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有尊嚴善終「家屬1人同意 末期病患可拔管」


台灣最新的發燒新車,國際車壇動向、新車試駕與知名賽事消息,【udn發燒車訊】每週五帶來最新的報導!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12/11 第365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二代健保雖開跑 財務改革功虧一簣
醫藥新知 初審通過/醫師:台灣醫療人權邁前一大步
有尊嚴善終「家屬1人同意 末期病患可拔管」
手指傷仍下海 一再誤診險截肢
老翁手抖 家人誤為巴金森氏症
腹痛誤診 直到腸穿孔…
高血脂患者 做完支架也不斷藥
保健優概念 健康你我他/從懷孕到哺乳 磨出一套睡功
健康小叮嚀/英國百日咳高峰 行前先打疫苗

編輯小語
 
二代健保雖開跑 財務改革功虧一簣
葉金川/聯合報
二代健保將在明年1月1日開跑,六項附加保費的收費辦法經行政院公告,保費費率也將由5.17%降為4.91%,預估附加保險費可收到200億元,但因費率下降,大約也會短收200億元。所以,二代健保並沒有增加健保財務,健保局則表示健保財務可以撐到105年。

財務改革恐徒勞

2000年5月,李明亮前署長請中研院宋瑞樓院士召集、楊志良為執行祕書開始檢討一代健保,2001年4月成立「二代健保規畫小組」,由胡勝正政委召集,並指派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賴美淑為執行長,在2004年提出正式報告,從檢討規畫到現在實施已過了12年。

二代健保規畫內容主要是擴大費基、保費收取改以家戶總所得為準,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杜絕醫療浪費等。

但現在要實施的二代健保,並未以家戶總所得為基準,要擴大費基,結果並沒有增加財務,真正有助健全財務的是,之前將保費費率從4.55%提高為5.17%,其他醫療相關修正條文,當然有許多突破及進展,但健保財務改革可說功虧一簣。

衛署健保局難卸責

家戶總所得為什麼功敗垂成?誰該負責?除了楊志良前署長大罵的立法院和兩個爛黨要負責外,健保局與衛生署也要負相當的責任。一個政策的推動,除了理想,也要能面對挑戰,對政策勇於辯護,要有說服力和執行力,否則就像現在一樣,家戶總所得成為空談。

衛生署沒能清楚解釋家戶總所得只是「家戶綜合所得稅的總和」,許多分離課稅所得沒有納入其中,如股票期貨交易所得、土地房屋交易所得等,而地下經濟、逃、漏、避稅問題,也引起各界對保費公平正義的各項質疑。

此外,國稅局質疑健保局收取家戶綜合所得健保費能力,楊志良以李述德是最爛財長回應。事實上,我也擔心財務短收的問題,但這點沒聽過健保局有任何回應。

健康保險不是稅

家戶總所得的後遺症之一,就是全民被「稅」的概念給搞胡塗了!因為沒收入不用繳稅,就不收健保費,但全民健康保險是「保險」不是「稅」,從資源耗用概念來看,既然要加入保險,繳基本最低保費天經地義,只因為是社會保險,所以量能收費,有能力者多負擔一些,但畢竟它不是稅,無法像稅一樣處理!

「眷屬免繳保費」,代表很多負擔轉到家戶上面,其實就是以「稅」的概念來處理,因為眷屬沒收入,不用繳稅,所以就不收基本健保費。

社會救助幫弱勢

但是,假設一個沒有收入的人自己獨立一個戶,卻還是要繳基本健保費,投保國民年金也要繳保費,這些人不是沒有收入嗎?

