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斑點星球人」 港台同樂會


【udn發燒車訊】與媒體合作,挑選重點車款試駕,以車主角度剖析車質與特色,讓你瞭解車壇新聞、動態。 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8/11 第40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斑點星球人」 港台同樂會
海福刀治攝護腺癌 傷口小不需輸血
新北12醫院「整合門診」 一次掛號看多科
簽個名 病患資料可跨院使用
嘔吐、發燒…竟是「空蝶鞍症」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 超越子宮頸癌
消滅肝癌 小心兩殺手伏擊
健康焦點 「腸」保健康 兩年做一次潛便檢查
吸菸36年老咳嗽 戒菸貼片助戒
口腔癌、大腸癌 病從口入

醫藥新知
 
「斑點星球人」 港台同樂會
記者吳佳珍、曾增勳/綜合報導/聯合報
罹患先天性巨型黑色素痣的「琪琪」,可愛模樣引起國人注意,「琪琪爸爸」楊志強昨天發起「斑點星球人二○一四同樂會」,共廿七個病友家庭齊聚。專程來台的香港痣友「墨寶」說,希望痣友勇敢活出自我。

楊志強說,琪琪出生就帶著巨型黑色素痣,分布在左臉、右手臂到手指、背部。雖然身體功能、血液循環不受影響,但琪琪皮膚乾燥,黑痣處排汗功能差,容易發癢抓傷,且需要長時間吹冷氣,但冷氣又使她皮膚更乾燥。

楊志強在臉書與痣友交流發現,痣友求學受到異樣眼光、被嘲笑,有人被誤為會傳染,因此希望「做一個交流的起頭」,在罕見疾病基金會協助及友人支持下,成立家族聯誼分享照顧技巧和交流。

根據統計,巨型黑色素痣盛行率約五十萬分之一,百分之七患者會惡化成皮膚癌。痣友希望將先天性巨型黑色素痣列入罕見疾病,放寬身心障礙證明認定,及納入居家身心障礙者用電優惠的補助範圍等。

「琪琪很幸運了,黑痣沒有長在五官。」楊志強昨天感恩地說,他計畫暑假過後要讓琪琪接受植皮等手術,預料將帶著女兒一起走過一段辛苦的路。

香港痣友墨寶說,他看到「琪琪爸爸」臉書後,專程來台參加斑點星球人同樂會,香港痣友不多,他視痣友如同家人,因為他感受黑色素痣友從小遭遇異樣眼光,他希望痣友分享生活經驗,勇敢活出自我。

 
海福刀治攝護腺癌 傷口小不需輸血
採訪整理/記者黃文彥/聯合報
Q:聽說有一種刀可以治療攝護腺癌,割除癌細胞,這種刀會很痛嗎?跟傳統手術有何不同?

A:在攝護腺癌治療上,確實有一種「海福刀」可用來治療癌症,這是從歐洲開始使用的微創手術,目前包含三總、馬偕、國泰、彰基等醫院都可施行這種手術。

其實海福刀不是一種真正的刀,而是英文縮寫HIFU的中文簡稱;從英文全名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可發現,海福刀其實是一種超音波(ultrasound),中文全名應是「高能聚焦超音波」。

海福刀利用高能量聚焦的超音波,直接將標靶區域的癌細胞溫度瞬間上升到攝氏90度左右以破壞腫瘤組織;有別氬氦刀冷凍療法以低溫殺死癌細胞,海福刀則以高溫達到治療效果。

海福刀之所以不是刀的原因,在於這種微創手術根本不用開刀,也幾乎沒傷口,換句話說,微創手術過程中不需輸血,是新穎治療攝護腺癌的方法。

海福刀可精準定位,保留男性陰莖勃起所需的神經,也不像傳統根除手術可能有性功能障礙問題。

其實海福刀不僅應用在攝護腺癌治療,同樣原理在大陸也曾用來治療膀胱癌、肝癌等癌症。由於這台儀器造價不菲,高達數億元,目前採用醫院都與廠商以合作案進行。

海福刀主要針對不適合接受根除手術或不願意開刀的病人,因無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約30萬元,龐大醫療費用是海福刀最大限制。

