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姊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 兄弟大腸癌風險高


【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8/26 第406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健康焦點 姊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 兄弟大腸癌風險高
健康知識屋/大腸癌二期 化療或吃標靶藥?
保健優概念 鼠體培育出胸腺 替代器官移植有望
以為青春痘! 亂擦藥 紅疹蔓全身
動脈藏「炸彈」! 昏倒才知腦有瘤
健康你我他/心事化為文字 走過無常幽谷

健康焦點
 
姊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 兄弟大腸癌風險高
黃寬仁/林口院區婦癌科主任/聯合報
罹患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婦癌患者,其家族中的男性得到大腸癌風險可能較高。臨床發現,乳癌、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有家族群聚情況,建議家族中二親等有兩個以上罹患這三種癌症之一的人,應提早至40歲開始接受乳癌、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篩檢。

門診曾收治過兩個家族,家族中有多名成員罹患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其中一對50多歲的同卵雙胞胎姊妹,一年內相繼罹患子宮內膜癌,詢問發現這對雙胞胎還有一位姊姊,同時罹患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已不幸病逝。

另一位子宮內膜癌患者,則是家族中有兩位兄長先後罹患大腸癌,這三位病患因為家族基因導致罹癌,所幸發現得早,目前恢復情況十分良好。

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多與荷爾蒙有關。癌症發生多是偶發性的,除了與基因有關聯,環境、生活習慣也都有很大影響,子宮內膜癌就與未生育、不孕症、停經年齡太晚、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子有關,因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罹癌危險因子也是預防癌症很重要的一環。

利用基因檢測癌症,目前仍缺乏有效及準確工具,因此定期篩檢才是避免癌症危及生命的最好、最經濟方法。

家族二親等中,若有兩位以上成員罹患大腸癌、子宮內膜癌或乳癌,就應提早至40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大腸鏡篩檢;針對子宮內膜癌,則需接受陰道超音波篩檢;針對乳癌,則需接受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病灶,治癒率也會提高。 (記者楊欣潔整理)

 
健康知識屋/大腸癌二期 化療或吃標靶藥?
記者施靜茹整理/聯合報
Q我母親檢查患有大腸癌第二期,聽說標靶藥物可以延緩病況惡化,她是否應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會比較好,或接受化學治療藥物就夠了?

A標靶藥物就像巡曳飛彈,能針對特定目標發動攻擊;它能鎖定腫瘤,殲滅並抑制腫瘤生長,例如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以抑制血管增生,讓腫瘤無法獲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也因此,大腸癌的標靶藥物能避免傳統化療將好壞細胞統統殺掉而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掉頭髮、血球抑制等;不過,有的標靶藥物仍可能有腹瀉、出疹等副作用。

由於標靶藥物費用不低,目前健保只對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提供12周的標靶藥物治療給付。並視腫瘤基因型態、患者是否有高血壓等條件,在兩種標靶藥物中擇一使用;同時剛手術切除大腸癌腫瘤的一個月內,也不適合用標靶藥物。

當第四期患者使用了12周的標靶藥物,醫師可評估患者的腫瘤指數是否下降、肝轉移腫瘤是否縮小的影像學報告,向健保申請再進行12周標靶藥物治療。但前提是,前12周必須看到療效,才能再申請後12周療程。

某些時候,患者最好同時接受標靶和化療藥物,以增加療效。目前臨床建議第一期大腸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即可,不必化療,因為加了化療,在臨床統計上並未看出具體療效。

第二期患者中,若有腫瘤破裂、腸阻塞或腫瘤侵犯周邊組織等危險因子,一般建議接受化療;第三期及第四期患者,也最好接受化療。

諮詢╱台北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啟栓

●「癌症@健康知識屋」系列本周將告一段落,更新的內容,敬請期待。

 
保健優概念
 
鼠體培育出胸腺 替代器官移植有望
綜合報導/Upaper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說,已首次在老鼠體內培育出完整且功能齊全的人工器官─胸腺。專家們說,雖然成果令人鼓舞,但距人類臨床治療還要好幾年。

科學家將小鼠胚胎細胞基因的重新編碼,在小鼠體內培育出功能齊全的胸腺。BBC報導,研成果可能為替代器官移植鋪平道路。

這與去年的另一個科研壯舉類似,當時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人類大腦,且大腦和9周的胎兒發育相同。

胸腺是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位於心臟附近,負責生產在免疫系統中扮演主要角色的「T細胞」,作用是對付感染。

不過科學家說,在這項研究從動物移向人類的臨床治療前,仍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

 
以為青春痘! 亂擦藥 紅疹蔓全身
記者趙容萱/西屯報導/聯合報
台中市1名17歲高中男學生,半年前胸前起紅疹子,以為是青春痘,自行擦藥,半年後紅疹蔓延全身,並出現膿包、皮膚疼痛,經向醫院皮膚科求診,確診為全身性表淺性黴菌性毛囊炎,治療2周後改善。