這是最大的矛盾,同樣是沒有收入的人,依附在家戶中就不用繳基本費,自己獨立戶口就要繳,而衛生署也無法解釋基本健保費收取標準為何,弄出一個虛擬所得,引起輿論撻伐,但衛生署仍無力辯護虛擬所得如何設算。

所以我認為,任何人應該都要繳最低基本保費!這樣就沒有依附不依附的問題,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最低基本費用都繳不起,那就申請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用社會救助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是用其他人的健保費來補。

單身歧視不公平

現在單身年輕人薪資不高,負擔本來就重,又要分攤所有眷屬不必繳的基本費,實在沒道理!

衛生署的理由是鼓勵結婚和生育,單身生活負擔較小,應該多承擔一些保費。但問題是,不結婚、不生小孩許多是年輕人、是被剝削者、是環境所迫,自己都養不活了還能養家庭、養小孩嗎?

能夠結婚、生小孩的家庭大多是較早世代、生活較優渥的家庭,但他們的眷屬小孩卻不用繳基本費,對於單身、無法結婚生小孩的人也是一種隱形的歧視與剝削。

去蕪存菁迎未來

不過,現在再怎麼說也於事無補,衛生署應該重組規畫小組,先檢討家戶總所得功敗垂成的原因,並研擬新一代的健保,希望可以讓健保永續經營,而不是只撐到105年而已。

此外,人口老化及醫藥科技進步等因素,將不斷墊高國家財力在醫療事業上,對國家發展與競爭力多少會產生影響,所以健保給付及支出制度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包山包海的健保時代已經過去了,健保給付絕對要建立去蕪存菁的機制,才能建立永續發展的健保制度。我們不希望看到未來再有四、五代健保了!

(本文作者葉金川為衛生署前署長、慈濟大學教授)

 
醫藥新知
 
初審通過/醫師:台灣醫療人權邁前一大步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陷於昏迷的末期病人,可經由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屬其中一人,出具放棄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及醫師確診下就可撤除維生器材或拔管;醫界多表贊同。

昨天是國際人權日,台大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姚建安表示,「這是台灣醫療人權邁前一大步」。因為現行法令有關終止或撤除維生器材的條件,有窒礙難行或不符病人利益之處。

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虹汶也表示,現行法令繁瑣,臨床實務反而綁手綁腳,常看到家屬意見相左、引發爭執的場面。

身兼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的陳虹汶表示,去年元月修正通過的安寧緩和條例規定,陷入昏迷的末期病人,若未事前簽署放棄心肺復甦術,其拔管條件是「所有最近親屬一致共同同意,並經醫療機構的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才能拔管。

姚建安舉例,北部某醫學中心就曾發生,本來家屬都已同意並簽署放棄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但到了醫院召開醫學倫理委員會時,卻有法律專家持反對立場,造成病患「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陳虹汶表示,依目前規定,若要撤除維生器材,需要病人的配偶、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等一群親屬同意。

常常家庭會議都已同意,卻突然有人冒出來反對,或海外親屬有意見,只要有一人未簽署同意書就不能拔管,反讓病人痛苦。

衛環委員會昨天修正通過,只要由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屬其中一人,出具放棄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做為依據,確實讓醫師較不為難。

但有人擔心,安寧緩和條例由目前需「一大群親屬」同意,改為「一人」同意即可,可能出現一個人獨排眾議,故意讓病人脫離維生器材。

姚建安和陳虹汶都強調,實務上會由兩名醫師,先確立病人是否已到末期,再請家屬召開家庭會議溝通,不會只聽一個人意見。

 
有尊嚴善終「家屬1人同意 末期病患可拔管」
記者林思慧/台北報導/聯合報

面對人生最後一段路,為了讓末期病患有尊嚴地走,停止無效醫療造成更多的傷害,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只要病患本人或家屬簽署意願書,就可放棄心肺復甦術或撤除維生醫療設備等。

提案國民黨立委楊玉欣表示,人生能平安有尊嚴地善終是一大福氣;許多末期病人臨終前全身插滿管子、五花大綁,有些病患還出現屍斑,卻還用人工呼吸器維持假象、有的病人四肢發黑還用葉克膜急救;因此她提案修法,明確定義安寧緩和醫療、心肺復甦術和維生醫療等,並周延規範病人自主權。

