要,刊登在《營養科學與維生素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運動後適時補充輕食可降低體脂肪、增加肌肉質量。

不少研究也指出,早餐是穩定一天血糖最重要一餐,不過,早餐時間是因人而異,並非一定要早上,一般而言就是起床後第一餐。

早餐不只是要吃,還要吃得對,哈佛大學研究,高蛋白早餐可以讓血糖緩慢上升,吃過高蛋白質早餐,代謝速度增加,比吃脂肪及醣類含量高的早餐,代謝更快。

雖然有理論指出,晚上代謝較差,吃消夜對減重有反效果,但若總熱量攝取有限制,吃些熱量低的點心止飢,其實無妨,但睡前兩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免增加胃酸逆流等風險。

諮詢/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康宏銘、營養師李婉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