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素玲•黃伯超 為什麼會有基因改造食品? 人類過去一、二千年的傳統育種,主要針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基因做選擇而得到優良作物品種。這個過程通常要經過數代,甚至數十代的漫長時間,並且只發生在相近的物種之間。 1990年代生物技術漸趨成熟,生技學者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基因進行跨物種轉殖:把想要的存在某種生物體內的基因分離出來,先進行剪切、重組,然後將重組好的基因轉殖入接受者生物體,讓這個生物體具有新的生物特性。 例如將細菌的抗除草劑基因轉殖於大豆,產生具有抗除草劑特性的大豆;將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孢子的毒素蛋白基因轉殖入玉米,產生抗蟲玉米。這種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的相關技術,稱為基因改造。 這些經過基因轉殖得到具有新的特性的生物體稱為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利用基因改造生物所生產、製造的食品,稱為基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基因改造技術因為跨物種,基因選擇的機會較大,可以完成許多傳統育種無法達成的任務。但也因為跨物種,甚至跨越動植物之間的界線,確實帶來不小震撼,也引起不少爭議。 國際基改作物種植狀況 目前最普遍的基改生物是農作物。以大豆、棉花、玉米、甜菜為最大宗,佔全球總基改作物栽培面積約99%,最主要的特性為抗除草劑、抗蟲。 基改作物自1996年在美國開始商業化種植後,全球栽種面積不斷攀升。2010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1.48億公頃,其中最多的是美國(45%),其次巴西(17%)、阿根廷(15%)、印度(6%)、加拿大(6%)等。美國國內93%大豆,93%棉花,86%玉米和95%甜菜的種植面積為基改品種。台灣主要從美國、巴西進口基改作物為大豆、玉米。 吃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 關於基改食品是否安全的爭議,比較有名的例子是連玉米(StarLink corn)事件、溥之泰(Arpad Pusztai)博士基改馬鈴薯事件。 星連玉米是一種蘇力菌抗蟲基改玉米商品。1998年美國環境保護署核准為家畜飼料用,禁止作為人類食品。因為生產運輸過程管不當,星連玉米與供人食用的玉米混合,造成十餘人宣稱食用後發生過敏反應。然而到目前仍然未能證實人類食用星連玉米發生過敏反應。 蘇格蘭溥之泰在1998年,發現用某種基改馬鈴薯餵食的老鼠生長遲緩,免疫系統失調。這個實驗結果引起喧然大波。後來其他科學家也發表實驗結果,批評溥之泰的試驗不足採信。到現在,該基改馬鈴薯是否安全仍懸而未決,那個基改馬鈴薯也不再上市。各界對於這兩個事件的正確性有不同的解讀,而兩者也都欠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都不足以用來證明基改食品的不安全性。 2002年,美國FDA(食品藥物檢驗局)廣邀專家重新審查基改作物的安全性。FDA做出結論:基改作物與傳統培育者具有相同的安全性與風險性,包括過敏原、毒素等。2008年,英國皇家醫學會(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發表一篇綜論:全世界上百萬人吃基改食品超過15年,尚未發現有不良健康的影響。2010年,歐洲研發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說,超過130個研究,涵蓋25年,500個以上的獨立研究團體的結論:基改食品並未比非基改食品有更多風險。 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已經通過國家食品安全檢查的基改生物,對該國國人健康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不過還是有人擔心基因改造食品在長久食用後可能引發的安全問題。 致過敏性的爭議 1996年,有一個著名的動物飼料基改黃豆引起過敏的案例。生技公司為了增加黃豆飼料的甲硫胺酸含量,以提升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將巴西堅果可以製造這種蛋白質的基因轉殖進入黃豆,卻發現這種蛋白質會讓原本對巴西堅果有過敏的人產生過敏反應。該生技公司決定取消生產這種基改黃豆。 2005年,澳洲的CSIRO研究組織發展一種作為牧草用的抗蟲豌豆,讓小白鼠引起過敏反應。他們發現,把這種蛋白質直接加在豌豆裡混合,並不會造成小白鼠的過敏反應,但是以基改方式轉殖進入豌豆,它卻「意外」產生引起過敏的蛋白質。該組織立即停止這種基改豌豆的研發。 做基因轉殖時,通常會轉殖一段抗生素抗性標識基因,用來確定是否轉殖成功。方法是,將轉殖的植物細胞放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皿中培養,轉殖成功的細胞(含有抗生素抗性標識基因)會存活下來並發芽。無法存活、不發芽的細胞即表示未轉殖成功。 人們擔心含有這種標識基因的基改食品被人吃入後,也許進入腸道裡的細菌體內,而產生了具有抗抗生素的新菌種,可能影響將來治療人類疾病時,讓所使用的抗生素失去效果。這個機率很低,到目前也只是推測。 以上的例子說明,插入外來基因可能產生非預期、危險的改變。每一個新的基改生物體的安全性都不一樣,所以對每一種新的基改生物都應該做安全性審查。 食品安全評估的爭議 有些國家的基因改造食品依「實質等同原則」進行安全評估。「實質等同」原則由FAO/WHO、OECD(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並具體定義,目的為了讓基改產品快速通過審查。原因是,新食物產品要通過安全評估往往需要花上數百萬美金,數年時間才可能獲准上市。 倘若透過實質等同原則,生技業者只要能證明新的基改食品與已上市的傳統對照食品(即非基改食品)的化學成分沒有太大差異,將測試結果送交FDA審查,以實質等同通過,即不需經過安全或毒物試驗,短時間內可以上市。 事實上,基改產品的安全評估需要更多科學證據。實質等同只靠化學分析法分析各種成分,這是危險的。因為生物活性高的成分,即使吃入很少量,都可能影響人體安全,這些現象可能從動物實驗才會表現出來。再者,即使測試出對動物無害,並不表示對人體安全。通過動物實驗後,必需再徵求自願者進行嚴謹的人體試驗。基改產品的安全評估顯然需要嚴格的測試,並且不應該是生技公司自己做安全評估。 生態環境安全的爭議 環保團體認為抗旱基改作物若野草化,可能產生新的耐旱型雜草,將危害到其他植物族群。目前雖然有些地方發現有抗除草劑雜草出現,但也不能證實是基改作物引起,有可能是自然發生的。 基改作物在生長期間花粉可能傳授到鄰近一般品種作物裡,而將轉殖基因帶入;也許基改作物採收後部分種子會落到田中;或者收穫的基改種子在調製、運輸過程中可能混入一般品種的種子內,造成混雜、污染。這個已經有很多案例發生。例如加拿大發展基改抗除草劑亞麻。於2009年出口到德國的亞麻被發現污染這種基改作物,同年歐盟禁止進口污染的加拿大亞麻,造成農民莫大損失。 跨國生技公司種子專利的問題 全世界所有種子應該是全人類所共享的資源。生技公司在作物中導入一、二個基因,收取高額專利費,讓種子價格居高不下,農民買不起種子,必須靠借貸,結果越來越貧窮。跨國種子公司並且不允許農民留下基改種子,許多農民被控告擁有種子,遭巨額罰款。生技公司並且在作物裡殖入「終結基因」。這些基改種子可以正常發育第一代作物,第二代的果實變小、變少,到第三代則長不出果實,農民必需重新買種子。生技公司利用終結基因防患農民私留農作物的種子。 生技公司說基改生物可以解決糧食短缺的說法,眾多團體表示不以為然。造成飢餓除了政治、食物分配不均等因素外,像跨國生技公司利用種子專利,是造成農民窮困的重要原因。 (選錄自《健康世界》439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