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化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去年初時家屬發現有輕微感冒症狀,呼吸會喘,醫師診斷肺積水及肺炎,且動脈血液有嚴重二氧化碳蓄積,治療月餘後出院,成為氧氣依賴族群患者。 依賴氧氣 活動受到限制 張先生出院後,在家中幾乎隨時使用氧氣,去廁所也會喘,自認無法運動,多數時間坐著看書或看電視。 經歷肺炎、全身麻醉手術等重大病程,患者可能合併出現呼吸衰竭,必須使用呼吸器。 大部分病人可以脫離呼吸器,自行呼吸;但有些人長期呼吸困難,出院前經醫師評估為氧氣依賴患者,需要以鼻導管或氧氣面罩使用氧氣治療。 另外,幾乎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都需要以鼻管連接氧氣機供應氧氣,休息時雖可接受低流量氧氣,但也因此被限制活動。 除了生理因素,有些病人將氧氣機視為身體一部分,只要稍微活動,覺得有些喘,就要戴上氧氣鼻管,無法脫離氧氣機,甚至帶著攜帶式氧氣機生活。 上述患者由於呼吸困難、疲倦等,常常不想動,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肌力及活動力低下,惡性循環後,進而產生憂鬱、焦慮等問題。 心肺運動 增加肌力耐力 前面提到的張先生,經胸腔科轉介,至復健科進行心肺物理治療,於運動生理測試後,為他訂定個別心肺運動訓練計畫,訓練時輔以生理監測,降低心理障礙,訓練後希望改善心血管功能,幫助他增加肌力、耐力,降低氧氣供應量,以脫離氧氣依賴為最終目標。 為張先生打造的訓練計畫包括騎固定式腳踏車、呼吸訓練,還有居家阻力訓練。 一般人血氧濃度為98到100%,運動時以增加心跳或呼吸次數來增加氧氣供應,讓血氧穩定。 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氧氣依賴患者,在無氧氣供應下,休息時血氧濃度多為90%以下,稍微站起走動就會降至80%或以下,喘不過氣來。 心肺訓練可增加血氧維持恆定能力。固定式腳踏車加上呼吸訓練,主要改善心血管功能及呼吸困難,提高患者自信心,逐漸增加不使用氧氣的時間。 家人參與 改善生活品質 居家阻力訓練則是希望在家人參與下,幫助患者漸進恢復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時同樣輔以生理監測系統,讓患者有安全感,訓練內容包括增加坐起、站立和走路的時間及次數等。 氧氣依賴族群病人心肺功能低下,一般走路、爬樓梯,即使攜帶氧氣,已氣喘吁吁;更因長期缺乏運動,稍一活動就全身痠痛,更不想動。所以,訂定符合個別需求的心肺運動訓練計畫,以安全為原則來執行,相當重要。 心肺復健運動需要長時間復健,也要病人及家屬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除了生理功能改善,還可降低疲勞、增進睡眠品質並減少憂鬱情緒,對改善生活品質有非常大的幫助。 居家阻力訓練 居家阻力訓練可在日常活動中增加氧氣代謝能力,訓練肌力,維持氧氣恆定能力。初期需氧氣支持,之後逐漸降低氧氣供應量,甚至完全移除氧氣。 初期坐在椅子上踏步、手拿加水寶特瓶將手舉高,或重複坐到站等動作為主,先以一天3次,每次20下,微喘即停止為原則,之後增加次數或時間,最後達到能夠完成日常生活功能。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