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依其癌細胞來源可分為兩大類,即原發肺癌及轉移性肺癌,腫瘤若原發於肺臟則稱為「原發肺癌」,但若由其他臟器轉移而來,則稱為「轉移性肺癌」。若從病理學角度分類,則有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其臨床表現不同,更重要的是治療方式也有所差異,不過許多臨床個案統計顯示,小細胞肺癌病患的預後,普遍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其後就此兩種肺癌多做說明。 ◎ 非小細胞肺癌: 主要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與大細胞癌三種類型,比小細胞肺癌常見,在台灣約占所有肺癌的88%,相對於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較緩,轉移也較慢。通常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初期發現的話,有完全根治的機會,當然也不能排除術後仍可能發生轉移或復發的情況,只不過大部分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在發病時,都已經是疾病的晚期。對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或是評估不能開刀的病例,則仍可採化學藥物及放射線來治療。目前肺腺癌多一種標靶藥物的治療選擇,若表皮生長因子基因(EGFR)有突變,治療效果相當好,尤其是亞洲人、女性、不抽菸者,是最佳使用對象。 根據2012年最新的肺癌分期,依照國際TNM系統(T指腫瘤,N指淋巴結轉移,M指遠端轉移)分為四期: 《Ⅰ期》:原發腫瘤小於或等於3公分,侷限在肺支氣管內,沒有淋巴結轉移,這階段擁有最佳的預後。 《Ⅱ期》:腫瘤介於3~7公分,侵犯主支氣管或離carina(左右支氣管分支處)2公分外,可有肺葉塌陷,淋巴轉移到同側肺門內。 《ⅢA期》:腫瘤大於7公分,病灶侵犯胸壁及橫膈膜,離carina(左右支氣管分支處)2公分內,甚至到心包膜、縱膈腔膜,可有肺葉塌陷,同側縱膈淋巴結轉移,此階段仍可接受手術治療。 《ⅢB期》:病灶已侵犯到肋膜腔,有惡性心包膜或肋膜積水,同側多發性腫瘤,大血管、氣管或食道侵犯,或有對側肺門及縱膈腔淋巴結、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已不建議手術治療。 《Ⅳ期》:病灶已轉移到對側肺部、返喉神經、縱膈腔淋巴結及肝、腦、骨頭或骨髓等器官,目前仍以化學治療為主,通常第四期肺癌的平均存活率則僅剩一年左右。 ◎ 小細胞肺癌 至於約占所有肺癌12%左右的小細胞肺癌,癌細胞生長快速,而且很快就由淋巴或血液循環系統蔓延至身體其他組織或器官,就算每年都去照X光,也有可能去年肺部X光一切正常,而今年已經是肺癌第四期。可見這種肺癌不但不易被察覺,癌細胞發展的還相當迅速,一般無法以手術切除,不過,對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療效比非小細胞肺癌更好,因此,治療以全身性的化學藥物為主,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 小細胞肺癌因為生長快速,依臨床分期,只分為侷限期(limited stage)及擴散期(extensive stage)兩種,其中侷限期是指病灶侷限於單側肺部,可能已侵犯到肺門、縱膈腔或鎖骨上淋巴結,所有在臨床上可發現的病灶,均可完全涵蓋在一個胸部放射治療的照射範圍內,且沒有惡性肋膜積水或遠處轉移的跡象。至於擴散期則是病灶已超過侷限期的範圍,如有惡性肋膜積水或擴展到對側肺部,以及已有遠處轉移的情況。 肺癌雖然好發於男性,但卻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一位,賴基銘表示,在認識肺癌之後,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抽菸、拒絕二手菸害、遠離各種煙塵(廚房油煙、工廠或汽車排煙),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透過必要的篩檢(例如針對高危險群進行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才能提早發現,提高治療效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