根據修正草案規定,最近親屬依序為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曾孫子女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可由其中一人出示同意書,代替病患決定是否放棄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等。

楊玉欣表示,原先條文若要拔管、放棄心肺復甦術或撤除維生醫療設備等,得要四代親屬一致共同簽署同意書,並經該醫療機構之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才予以終止或撤除;醫學倫理委員會並不是每天開會,可能一拖就是兩、三個月,對於末期病人都是種折磨,所以未來不要插管或撤管「只要一位家人同意就可以了」。

 
手指傷仍下海 一再誤診險截肢
記者牟玉珮、邱瑞杰/基隆報導/聯合報

基隆巿王姓潛水教練手指受傷,不以為意,照樣下海,後來手指又腫又痛,拖了三個多月,在北北基多家醫院輾轉求診,卻被當骨膜炎治療,最後汐止國泰醫院醫師懷疑感染非典型結核性分枝桿菌或更嚴重的海洋弧菌,清創後投藥控制,暫時保住手指。

基隆長庚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協賢說,海洋弧菌潛伏期一到七天,患者如果抵抗力弱,感染後一、二天就會發作,輕則發燒,重則休克,患部有大規模筋膜炎,要清創切除,否則危及生命。

黃協賢表示,非典型結核性分枝桿菌多存活在洗手台等髒水裡,溫暖海水裡也會有,病症比海洋弧菌輕。民眾一旦有傷口,沾到汙水或遭海鮮類刺傷,要特別注意護理,求診時也要告知醫師,減少誤診。

王姓潛水教練最近拍下他的左手指腫脹前、清創後和癒合中的照片,貼在臉書上跟親友「分享」,他說,聽到醫師告訴他再晚一點就要截肢時,「真的被嚇到了。」

他說,今年八月,他左手中指近手掌根部有一道小傷口,下海清理廢棄漁網前,僅塗了液態膠布,也沒戴手套。一周後,中指末端兩截手指像香腸一樣腫起來,因那道小傷口已癒合,他不以為意。

但腫脹的手指痛得不得了,他就醫時,特別說明可能是海水感染傷口。不過,醫師診斷為骨膜炎,打抗生素。由於病情未好轉,他一再換院,還曾住院一周,抽血檢查,但沒結果。有醫師還因他的手指腫到不能彎曲,診斷為扳機手,打了類固醇,只消腫三天,第四天復發,還更痛。

直到他到汐止國泰醫院就診,骨科醫師一看就轉診感染科,當天立刻開刀,指端兩截及掌心內刮除一些像「果凍」一樣的爛肉。

他說,再遲一點就要截肢,醫師說有可能是海洋弧菌,也像是非典型結核性桿菌,手術給藥已不再腫痛,已培養細菌等化驗結果。

 
老翁手抖 家人誤為巴金森氏症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70歲老翁不良於行,還有記憶力退化等症狀,家屬懷疑是巴金森氏症,就醫才發現原來是常壓性水腦,神經內科醫師表示,許多疾病看起來都與巴金森氏症初期的症狀類似,須就醫檢查才能正確診斷。

有40歲的女性到台南市立醫院就醫,對醫師表示「我手抖個不停,是不是巴金森氏症」,結果檢驗卻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經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的治療,手抖症狀改善。

市醫神經內科醫師王旌祖表示,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包括休息狀態下手抖、四肢僵硬、身體前屈、動作緩慢、失去平衡反射、突然僵住等,至少要有其中的兩項症狀,且其中之一必須是休息時手抖或動作緩慢,加上腦部的檢查,才能確診。

這名70歲老翁原本腿部關節不適,走路比較慢,但最近情況變差,必須靠輪椅代步,加上記憶力差及尿失禁,家人懷疑是巴金森氏症,就醫檢查卻是常壓性水腦,經手術治療,症狀改善許多。

