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景仁.蔡惟全醫師 雖然高血壓的發生與遺傳基因有關,但環境因素也扮演關鍵角色。根據調查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盛行率逐年增加,預估從2000至2025年,高血壓人口將增加60%。高食鹽、高油脂、高熱量、低鉀、低鎂、低鈣的飲食習慣,加上工作壓力、缺乏運動的生活形態,導致肥胖、胰島素抗性、還有人口老化等問題,都是造成高血壓發生率不減反增的重要環境因素。 現代人的高血壓與吃重鹹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根據臺灣的研究,吃重鹹者比輕淡口味的人高出2.43倍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鈉攝取過多,循環血量增加,交感神經增強,導致血壓攀升。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試驗研究也都顯示,降低食鹽量可以使血壓下降,每日限制鈉攝取量低於2.4克,即食鹽每日低於6公克,可降低收縮壓2∼8 mmHg,同時也可下降25%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如果能將鈉限制在1.5公克以下,血壓下降的幅度將會更明顯,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也會更低。 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日常飲食應減少大量使用油脂的烹調方式,例如油炸、大火快炒,同時食用油的挑選也很重要,建議以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例如橄欖油、沙拉油、葵花油、芥花油、葡萄籽油、苦茶油等都是較健康的油脂選項,但仍必須適量使用。惟要注意的是,包括棕櫚油、椰子油不同於一般植物油,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較高,使用上必須更為小心。 另外,糕餅、酥皮等加工食物多含有反式脂肪,這是由液體的植物油經過氫化過程所煉取出的固態油脂所特有的成分,由於人體無法自行代謝,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將逐漸累積在血管之中,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機會。此外,也應限制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蛋黃、魚卵、烏魚子、魷魚、紅蟳、蟹膏等,每日膽固醇攝取量宜低於300毫克,以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從臨床角度上來說,口味重鹹的人,也常是降血壓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有效降低血壓的關鍵原因,因此高血壓病人即使已經開始服用降壓藥物,也應該儘可能控制食鹽攝取量,每日不超過6公克的限制。 而高油脂飲食因熱量攝取過多,若缺乏運動,身體便會堆積脂肪,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抗性,引起血壓升高,造成所謂代謝症候群。同時食用過多油脂,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在體內會製造更多膽固醇,引起動脈粥狀硬化、提升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無庸置疑地,吃得油膩不但會造成高血壓,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