另外,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海福刀微創治療,因海福刀精準定位特性,癌細胞越小、無轉移擴散是最佳治療時機,否則癌細胞一旦太大或轉移,即使再多「刀」也無能為力。

海福刀也有後遺症,醫師施作前會配合經尿道的攝護腺刮除手術,避免尿道狹窄機率。

諮詢/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查岱龍

 
新北12醫院「整合門診」 一次掛號看多科
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聯合報
三高、慢性B肝患者陳姓老翁,幾乎天天就醫,一周整療所有病痛「一輪」,耗時又耗錢;新北市衛生局發現全市數萬患者為此困擾,大力推動整合門診,解決多科就診、多重用藥、重複檢驗等醫療資源無效利用的問題。

85歲陳姓老翁說,病痛困擾20餘年,醫院還沒開,他已在門口排隊,每天至少花5小時就醫,還要子女陪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都下降。

衛生局配合衛福部試辦政策,要求轄內醫療院所整合內部,推出「整合性醫療門診」,新北已有12家醫院配合,包含市立聯合醫院、恩主公醫院、雙和醫院、耕莘醫院、汐止國泰醫院、亞東醫院、新店耕莘醫院、衛福部台北醫院、樂生療養院、新泰綜合醫院、新北仁愛醫院、同仁醫院。

新北聯合醫院家醫科主任詹益優表示,整合門診也能減少醫療資源濫用,若患者因腰酸背痛看骨科,拿到減緩痠痛的藥,隨後又看感冒拿到止頭痛的藥,兩者都有止痛效果,醫師若未提醒,患者都服用後恐造成身體負擔。

詹益優說,整合門診分為特殊疾病三高、身心疾病等的整合,以及多病同醫院就診整合,像同時需要不同科看診的患者,將由家醫科擬定治療計畫,協助患者一天內看診完畢;單日看診的醫師,也能看到其他科醫師開的藥單,以防重複用藥。另外,也只要一次的掛號費、一次部分負擔。

詹益優表示,整合門診目前適用看診次數高的忠誠病人,現階段若以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的成效,列為照護對象,平均每人每月已減少14%以上的就診率。

 
簽個名 病患資料可跨院使用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民眾就醫最麻煩的事情之一是相關的檢查都要重新來一遍,衛生福利部推動電子平台,只要加入平台的醫院,經民眾簽署同意書,即可跨院調取血液檢查、X光、門診用藥等紀錄。民眾可主動詢問,別讓權利睡著。

各醫院目前都陸續推動電腦化,但項目不一,以成大來說,只要民眾曾在成大就醫,轉往他院後,都可透過網路,調取曾在成大接受的血液檢查、X光、電腦斷層、門診用藥紀錄等。而現正在進行的則是出院病歷摘要,即民眾不必再另花錢申請病摘,即可透過網路調取,方便他院的醫師追蹤病情。

成大醫院護理督導長洪麗娟表示,成大推動電子化已有一段時間,考慮到保護患者的隱私權,任何資料調取都需由患者簽同意書後,才能調閱。

民眾就醫常有的經驗是即使剛做過相同的檢查,轉換醫療院所後,仍然要重新再來一次,不僅麻煩耗時,也浪費健保資源。電腦化後病患雖然可向原醫院申請,把原有的資料燒進光牒中,但仍要多跑一趟,無法隨時調取。

洪麗娟表示,健保局原有意將相關的資料,建入健保卡中,換醫院仍能隨時讀取,但考慮到病人的隱私可能外洩,尚未具體推行;但如果醫院已加入衛福部的電子資訊交換平台,醫事人員即可憑醫事人員IC卡及病人同意書,調取相關資料。目前全台各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等,幾乎都加入平台,但民眾利用率不高。

 
嘔吐、發燒…竟是「空蝶鞍症」
記者周毓翔/新莊報導/聯合報
新北市一名男子日前身體不適,連續好幾天嘔吐、發燒,以為自己得腸胃炎,結果醫師卻發現男子患的竟是罕見疾病「空蝶鞍症」。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鴻安表示,這種病初期症狀類似腸胃炎,若疏於治療,可能會引發癲癇,嚴重者甚至可能喪命。

