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急診一床難求 台中榮總最塞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Bloomberg Businessweek》繁體中文版,報導熱點公司和話題,研究當代新經濟。 【大田iPen圖文報】擁有很多、很棒的圖文作者及作品,歡迎喜歡看圖文的讀者來【大田iPen圖文報】逛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4/03 第39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急診一床難求 台中榮總最塞
糖尿病患低血糖 爆心肌梗塞
老人膽管癌 可動手術嗎?
健康焦點 面對生死大關 癌末一路玩到掛
多吃養體力 抗癌才夠力
23歲 乳癌患者年輕化
北市新生兒 即起免費心臟篩檢
保健優概念 防兒童蛀牙 新北市4月看牙免掛號費

醫藥新知
 
急診一床難求 台中榮總最塞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健保署統計,全台急診最壅塞的醫院是台中榮總,其次為台大醫院,分別有百分之九、百分之七的急診患者得在診室等兩天以上,才能住進病房。

全台每天約有一萬八千人掛急診,許多醫學中心急診人滿為患,許多病患得忍著病痛,躺在走廊等病床,陪病家屬也痛苦不堪。

健保署統計,去年急診人次為六百八十六萬人次,較前年少卅二萬人次,醫學中心急診患者也較前年少了十二萬人次,卻仍有一百八十三萬人,其中有百分之三點八、五萬八千多名病患,被迫在醫學中心待床超過兩天,才能入住病房。

健保署依滯留急診逾四十八小時來計算待床率,全台急診最易壅塞前五大醫院,分別是台中榮總、台大、高雄長庚、林口林庚和花蓮慈濟醫院。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林阿明表示,今年初提撥十億元來提高急診診察費,希望各醫院增聘急診人力,提升急診品質。

林阿明舉林口長庚醫院為例,該院的全年急診量高達廿萬人次,待床率一向名列前茅,但經健保署輔導後,滯留急診二天以上的比率由百分之七降為百分之五點六,不像以前那麼塞了。

林阿明說,健保署前年五月推出「急診品質提升方案」,鼓勵醫院積極治療重症患者,並努力轉出輕症病人,也已發揮功效。

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說,民眾普遍信賴醫學中心的治療,因此台大的急診患者較多,要等比較久;雖協助等較久的急診病患轉院,但若病人不願意,也不能違反他們的意願。

長庚醫院急診部主任陳日昌說,國內掛急診的病人約有三成屬於輕症,也就是一般感冒、拉肚子也掛急診,根本把急診當門診用;另一方面就是迷信大醫院,不管輕症、重症都往大醫院擠,即使醫院擴充病房,還是不敷使用。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表示,各大醫院急診壅塞已是老問題,他希望健保署應針對各醫院病床周轉率、病人出院準備、醫療品質資訊公開,及提供亞急性照護的衛星醫院,多管齊下,才能改善大醫院一床難求的困境。

 
糖尿病患低血糖 爆心肌梗塞
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聯合報
68歲婦人患有糖尿病,平時注射胰島素降低血糖,日前因打完胰島素後沒吃飯就去洗澡,被家屬發現昏倒在浴室,經診斷為低血糖而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成大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趙庭興指出,不論是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有致命危險。

這名婦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尿毒症,平常在晚餐前都會打10單位的胰島素,不過某日因打完胰島素後,沒進食就去洗澡,因血糖過低造成急性心肌梗塞而昏迷,經急診室醫師以高濃度糖水靜脈輸入,婦人才恢復意識。

趙庭興說,過去大家印象中,糖尿病高血糖是造成冠心症及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但低血糖也同樣會造成致命風險,除了代謝性昏迷,也會引發各種心血管併發症,例如心跳過慢或過快、心律不整,甚至心肌梗塞。

趙庭興特別提醒剛洗完腎的患者,由於洗腎後血糖通常會比洗腎前低,要隨時注意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若感冒、拉肚子造成沒胃口,容易有低血糖的情況。

成大醫師提出預防低血糖的方法,包括定時定量飲食、不要誤餐、隨身攜帶糖果或小餅乾、比平常食用多一點的鹽、胃口差時要將降血糖藥物減量甚至暫停使用。

成大醫院副院長蔡良敏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認為低血糖很可怕,就害怕降低血糖,他說,控制血糖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老人膽管癌 可動手術嗎?
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聯合報
Q:前幾天外婆嚴重黃疸,眼睛泛黃,媽媽連哄帶騙帶她到醫院,醫師從超音波發現外婆有膽管擴張現象,懷疑為膽管癌。請問,萬一證實是膽管癌,她老人家可以接受手術嗎?