王旌祖說,巴金森氏症平均發生年齡為55歲,男女比為3比2,除動作上的症狀外,其它非動作障礙症狀則包括人格退縮、憂鬱、焦慮、認知障礙、自律神經失調、便祕、睡眠障礙及感覺異常等。

其它會引發類似症狀的疾病包括,常壓性水腦、腦炎、腦外傷、腦中風等。特別是疾病初期,症狀相當類似,一般人難以辨認。

如果剛發病就有失智的現象、兩側對稱同時發病、吞嚥困難或講話不清楚、剛發病第1年就常跌倒等,就要考慮不是巴金森氏症,應為其它類似的疾病。

 
腹痛誤診 直到腸穿孔…
高克培/醫師病歷中文化聯盟發起人/聯合報
報載「台灣一年丟棄藥品相當於五棟101」,聞之令人憂心,這些藥物如果該服用而未服用,豈不是不利患者健康?不該服用卻被醫師開立,豈不是浪費?服用豈不傷人?無論前者「未成功地教育患者遵從醫囑」或後者「不當的醫療」,都反映出醫療品質有待深究。

最近碰到了三位友人的家人,以他們的故事為例,希望釐清什麼是優質醫療。

頭暈血壓飆 出自緊張

案例1:一位老先生經常頭暈合併血壓升高,醫師每次都立即開立降血壓藥,但每次吃藥數天內,他都無故摔跤,弄得鼻青臉腫、到處是傷。詢問之後,才發現老先生退休後容易生氣緊張,一生氣緊張血壓升高,就合併頭暈。

經解釋,血壓升高和頭暈是生理反應,無需吃降血壓藥,略微休息,心平氣和後,血壓和頭暈都可恢復正常。從此,老先生不藥而癒,否則再摔幾次,難免發生腦挫傷、出血的悲劇。

背痛找原因 差點動刀

案例2:一位高中生下背痛了2、3周,某醫院二話不說就做了電腦斷層,發現椎間盤突出,建議開刀。追究病情,發現高中生的背痛早上最明顯,活動後消失,神經學理學檢查並沒有神經壓迫現象,原來是僵直性關節炎。患者在風濕免疫科照顧下生龍活虎,慶幸沒有動手術。

藥吃一大堆 老婦枉死

案例3:一位老太太肚子痛、拉肚子,在鄰近一個門庭若市的診所兩天看一次門診,連續一周,每次都被告知腸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每次都自費5、6百元打點滴、拿一大包整腸藥、止瀉藥。最後因不適被送到醫院,緊急開刀,原來是腸穿孔引致腹膜炎。

外科醫師說,開刀時看到老太太的五臟六腑泡在爛水裡,至少有3、4天之久。老太太在加護病房昏迷一個月,數次手術、無數的檢查、無盡的藥物,各種折磨後過世了。

問診不仔細 造成誤診

以上3個案例都被誤診,第一和第二位患者因為醫師都沒有仔細問診、衛教,就立即開藥、甚至準備開刀。

案例3的老太太更冤枉,看了三次病,「和藹可親」的醫師都沒讓患者躺下,做教科書裡的規定例行觸診,只是讓病人坐著,隨便按一下肚子。老太太是我非常敬愛的長輩,思之傷心憤慨不已!

我的三位友人終於知道,優質的醫療至少應該是:

一、醫師願意在病患身上花時間,探討疾病來龍去脈、盡心力地做理學檢查,類似中醫望聞問切,而不是動輒開立昂貴卻沒有必要的檢查申請單。

二、在開立藥物治療前,願意向患者介紹非藥物治療方式,尤其是失眠、三高等慢性病、背痛等疾病。

三、願意耐心與患者討論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必要憑據,而不是只看電腦斷層、磁振攝影。

那,聰明的您呢?