39歲的李先生,前陣子連續好幾天嘔吐、發燒,跑去醫院急診室就診,起初被認定為一般腸胃炎,但林鴻安看了李先生的抽血報告,發現血中的鈉含量低的離譜,李先生以為是長期吃的比較清淡所致,林鴻安不敢大意,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李罹患罕見的空蝶鞍症。

林鴻安指出,人類腦部的蝶鞍部有負責全身內分泌調控的腦下垂體,空蝶鞍症指的是蝶鞍部的腦下垂體因外傷、發炎、腫瘤壞死、放射線治療、出血後所造成的正常組織消失,連帶造成許多腦下垂體賀爾蒙低下,常見症狀有疲倦無力、噁心嘔吐、性功能異常和血壓降低。

空蝶鞍症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誤以為是慢性疲勞或一般的腸胃不適。林鴻安說,治療方式就是定期補充不足的賀爾蒙,但由於毀損的腦下垂體不太可能再修復,患者得終身服用荷爾蒙控制內分泌,將來在治療其他疾病時也必須告知醫師調整藥物的荷爾蒙劑量,以維持生體的正常機能。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 超越子宮頸癌
記者詹建富/高雄報導/聯合報
醫師指出,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台灣第一大婦科癌症,也是發生率增加最快的婦女癌症。

停經婦女若持續陰道出血,千萬別以為是「回春」現象,應立即就醫治療。

由聯合報與高雄長庚醫院舉辦的「癌症及健康論壇」,昨天進入第二天議程,吸引民眾及不少醫師的「病人粉絲」捧場,現場發問躍踴,甚至比在診間提問更為仔細 。

高雄長庚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吳貞璇昨天指出,政府大力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發生率逐年下降,但由於飲食西化及少子化,國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越子宮頸癌和卵巢癌。

吳貞璇表示,除了乳癌,婦科癌症中,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分占女性十大癌症第六、七及十名。

衛福部統計,從公元兩千年到二O一O年間,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近五成,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成長百分之八十二點三,遠高於乳癌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八,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上升比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新增一千七百多例患者。

高雄長庚婦產部副部長許德耀說,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除了西化飲食造成肥胖,也與少子化有關,不婚及不育的女性增加,但女性沒有懷孕,卵巢就持續分泌動情激素刺激子宮,進而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癌。吳貞璇也指出,肥胖患者有較高的不孕傾向,加上皮下脂肪較厚,持續刺激女性荷爾蒙,因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也容易伴隨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

醫師提醒,停經前經血量增加、經後出現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僅不到百分之五的病人沒有症狀。

吳貞璇提醒,熟齡婦女,若停經後仍有不正常且持續的出血,千萬別以為是「回春」,應請醫師安排相關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消滅肝癌 小心兩殺手伏擊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九九四年,在B型肝炎還沒有抗病毒藥物可治療的年代,「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等醫師成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宣導肝病防治。昨天肝基會過廿歲生日,執行長楊培銘樂觀估計,消除肝癌,指日可待。

過去廿年,肝基會足跡遍布全台與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偏鄉,醫師與志工走過的里程數,可繞行台灣一百七十七圈。昨天副總統吳敦義、衛福部長邱文達、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與廿名病友代表為肝基會慶生。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許下心願,希望下一個廿年,可以消除國病。

高齡八十歲的楊先生,回憶起廿三年前被診斷出罹患肝癌的那一刻,直說當時肝癌無藥可醫,一度想要放棄,最終信賴醫療挽回一命,他拒絕服用來路不明藥物。

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肝癌排名第二位;平均每六到七名成年人就有一名B肝帶原者,而台灣B肝患者得肝癌機率是一般人一百倍,八成五的肝癌與B、C型肝炎有關。

但目前B型肝炎疫苗已全面接種,治療B肝的抗病毒藥物有四至五種,至於C型肝炎,也成功研發出口服藥物,消滅肝癌幾乎只剩下最後一哩路。楊培銘預估未來廿年內,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肝癌可望根除,更該注意的是肥胖與酒精造成的脂肪肝與酒精性肝炎。