A:一般而言,如果超音波掃描發現膽管擴張,必須進一步釐清是結石或膽管腫瘤。以台大的經驗為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例是結石所致,癌症或其他因素則占三分之一。

由於老奶奶已有黃疸現象,加上膽管癌好發60至70歲以上,建議及早接受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膽道內視鏡等影像檢查,以便確定診斷是否為膽管癌。

膽管癌長在肝臟裡面,屬於廣義的肝癌,在所有肝臟惡性腫瘤中,膽管癌不到一成。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的惡性腫瘤,與常見B型或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細胞癌不同。不過,醫界至今仍不清楚膽管癌的致病機轉,只是從臨床觀察及文獻報告發現,曾有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感染過肝吸蟲的病人,罹患膽管癌機率較一般人高。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膽管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除非是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膽管阻塞而出現皮膚黃、眼白變黃及茶褐色尿液等黃疸症狀外,當患者腹痛、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往往已到晚期,以致預後不佳。

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動脈栓塞療法在膽管癌的療效不佳,外科手術是膽管癌治療首選,但要看腫瘤生長位置,如果在門靜脈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由於附近密布血管及神經,手術難度相當高。若能幸運切除腫瘤,並維持膽汁順利從肝內膽管排出,可增加存活率。

諮詢/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主任郭建興

 
健康焦點
 
面對生死大關 癌末一路玩到掛
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聯合報
3年前在澳洲進修安寧療護與哀傷諮商時,訪談了喪夫的年輕護理師Sue。她的丈夫Sam是製酒師,43歲時診斷出大腸癌第四期後,雖有意積極治療,但對治療反應不佳,化療副作用讓他非常痛苦。與醫師促膝長談後,Sam決定只保留有助症狀控制的緩和性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定期回門診,盡量不住院。

Sam保的防癌險在他得知診斷時,便給了他一大筆理賠金。他與Sue討論後,決定拿著這筆錢去環遊世界,回診時間到了,就搭飛機回澳洲,治療告一段落,再繼續下一趟旅程。

我聽著Sue的敘述,非常吃驚,因為在台灣,保險理賠金大概會全部投入保健食品、自費藥物治療、看護費用或單人房的病房差額等,他們怎能這麼灑脫的捨棄能讓Sam延命的治療?Sue告訴我,她曾在癌症病房工作,了解癌症末期病人持續治療會發生的事;而Sam的父親與叔叔、表哥都是癌症患者,他曾協助照顧他們,親眼目睹過癌症病程進展到死亡的歷程。

在這樣的經驗背景下,夫妻倆決定捨棄頻繁住院治療可能延長的半年到一年的預估生命期,因為在癌症末期,雖然積極接受化療、標靶治療等,可以延長生命,但也表示這段時間會被疾病、治療囚禁在醫院,既然如此,他們寧可將最後的生命活得如煙火般,短暫而精采。

他們遵照醫師囑咐,規律返回門診接受症狀控制的治療,同時也幾乎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壯遊(可惜缺了台灣跟南極)。在Sam過世前一周,辦了盛大的慶生會,所有的親朋好友們都來參加,Sam一一與他們道別,並將愛妻交託給他的好友們。

Sue流著淚,嘴角卻微笑著告訴我,Sam過世前一天,他們在屋後花園共舞,Sam還喝了一小杯他最愛的紅酒,兩個人一起躺臥在最熟悉的暝床上。隔天清晨,他在摯愛的妻子懷中過世。

疾病末期,生活品質與生命長度往往無法兼得。若對於死亡與臨終顯得懼怕、排斥,恐怕會為了求生存,錯失了可以圓夢的黃金時期。如果「臨終時的選擇」是一個日常中如「聚餐吃什麼?」的話題,我們便不會因為對誇大的死亡恐懼,或對於醫療科技有過高期待,而用盡努力想要逃避死亡,使臨終者難以善終。

