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隱身在公寓五樓的餐廳沒有招牌,沒有菜單,用餐區也沒有講究的裝潢,但有學純藝術的女兒所設計的典雅風格,讓你感覺自己彷彿身處朋友家的飯廳。在這�,你可能會看到某些讓你好奇不已的「怪東西」─可能是掛在窗邊的整條火腿,或是晾在衣架上的整塊昆布。餐廳的廚師是母親、服務生是女兒,他們端上桌的料理,儘管只是看似平凡的魯肉飯,味道卻又如此不平凡。當主廚終於忙得告一段落,鑽出廚房,來客常忍不住大讚:「這是我吃過最棒的魯肉飯。」而理著光頭的廚師總會颯爽地大笑幾聲,自信地說:「你不是第一個說的。」「臺灣女廚神」莊月嬌的「阿嬌伊兜」採預約制,一天最多只接待十二位客人,「人太多,就沒辦法仔細做菜了。」 莊月嬌出生於礦工家庭,家境並不富裕,外食的機會也不多,「但我從小就對食物有特殊的『感應』,偶爾吃喜宴,只要吃到一道好料,馬上就能記住味道。」年僅十八歲,她就能做出一桌宴席招待朋友。儘管老天賜與莊月嬌如此天分,但年輕的她,卻從沒想過要成為廚師。她當過護士、賣過西藥,為了生活,懷孕時還挺著大肚子送瓦斯。
莊月嬌的發跡,起源於一碗小小的蝦仁羹。當年,前夫投資保齡球館失利,她名下的負債高達千萬元。三個孩子都還小,未來該怎麼辦?「那就賣小吃吧。反正人總是要吃飯的。」莊月嬌在自宅樓下擺起路邊攤,賣蝦仁羹。起初,她跟其他攤販一樣,批發現成材料販售,卻發現送來的魚漿幾乎腐壞,和老闆反映,換來老闆不耐煩的一句「大家都這樣賣,怎麼只有你意見這麼多?」莊月嬌乾脆自己到基隆漁港找食材,只用本港捕撈的漁獲,不買遠洋海產,因為「經過冷凍,味道不好」。覺得小吃攤的塑料碗「很醜」,她用的碗是一個新臺幣兩百八十元的手拉坯。小小的攤子快速打響名號,上門的顧客絡繹不絕。莊月嬌一碗、一碗地賣,短短幾年竟還清千萬元負債。
莊月嬌做料理做出心得,也做出口碑,在北投開了「阿嬌的店」,爾後又在臺北精華地段開設「食方」、「嬌食」。莊月嬌的餐廳一度冠蓋雲集,連國外媒體也聞風採訪,她被冠上「臺灣女廚神」的響亮封號。然而,餐廳的開幕雖將莊月嬌的名聲推上頂點,卻也將她打入谷底。與合夥人的財務糾紛,使她再次背負驚人債務,苦心打點的餐廳也黯然歇業。就在此時,有人邀請莊月嬌到大陸,擔任餐飲集團顧問,她於是飛到對岸,雖然薪資誘人,但莊月嬌怎麼也看不慣廚師大把大把將化合調味料往食物中撒,講也講不動、說也說不聽,莊月嬌決定辭職,轉了一大圈,又回到臺灣的原點,從零開始,再創「阿嬌伊兜」。
莊月嬌認為自己有義務「捍衛信用」,堅持要把欠款還清。剛回臺灣時,她口袋空空,其他的錢能省則省,唯一不能省的錢,就是買食材的錢。她一早買完食材,身上卻再也榨不出一點餘錢,連幾百塊的汽車油錢都要傷腦筋,更遑論孩子的生活費。「那一陣子,我天天在問自己『這樣對嗎?』、『還要繼續下去嗎?』這樣的經營方式,成本高,獲利有限;我去開連鎖餐廳,馬上就能賺錢啊,那我究竟在堅持什麼?」說到這�,爽朗的莊月嬌突然哽咽起來。後來,莊月嬌想通了:「我想,老天讓我不好過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樣,我才能產生更多創造力。」這個領悟彷彿是莊月嬌人生的必修功課,明白之後,她的經濟狀況漸入佳境,「經歷過最苦的日子,我才明白什麼叫『信手拈來』,」莊月嬌說,「我學會了不再抱怨,感謝並接納生命中所有的磨難。種種考驗,都成就了現在的我。」
講義採訪當天,莊月嬌聊得最多的,就是食材,談到食材,她便滔滔不絕,眼神散發出光芒。莊月嬌說,好的食材往往只要汆燙就很好吃,「我只是負責把東西煮熟」,因此她的廚房沒有太多調味料,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鹽,「好的食材,自己會說話。」她既是廚師,也彷彿「食材獵人」,哪�有好食材,她就往哪�去,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跟漁夫、肉販、果農都成為朋友。為了做出「臺灣最好吃的魯肉飯」,她曾試吃、試煮各種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稻米,卻始終找不到「對味」的。找不到好米,怎麼辦?她選擇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自己種稻。透過朋友介紹,她在宜蘭找了一塊地,與經驗豐富的農夫、生化專家一起下田。印象最深刻的是,收成時,她被稻殼上的絨毛弄得渾身發癢。共耕的生化博士告訴她:「唯有有機栽植的稻米,稻殼才有絨毛,好讓露水沾附在稻子上;慣性農法種植的稻米外殼光滑,如此才能避免農藥附著,目的是保護種子。」簡單的幾句話,讓莊月嬌感動不已─稻米守護種子的情,讓她想起過去獨自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的心,「萬物有情,而其中最強大的力量,就是媽媽的心。」所以她說:「我告訴自己,要用『媽媽的心』,替每個客人做菜。」
講義採訪的這天,莊月嬌喜孜孜地說,她今天買到一把新鮮地瓜葉。她坐在廚房�,一枝一枝地挑去太老的菜梗、一葉一葉地選菜,光是這項工作,就花了她一個上午。這樣的仔細,這樣的耐心,想必就是她所說的「母親的心」吧。「希望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有回到家的感覺,」莊月嬌微笑地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