國內目前仍有兩百多萬名B肝帶原者、四十多萬名C肝炎帶原者,超過半數帶原者沒有定期追蹤篩檢。楊培銘表示,肝炎沒有症狀,很多帶原者不覺得對生命有威脅,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帶原者定期篩檢,避免走向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許金川昨天開玩笑表示:「有人說肝基會廿周年要捐廿萬元,肝基會若滿一百年,就可以獲得一百萬元捐款。不過,肝病如果一百年後還沒消滅,宋老師(宋瑞樓)可能會打我屁股。」

 
健康焦點
 
「腸」保健康 兩年做一次潛便檢查
記者宋柏誼/豐原報導/聯合報
62歲的吳翊紅教音樂、生活單純,她母代父職養大2名兒子,因工作忙碌、沒空生病,年初健檢發現大便有潛血反應,進一步檢查發現大腸瘜肉且已4公分,手術後,日前擔任衛生局抗癌大使,幫助宣傳篩檢。

吳翊紅說,剛開始無法接受大腸病變需手術,因為之前每2年都會接受大便潛血檢查,也都正常,平日沒便秘或大便色澤變黑等情況,肚子也沒鼓鼓的,年初她到衛生局接受潛便檢查,發現有異,又到大醫院才發現大腸內長約4公分瘜肉,把腸道塞住,接受手術處理。

她說,手術後護理人員細心解說讓她稍稍放心,也改變飲食、少肉多菜,現在已恢復健康;她也用自身例子分享給親友,提醒大家注意大腸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今年1到6月,台中市確診瘜肉有1793人、確診罹癌126人,某些大腸瘜肉由小變大,之後會變化成大腸癌。

台中市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說,平均每37分鐘就發現一名大腸癌,主要是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食物纖維攝取量少,加上國人喜歡油炸食物、少運動,呼籲50歲以上民眾每2年到醫做療院所做一次免費大腸潛便檢查。

 
吸菸36年老咳嗽 戒菸貼片助戒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聯合報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牙醫師阮增耀,是36年的老菸槍,去年他覺得自己猛咳嗽,下定決心戒菸,在戒菸門診張賢政醫師的協助下,順利戒菸,如今已超過1年,阮增耀覺得戒菸好處多多,擔任羅東博愛醫院戒菸大使,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阮增耀說,他以前最多一天要抽上30多根菸,6年前曾經想戒菸,每天少抽5根,結果效果不好,只維持40天,這項「戒菸任務」就告終結。

去年冬天他因為感冒,覺得自己胸口不適,老想咳嗽,看完醫生後,他心念一轉,決定戒菸。於是透過戒菸門診張賢政醫師協助,提出「一次戒斷」的建議,利用戒菸貼片和口香糖協助,「說戒就戒」。

他在戒菸第2周後回診,檢測呼氣一氧化碳濃度,檢測值從28降到3,才1周的時間就看到了成效,讓他很高興,更堅定戒菸的決定是對的,也撐了1年多。

「我真的一根菸都沒抽!」阮醫師說,戒菸帶來的好處多多,身體變健康,體力、肺活量都變好,有趣的是,病患也增多了,「因為以前總有病患忍受不了我身上的菸味!」後來才知道原來菸的臭味這麼重。

羅東博愛醫院的戒菸門診戒菸成功率很高,有4成左右,阮增耀醫師變成「戒菸大使」;戒菸門診張賢政醫師也建議有意戒菸的民眾,多尋求家人力量支持和醫師專業協助,而且菸品越來越貴,戒菸可省下開銷。

 
口腔癌、大腸癌 病從口入
記者詹建富/高雄報導/聯合報
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簡志彥引用國民健康署資料,國人口腔癌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他提醒國人務必戒除檳榔,以降低口腔癌危機。

高雄長庚胃腸肝膽科系主任邱逸群說,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是韓國的一點五倍、日本的二倍,國人若要遠離大腸癌,應減少食用高脂肪、高油炸食物,且要多運動。

簡志彥和邱逸群都強調,口腔癌或大腸癌屬於典型的「病從口入」,兩種癌症在國人十大癌症的新增人數及死亡率都不斷竄升,其中大腸癌是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排行第三位的癌症;口腔癌發生率排行十大癌症的第六位、死亡率第五位。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全球口腔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其次是印度;簡志彥表示,台灣卻是口腔癌死亡率最高國家,每十萬人口有卅一人因此死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