讓死亡「如常」?您可以:

●每天訂個固定的時間(如晨起梳洗時、通車上班時)想一想:「若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什麼是我一定要完成的事?」在今天努力完成這個「心願」。

●在與家人、朋友聚餐時,試著提出這個話題:「當我病得很重,行動受限,只能依賴別人照顧時,我想得到怎樣的陪伴與照顧?」

●有機會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親友時,可以問問病人「住院的心情如何?」認真傾聽他的感受,也想想「如果生病的是我,我會…」

這些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會讓人嚮往死亡,只是生活中的思考練習,讓人皆有之的死亡恐懼如實而不誇大的存在。

常常在腦中預演這些課題,並與家人、朋友分享交流,只要我們願意多了解、多接觸,就能在面對生死大關時,泰然處之,做出最好的決定。

 
多吃養體力 抗癌才夠力
陳姿樺/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聯合報
張先生前陣子檢驗出有癌症,他和太太積極收集了許多「抗癌方法」前來諮詢,但許多網路流傳的偏方,真的有益嗎?罹癌之初,患者即將面對癌症療程,建議一定要「吃得比以前多更多」。

癌細胞就像是一群突然來家裡占地為王的土匪,食物要等他們吃剩才會輪到其他人。在援軍(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救援前,若食物準備不足,反而是自己先沒體力了,這對化療和放療的療程不利。

●癌友飲食要注意以下三點:

1.準備體重計,維持,甚至增加體重

患有癌症已是高消耗能量的狀態,加上有些患者在治療期間會有胃口不好、食欲不振、反胃惡心等阻礙進食的狀況。若體重持續減少超過10%,即為惡病質,不利於治療。搶在治療前及治療中的黃金期補充足夠熱量,相對重要。

有偏方建議僅以新鮮蔬果(汁)作為整日飲食來源,但除了熱量無法達標,所得的熱量以果糖(單糖)為主,也因為只攝取蔬果,容易缺少六大類食物中的五穀根莖類、肉魚(黃)豆蛋類、油脂類、奶類,造成醣類、脂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素攝取不均。

部分病友會在治療期間購買一些單體營養素作為補強,例如麩醯胺酸(胺基酸之一,對黏膜組織修補有幫助)。但在熱量攝取不足狀況下,身體會將麩醯胺酸分解成熱量來源,而非原先預期的功效。建議,若充分攝取六大類食物後,體重仍持續減少,可補充均衡管灌營養品以增加熱量攝取。

2.只吃熟食、蔬果需剝皮

治療期間為了避免感染,建議食物確實煮熟,不要生食。若煮熟超過2小時後,再次食用前需徹底加熱。每個人病程不同,若有個別問題,建議詢問醫護人員。

生食的定義包括生魚片,五分或八分等未熟的帶血牛排,無法或難以削皮的蔬菜、水果。建議無法或難以削皮的水果,可先用熱開水燙過或暫停食用,例如:小番茄、草莓等。

另外,建議進食前思考:食物從何而來?若從外面買來,需注意店家環境是否清潔、食物陳列表面是否有覆蓋或與外界隔離;煮熟的食物是否擺放過久?如果不是現煮現吃,建議吃之前再次加熱。

3.不自行服用保健食品或中草藥

保健食品多以抗氧化、增加細胞免疫力或促進精氣神等為號召,平時或許可作為保養,但化學治療時若自行服用保健食品,反而會降低化療成效。

另外,自行熬煮或外購的漢方中草、補藥,組成成分不一,也可能干擾化療藥物,建議在治療期間暫停服用。

癌症已非過去所認知的絕症,若有這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早就醫,若有其他飲食相關問題可與您的營養師討論。

 
23歲 乳癌患者年輕化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已經突破一萬人,且乳癌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醫師分析,原因除了近年來乳癌篩檢逐漸普及,年輕女生也更有警覺性。阮綜合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醫師洪國禎說,有名30歲不到的女性,因為同事罹患乳癌,到醫院篩檢、追蹤,結果半年不到,也發現自己罹乳癌第一期,治療後已恢復健康。

