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纖低脂+簡單生活 隨著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罹患糖尿病的人口逐日攀升。2009年,糖尿病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每10秒鐘就有1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 血糖高並不嚇人,也很好控制。但多數人對糖尿病的認識不夠深,有著錯誤的認知,以為只要沒有不舒服,就不需要控制血糖。其實當血糖調節能力降低,會一步步傷害血管、神經、視網膜、腎臟等,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屬於鯨吞蠶食型,它的破壞是一步步,漸進式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血糖的控制,就有機會擺脫糖尿病的威脅。 ◆糖尿病=富貴病,少吃動物性蛋白質 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50年前,糖尿病有另外一個名稱:富貴病,有錢的人比較有罹患糖尿病,為什麼?我麼簡單分析一下,50年前的有錢人,所喝的水,吃的青菜、水果,不是跟一般人一樣嗎?差別在什麼地方?只不過有錢人較少勞動,攝取較多的肉類。光是如此,就比較容易得到糖尿病,反觀現代的生活方式呢?餐餐大魚大肉,天天久坐不動,難怪糖尿病的罹患率,會比以往高出很多。我們甚至都還沒談到家禽、家畜有無殘留抗生素、生長激素,以及這些成分對人體的影響呢! 從西醫看「糖尿病」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是因為分解醣類的「胰島素」,分泌不夠或功能不全,無法被身體完全應用。針對糖尿病的治療,西醫多採取胰島素的補充,或給予降血糖的藥物。 通常此治療方式,會有立即效果,只是很難避免發生「低血糖」或「抗藥性」,還得終身接受醫療照顧。 從中醫看「糖尿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糖尿病」又稱「消渴症」,是功能性下降所導致,要治療消渴症,一定要找出原因。中醫認為,「消渴症」是體內津液所引起的燥熱旺盛,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外來因素,也可能是內在臟腑產生病變。 引起消渴症的兩大主因:「食火」和「情志」。食火,簡單而言是「飲食結構失調」,從現在的飲食方式來說,天天吃下大自然不存在的油炸食物,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同時缺乏蔬果等高纖維質食品,容易引起便秘,腸內長久囤積的各種毒素,經大腸吸收後,送到肝臟解毒,又再增加肝臟負擔,「肝火旺」就容易口渴。 情志方面,人有七情六慾,所有的情緒,都會影響器官的正常運作,例如緊張時可能會胃痛,所以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天天情緒不穩定,當然會傷肝,讓肝火更旺,口渴現象更明顯。 中醫主張透過「調理」來改善消渴症,以下為3大原則。 1.別輕易動怒,維持情緒的穩定,以免內臟過度內縮 「情緒」、「壓力」和所有慢性病皆有關係。不良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加重病情。 2.均衡飲食 飲食均衡,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不同營養素,都能發揮「控制血糖」的功能。例如礦物質有助於控制血糖;膳食纖維能幫助維持理想體重,促進胰島素作用;維生素B群能維持體內代謝正常。 3.少吃動物性蛋白質 糖尿病患者人口,隨著經濟的發展等比成長,人類在百年前,吃動物性蛋白質的機會不多,一般人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沒什麼機會得到糖尿病。反而是生活富足的現在人,攝取過量的肉類,才有高血糖的問題。現在肉類已是每天出現在餐桌上。這樣的飲食習慣,導致越來越多人罹患糖尿病。想要控制血糖,就要「少吃動物性蛋白質」。 ◆簡單生活,反璞歸真 糖尿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會引發血管病變,導致身體各部位的損傷,增加治療的困難度,這也是糖尿病棘手的原因。過去,除了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齡多在65歲以上。 近年來,糖尿病明顯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調查顯示,35歲以上的人,竟有超過30%的比例,開始出現「血糖代謝不穩定」的跡象,成為糖尿病的候選人,德國甚至有5歲兒童就罹患第二類糖尿病的案例。大家應該要正視『糖尿病已經大舉侵襲年輕人的健康』這個事實。 少活動、飲食西化、嗜吃甜食、遠離大自然、濫用藥物、壓力,是引發糖尿病的主因。建議大家應該學習著簡單生活,試著反璞歸真,別太依賴科技發明。在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高纖食物」能延緩腸道中的醣類被吸收,「低脂肪食物」可預防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避免葡萄糖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 在生活上,應把握「多動」的原則,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有樓梯就不搭電梯,並養成「天天運動」的好習慣,最好每日健走一萬步,為自己的健康做保固。 ~以上資料摘自《人體三通》吳世楠◎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