台中市澄清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書賢建議,民眾平時保持皮膚乾爽,不要過度清潔皮膚,以免破壞皮膚正常皮脂,讓細菌趁虛而入;皮膚出現異狀,應由皮膚專科醫師確診後,對症下藥。

這名男學生說,半年前,他在胸前發現零星紅疹,以為是青春痘,買了滅痘藥膏擦了一陣子不見好轉,花錢到醫學美容診所治療青春痘,但紅疹卻愈來愈多,他害怕極了,才到醫院皮膚科求診,此時已全身長滿紅色疹子,又癢又痛。

男高中生就疹後全身幾乎都長了紅疹,以脖子和前胸最嚴重,紅疹密密麻麻,並有膿包現象,起初懷疑是自體免疫性皮膚炎,經抽血和皮膚切片化驗,證實是黴菌侵入毛囊,由顯微鏡下觀察,在毛囊裡發現了皮屑芽孢菌的孢子。

林書賢說,皮屑芽孢菌是一種與人體正常共生的黴菌,通常存在於人體皮脂腺分泌較多的部位,當量少時可以與人們和平共處,但當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時,皮屑芽孢菌會迅速增加。

他指出,正常的皮脂具有保護皮膚的作用,過度清潔皮膚,反而造成皮脂腺的分泌更加旺盛,提供皮屑芽孢菌增生的機會,專吃皮脂的皮屑芽孢菌會大量滋長,就會造成毛囊發炎。

經外用及口服抗黴菌藥雙管齊下後,症狀2周後已有明顯改善,紅色疹丘已消失,僅在皮膚留下色素沉澱,醫師表示,再過幾個月後男高中生皮膚就能恢復正常。

 
動脈藏「炸彈」! 昏倒才知腦有瘤
記者宋柏誼/大甲報導/聯合報
劉姓婦人在家突昏迷,送到醫院後,檢查腦內有兩顆動脈瘤,手術完成後,病人卻無法正常講話,呈現失語症情況,醫生表示可能是因腦血管痙攣造成,後來把腦內積水引流,就可順利說話了。

51歲的劉姓女子做家事做到一半,被家人發現躺在浴室,檢查後發現劉女的左前腦、右後腦各有一顆動脈瘤,院方趕緊動夾除手術後,劉女意識清楚,卻無法說話,讓家屬非常緊張,以為是中邪。

神經外科醫師柯宗柏研判,可能是因血管攣縮造成語言神經受損,經過2個月高壓氧、語言復健治療,利用引流管做分流手術,劉女終於恢復說話。

柯宗柏說,動脈瘤是潛藏在顱內的不定時炸彈,通常若無明顯症狀出現,是無法自我察覺的,往往都是因動脈瘤破裂出血,出現頭部劇烈疼痛、視力模糊或喪失、低血壓、頸部僵硬或疼痛、昏迷等情形時,到醫院檢查才發覺。

童綜合醫院呼籲,若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等情形,要盡速就醫;尤其有家族史、高血壓、頭部受過外傷者更需特別警覺注意。

 
健康你我他/心事化為文字 走過無常幽谷
鄒惠蓉/台北市/聯合報
那年二弟和我去墾丁爬山,回程到海邊浮潛戲水,因好奇借來別人的呼吸管,卻不會使用,因此嗆鼻溺斃,19歲的年輕生命,驟然消逝。

這個意外讓我心碎,活生生的人跟我出門,變成一具冰冷屍體。身為姊姊我難辭其咎,對不起父母,從此憂鬱如影隨形;雖然有求醫治療,但陰霾老是籠罩心底,無法連根拔除,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不斷尋求解決方法,經過幾次團體諮商課程,找到一條對我有用的途徑。

心理治療分很多種方式,音樂、畫圖、寫字,每次活動中,當我把心中的不安透過文字表白後,就感覺人變得輕鬆,於是我開始寫信給弟弟,敘述他離去後我所面臨的困境,尤其不敢和媽媽多說話,因為說什麼,都無法改變殘酷的事實,不管任何彌補,都難解白髮送黑髮的痛楚。

養成把心事寫出來的習慣後,那種椎心如針刺的痛,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漸漸明白,意外不是我造成,無常永遠比明天先來臨,我要更珍惜圍繞身旁的家人,而不是沉淪在悲傷中,反而讓他們為我擔心,停止無謂自責,好好生活,才是最佳處事態度。

時間是良藥,想念二弟之餘,我勇敢和母親聊起過往點滴,沒想到豁達的母親早已把弟弟的過世昇華:「他早早去做神,贏過咱們在世間艱苦」,這句話助我走過傷痛的黑暗,回到光亮那一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