台灣乳癌患者年齡多集中在45歲到55歲間,發生年齡已經比西方國家提早10年,最近卻有愈來愈多35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約占10%左右。乳房外科醫師、阮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施昇良去年在高雄四季台安醫院統計發現,一年多來有172名女性發現罹患乳癌,平均年齡僅46歲,其中最年輕的4名患者,才23歲。

施昇良表示,他統計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間,該院共有936人接受乳房攝影或切片,結果確認有172名患者罹患乳腺癌;所幸有超過六成都是零期或一期,約有9成5的患者完成治療。根據統計,零期乳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99%,一期存活率也有95%。

洪國禎說,上述發現乳癌的年輕女性患者,最初接受超音波時並無病灶,僅乳房鈣化點較多,她每隔三個月就回院持續追蹤,每月經期後搭配乳房自我檢查,一發現右側乳房有特殊硬塊就立即回診,經切片檢查後確認是惡性黏液性癌一期,不需完全切除乳房,術後搭配電療及荷爾蒙治療,並持續追蹤。

洪國禎建議,女性35歲起應每年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到50歲間搭配乳房攝影,50歲後則以乳房攝影為主,「要把乳房檢查當成打預防針!」但更應落實每月自我檢查,一摸到硬塊就立刻就醫,以便早期確診。

 
北市新生兒 即起免費心臟篩檢
記者林志函/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北市的新生兒有福了。市長郝龍斌昨天宣布,即日起出生24至36小時的小寶寶,可在26家醫療院所免費做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篩檢,提早發現心臟是否異常,預估有2萬6千名新生兒受惠。

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小兒科醫師黃碧桃說,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篩檢除檢查心臟是否異常,還可測試肺部、腦部或敗血症。

北市去年起在12家醫療院所試辦篩檢,共5226名新生兒受檢查;其中,11名寶寶疑似是陽性個案,有3人確診罹患危急型先天心臟病,其他人則是肺部疾病。

衛生局統計,國內每千名新生兒就有1至2人罹患危急型先天心臟病,初期看似沒問題,返家才出現症狀,易缺氧、甚至死亡。

黃碧桃表示,多數有危急型先天心臟病的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需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外科手術矯正,每年約300至400名幼兒有此疾病。

26家特約醫療院所提供篩檢,可上網查詢(http://www.health.gov.tw/);新生兒若沒在特約醫院出生,也可在出生1周內攜健康手冊、出生證明,到聯醫婦幼院區免費篩檢,相關訊息可撥打1999轉7112洽詢。

 
保健優概念
 
防兒童蛀牙 新北市4月看牙免掛號費
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聯合報
一名小一女童幾乎沒在刷牙,導致滿嘴蛀牙且遲未就診,沒想到細菌跑進神經嚴重發炎,女童左臉腫得像「包子」一樣,牙醫師表示,「差一點就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衛生局統計,新北市去年小一學生的齲齒率高達56%,等於每2位小一生就有1個蛀牙。為減少學童蛀牙發生,衛生局4月與牙醫師公會合作,設籍新北12歲以下的兒童,到合作的140間醫療院所,看診免收掛號費。

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吳信忠表示,這名女童一直沒有刷牙習慣,日前校方免費辦理塗氟,女童一張嘴,竟整嘴蛀牙,她捧著已經腫成包子的臉頰,向醫師說,「牙齒痛好久了」。

吳信忠表示,女童的症狀相當嚴重,蛀牙已經蛀到神經裡,造成神經壞死,還感染到鼻竇,還好即時發現。去年也有位小一女童,同樣也是討厭刷牙,導致牙結石磨破口腔黏膜,女童因吃東西會痛,拒絕進食長,最後還造成腎臟發炎。

吳信忠表示,許多家長認為還沒換乳牙前,蛀牙沒有關係,反正換齒之後,蛀牙就會掉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因乳牙只會換20顆,臼齒長了就不會換。

一旦蛀牙沒有處理,細菌從蛀牙的傷口跑進神經管中,再跑進骨頭、軟組織中,很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最嚴重引發骨髓炎;另,蛀牙引發病症不會立刻出現,通常會趁著抵抗力差時併發,因此一定要定期檢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