 
高血脂患者 做完支架也不斷藥
記者張嘉芳、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國內高血脂症患者約175萬人,其中10萬人是高風險族群,心臟學會呼籲健保局,應放寬有血管阻塞或硬化等危險族群的用藥給付。

國內每年接受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約3萬人,做心臟繞道手術及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各3千人,糖尿病約100萬人,這些高風險族群如果沒控制血脂,易誘發心肌梗塞、心臟病猝死等危險。

心臟學會秘書長殷偉賢曾收治一對李姓兄弟,因家族遺傳高血脂症,抽血檢測壞膽固醇數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健康人正常值130以下,高危險族群希望控制在100以下),竟達200mg/dL,血管嚴重阻塞。哥哥接受心臟繞道手術並裝置心臟支架,弟弟也做支架手術。

不過,哥哥術後未規則服用降血脂藥物,沒多久就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弟弟遵照醫囑按時服藥,追蹤10多年,壞膽固醇仍維持100,猶如剛做完手術一樣。

殷偉賢說,歐美對曾接受心臟繞道術、裝置心臟支架,或發生心肌梗塞、糖尿病患等族群,治療給藥目標是壞膽固醇值至少要降至100以下;即使達治療目標,仍繼續用藥。但國內只有壞膽固醇值超過130,健保才給付藥費。

他曾調查14家醫學中心、約3500名血管阻塞或硬化的高血脂症患者,發現16%未服用降血脂藥,近五成病患的壞膽固醇值落在100至129。殷偉賢呼籲,健保局應放寬有血管阻塞或硬化高危險族群的用藥給付。

立委、心臟科醫師蘇清泉說,健保給付癌症用藥一年近百億元,健保局以財務吃緊為由,漠視高血脂患者治療權益。

健保局表示,預估今年使用降血脂藥病人將突破160萬人,年度花費高達68億元,且廠商不同意降價,所以未能放寬給付標準;會依醫療科技評估結果,提報明年藥物給付項目並在支付標準會議中討論。

 
保健優概念
 
健康你我他/從懷孕到哺乳 磨出一套睡功
庭院深深/北市內湖/聯合報
滿心期待下,成功懷孕,我和老公都開心得不得了。雖然不景氣,但也許是為母則強,我不斷告訴自己:「一枝草,一點露,也能匯聚成河,只要願意犧牲一些自己的物欲,我一定可以是個稱職媽媽。」

在懷孕未滿3個月時,我開始有些出血。緊張、期待加上興奮,天天輾轉難眠,睡覺時擺什麼姿勢都不對,深怕影響到肚中寶寶。當時還沒有胎動,每到醫院檢查,我就很神經質,聽到寶寶心跳有秩序的舞動,我又情緒化地異常感動,興奮一整晚,睡不著覺。

懷孕3個月後,我的神經質漸漸消失。但隨著預產期接近,肚子愈來愈大,身子一搖動,腰就會痠,老公有時不小心碰到我,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又失眠了。常常好不容易有了睡意,一翻身,肚子跟著陣動,接著又睡不著了!

平安產下寶寶,傷口痛得我哇哇叫,寶寶又常被護士推來喝母奶。成為新手媽媽的前3天,我又再次和「睡神」擦肩而過。

如今升格成正式的母親,決定全心全力陪寶寶一同成長,雖然寶寶常半夜醒來要喝奶,但我已練就了寶寶睡就陪他睡的功夫,身成全職媽媽的我,不再睡不著了。

 
健康小叮嚀/英國百日咳高峰 行前先打疫苗
整理記者魏忻忻/聯合報
英國每3至4年發生一次百日咳流行高峰,今年病例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疫情較歷年嚴重。

疾管局提醒,百日咳疫苗無法提供終生免疫保護,計畫前往英國的民眾,可視需要再追加接種一劑,隨行嬰幼兒於出國前,至少應完成前3劑疫苗的基礎接種。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