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榮基 台灣醫界本來已經內外婦兒「四大皆空」,去年更因台大醫院急診招收住院醫師,只有一人報名,而進入「內外婦兒急診科」五大皆空困境。醫界擔心,急診人力吃緊,乃至原來的四大基礎科人力流失,恐使醫療品質降低,疏失與糾紛的風險升高,這些科的醫師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人力流失的惡性循環,將使我國的醫療全面崩盤!新一代的學子紛紛轉向工作壓力少、醫療糾紛少、收入比較好的「美容科」、牙科乃至獸醫科。因此醫界自嘲「救命不如救醜,醫人不如醫狗!」這五大科不但招不足人力,而且進來一年內又大量流失到「美容科」或其他小科,甚至還有人受不了持續的壓力,「自己每天都擔心受怕,不知哪一天會捲入醫療糾紛,吃上官司。」而改行去了。今周刊去年11月7日報導「消失的醫生」,絕非危言聳聽。該刊分析:「醫療糾紛不斷」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前年被經濟學人評定為世界第二名的台灣醫療,會走到這樣的絕境呢?歸根結底就是我國的「責難文化」,凡事先問是「誰?」一定要找出個犯錯的人來懲罰,以儆效尤。但是這種處罰的文化,只有使錯誤的真相被掩蔽或模糊化,無法找到修正做法,預防錯誤再發的機制。我國已經形成「以刑逼民」的醫療糾紛處理方式,才會造成上述台灣醫師犯罪率世界第一的不幸後果。而最常面對重症的五大科,又是醫療糾紛最多的科別,更會驅使年輕醫師選擇趨吉避凶,紛紛改選較安全的科別。 從前飛機事故頻傳,為了確實尋找事故失誤根本原因,避免飛行員不敢據實申報檢討,國際飛安界乃改變心態,揚棄責難文化,改成不責難文化,不罰飛行員,凡事不問是誰(WHO)?只問為什麼(WHY)?終於逐漸提升飛行安全,根據飛行安全基金會的資料,現在飛機失事機率是三百萬分之一。而醫療疏失的機率卻是三百分之一! 歐美先進國家,尤其是北歐四國,處理醫療安全,已經紛紛學習飛安事故與交通事故的無過失非責難的作法,讓醫療人員勇於也熱心於報告錯誤發生的事實,檢討根本原因,大家共同研究預防再發的方法,通告全體醫界遵行。讓醫療品質提升,醫療環境更安全,同樣的失誤,不再發生,不再有病人受害。至於醫療疏失受害的病人,則透過不究責不責難的精神,提供適當的補償。期待傷者迅速得到補償、救濟與撫慰。 筆者在民國80年調查全國醫療糾紛盛行率的研究後,就與研究團隊同仁提出上述原則的「醫療糾紛處理法」草案(82年健康世界叢書《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此一免責難的醫療糾紛處理法案,始終躺在立法院。最近終於看到衛生署勇敢的提出「生育風險補償機制」的試行辦法及「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希望可以獲得社會各界及行政院、立法院的支持,儘快付諸實施,並早日全面化。(本文將登錄於陳榮基部落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 (選錄自《健康世界》434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