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化名)近日不斷失眠、心情緊張憂鬱,經過反覆思索,決定到醫院求診。她提到和先生相處的困難,診間裡她時常這樣問我:「怎麼辦?」 夫妻間應該是成人對成人的關係(Adult to Adult),而不是成人對小孩。聽起來,小美的先生對待她,「只有他的想法,沒有我的想法」,小美到後來變成無法表達自己想法的人。 關於憂鬱症的理論很多,其中之一是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提出來的「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例如,實驗時將一隻狗放到無法逃脫的籠子內,給予多次電擊。 長時間後,即使將這隻狗放到另一個籠子,且有觸碰的裝置可以停止電擊,但狗顯得被動而不願意移動,也不會去觸碰停止電擊的裝置。狗兒不願去閃躲痛苦,是因為第一階段的電擊讓牠學會了「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學會了「無助」。 小美覺得,10幾年來的婚姻生活將她困住了,她認為向先生爭取什麼都無法得到同意,索性什麼也不想。 但是鬱悶的心情消散不去,小美說她想買張車票到無人的海邊,結束她的痛苦。 經由勸導和鼓勵後,小美買了一張回娘家的車票,在娘家休息期間,得到了家人的關心與體諒。再次見到小美時,她的心情好很多。她決定離婚,選擇離開無法尊重她的先生。 馬汀.塞利格曼近年來又發展出「習得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的理論。他的立論是:「如果無助、憂鬱是經由學習而來的,那麼樂觀也可以經由學習而來」。 他提到學會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變成更樂觀的人。例如,樂觀的人學會看待壞事只是「一時」、並非永遠無法改變;只是生活中缺的「一角」、非全然失敗;是外在阻礙的「一石」,非我一人所造成。 對於小美而言,她也曾經努力過,這幾年來她一直以為這樣的婚姻困境是無法改變的、以為她的人生是失敗的、以為都是她自己的錯誤。 但是,小美決定改變現況,她發現到家人關心著她,她不再無助,也學會了「逆境非永遠」(一時)、「婚姻困難非人生的全部」(一角)、「事情的發生是一個不幸的狀況,並非都是我不好」(一石)。最近,她告訴我:「我覺得心情輕鬆多了。」 學會樂觀,和關心你的親友一同面對困境,遠離憂鬱,迎向快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