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便秘 當心大腸癌 清淡飲食、養成排便習慣 預防重於治療 文/莊惠旭 現代人生活忙碌,又過分追求精緻飲食,使得罹患大腸癌的人數逐年攀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中,無論男女大腸直腸癌都佔第三名,比胃癌患者多,幸運的是大腸直腸癌的預後情形要比胃癌好得多。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必要的。 成因及原由 當醫生告訴你:「大腸有息肉。」請務必當心! 因為,這是大腸癌的前兆!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對國人的威脅與日俱增,60 歲以上為主要好發年齡,5 年平均存活率約50%。因此,受到國人高度關注。究竟大腸癌是怎麼形成的?根據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廖文評表示,所有大腸直腸癌中,具有家族遺傳傾向者,僅佔5% 左右,大部分的大腸癌並非遺傳所致,而是偶發性的,即所謂的「偶發性癌」。據推測,大腸癌可能形成的原因是大腸細胞長期處在不良環境的刺激下(包括少運動、肥胖、紅肉攝取過多、蔬果纖維攝取不足、抽菸、喝酒等)導致基因突變而惡化所造成的。 好發族群注意 癌細胞的形成並非一兩天,一般來說,由大腸息肉進展成癌症約需5 ∼10 年。目前台灣大腸直腸癌患者平均年齡約為60 歲,良性息肉的患者約50 歲,而40 歲以下的罹癌患者只佔少數。然而歐美各國的報告顯示,40 歲以上不論男女,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均明顯增加,且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患者日漸年輕化,因此人人均須提高警覺! 大腸癌4 大症狀 1. 血便與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糞便形 狀顏色改變。 2. 腹痛。 3. 不明原因貧血、體重減輕、食慾減退。 4. 想解大便卻解不出來、上完後覺得解不乾淨等。 若有上述症狀,必須盡快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間。 預防從生活做起 1.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應掌握以下飲食原則: (1)避免高油脂飲食 尤其是動物性脂肪,如肥肉、五花肉、蹄膀、豬腳、肉皮、雞鴨皮、香腸、火腿、培根、奶油等需減少攝取。 (2)多攝取纖維質 如蔬菜、水果、全榖類和豆類等,愈粗糙、未加工精緻之食物,纖維質保留愈多。如山藥、南瓜、糙米、燕麥、綠豆、薏仁、地瓜等,就比白飯、白饅頭、麵條的纖維含量豐富。 2. 定期做檢查: 廖文評表示,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一等親在60 歲前罹患大腸直腸癌者、本身曾罹患大腸直腸息肉者或其他較少見的家族遺傳性病例,都屬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就算未出現症狀,也建議儘早進行定期性的大腸癌篩檢,不必等到50 歲才開始。 目前大腸直腸癌檢查方法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下消化道鋇劑攝影與大腸鏡。上述檢查的診斷準確度各異,「肛門指診」較低,不建議單獨用來篩檢;「大腸鏡」最高,可診斷出八至九成的病兆,但檢查時不舒服,民眾接受程度不高。 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一般人在50 歲後應每年做大便 潛血檢查,每5 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或下消化道攝影,大腸鏡檢查則是每十年做一次。至於高危險族群,篩檢方針需更積極,檢查年齡也需提早。現在國健局委託各地基層衛生局所或特約醫院,可為50 ∼69 歲民眾每年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而一等親屬罹患大腸癌者,更補助每5 年一次大腸鏡檢查,檢查結果相當可觀,民眾可踴躍參加! 3. 多喝水、運動: 養成固定按時排便的習慣。 4. 減少抽菸、喝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